- 年份
- 2024(11238)
- 2023(16285)
- 2022(14039)
- 2021(13081)
- 2020(11062)
- 2019(24994)
- 2018(24796)
- 2017(47166)
- 2016(26071)
- 2015(28788)
- 2014(28573)
- 2013(28351)
- 2012(26107)
- 2011(23311)
- 2010(23043)
- 2009(20773)
- 2008(20178)
- 2007(17568)
- 2006(15013)
- 2005(12801)
- 学科
- 济(98064)
- 经济(97961)
- 管理(73001)
- 业(70424)
- 企(57242)
- 企业(57242)
- 方法(47006)
- 数学(41041)
- 数学方法(40510)
- 农(28299)
- 学(24515)
- 中国(24320)
- 财(24036)
- 业经(22230)
- 地方(21412)
- 技术(20576)
- 农业(19585)
- 贸(18124)
- 贸易(18117)
- 易(17572)
- 理论(16741)
- 环境(16516)
- 制(16375)
- 务(15594)
- 财务(15523)
- 财务管理(15497)
- 和(15071)
- 企业财务(14636)
- 划(13953)
- 银(13791)
- 机构
- 大学(364752)
- 学院(363670)
- 管理(141340)
- 济(136099)
- 经济(132960)
- 理学(123604)
- 研究(123095)
- 理学院(122121)
- 管理学(119698)
- 管理学院(119056)
- 中国(88155)
- 科学(83378)
- 京(77800)
- 农(72276)
- 业大(64150)
- 所(63669)
- 财(59293)
- 研究所(59003)
- 农业(57465)
- 中心(56307)
- 江(53006)
- 财经(48626)
- 范(48230)
- 北京(48140)
- 师范(47605)
- 院(44723)
- 经(44339)
- 州(42917)
- 技术(41418)
- 经济学(39978)
- 基金
- 项目(261643)
- 科学(202897)
- 基金(187797)
- 研究(182455)
- 家(167836)
- 国家(166466)
- 科学基金(140867)
- 社会(112715)
- 社会科(106740)
- 社会科学(106707)
- 省(104953)
- 基金项目(100896)
- 自然(95629)
- 自然科(93360)
- 自然科学(93328)
- 自然科学基金(91626)
- 划(88050)
- 教育(83574)
- 资助(76925)
- 编号(73364)
- 重点(59009)
- 成果(57505)
- 部(55959)
- 发(55520)
- 创(54651)
- 创新(51109)
- 科研(50886)
- 计划(50871)
- 课题(50654)
- 大学(47486)
- 期刊
- 济(142439)
- 经济(142439)
- 研究(98005)
- 学报(70275)
- 中国(68663)
- 农(64508)
- 科学(60617)
- 大学(51244)
- 学学(48560)
- 管理(48280)
- 农业(44884)
- 财(44232)
- 教育(39420)
- 技术(32454)
- 融(25868)
- 金融(25868)
- 业经(24350)
- 业(23666)
- 财经(22559)
- 经济研究(22493)
- 科技(20673)
- 图书(20044)
- 业大(19648)
- 版(19524)
- 经(19250)
- 问题(18964)
- 技术经济(18306)
- 资源(17797)
- 理论(16265)
- 农业大学(15865)
共检索到513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金政 陈宝峰 王小红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调查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相关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技术体系、服务模式、经济利益、观念转变和政府行为等5类影响因子,并测算了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解析了各因子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的作用和应对这些因子影响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光乔 张宗毅
本文基于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份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两项技术农户采纳情况分别构建logit模型,定量分析农户采纳这两项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两项技术的采纳倾向都受到政府的强制或补贴措施、粮食商品化程度、户主身体健康状况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此外,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还受到秸秆是否有经济用途、农户劳均土地块数两个因素的负向影响;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纳还受到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农户对免耕播种技术的评价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霞 张丽娟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的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地区真正能采用规范的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很小,大部分农民只是采用了其中某一项技术。计量结果表明,政策支持、项目实施、劳动力机会成本和灌溉条件等因素都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从长期来看,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民知识技能和资金投资能力的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有效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灌溉条件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保护性耕作必将被更多的农民所认识和采用,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耕作和生产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钊达 余志刚 宫熙
[目的]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效应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少免耕技术为例,基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山西4省614户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结果]少免耕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带来的“选择偏差”后,通过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进一步证实了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少免耕技术主要通过提高作物产量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产量效应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在新生代农户和规模户中表现更为显著;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是农户采用少免耕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为发挥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少免耕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发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降低技术实施成本,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燕 高焕文 杜兵 毛宁
通过 2次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研究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以及秸秆覆盖、表土耕作及机具压实 3因素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 ,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 ;秸秆覆盖和机具压实是影响降雨入渗的主要因素 ,表土耕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土壤干燥 ,降雨强度为 72 mm.h-1的条件下 ,保护性耕作处理与传统翻耕处理比较 ,其地表产生径流的时间延迟 12~ 16 min,且稳定入渗率提高 1.5~ 1.6倍 ;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可知 ,秸秆覆盖使径流延迟 8min产生 ,稳定入渗率提高 1.1倍 ;机具压实使径流早 7min产生 ,稳定入渗率降低 4 7.5。进一步研究压实程度和覆盖率对降雨入...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模拟降雨 地表径流 降雨入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晶 高焕文 李洪文 金双义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影响日棵间蒸发量的因素,在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影响蒸发的各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10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各参数与日棵间蒸发量的拟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耕作模式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7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含水率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3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温度具有三次函数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可近似用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或者地表含水量计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洪彬 吴梦瑶 马贤磊 刘新华 高嘉鞠 吴岩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揭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及其规律,为制定促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层次构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区农户调查数据构建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在农户是否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中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较多农户已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在采纳程度上差异明显;(2)农户的家庭资源禀赋条件即务农人数、耕地资源、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而农户的从众心理、信息获取渠道、政策满意度能够在物质与精神"双重"补偿,使其获得"安全感",克服风险规避心理,从而促使技术采纳行为;(3)与第一阶段不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受"个人力"影响效应减弱,而受到"地域力"和"文化力"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政府应从制定最优技术组合、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和推广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金杰 穆月英 赵旭强
文章通过引入非农劳动报酬和技术补贴对托宾Q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山西和河北两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补贴政策的非农劳动力供给效应及其变动趋势,计算出补贴对非农劳动力供给弹性。研究结果表明:(1)补贴对非农劳动力供给具有显著负向效应;(2)补贴对非农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3)随着收入、耕地规模、经济租和年龄的增加,这种效应呈现余弦或倒U形变动趋势且有所减缓,而造成这种效应异质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4)在家庭人均收入和耕地规模的25%和90%水平上补贴对劳动力市场扭曲效果都较小。这意味着在农业劳动报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补贴对非农劳动供给的负效应会扭曲农户增收目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丽 吕杰
20世纪90年代,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旱作区开展示范应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农户的选择行为对其推广和应用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通过农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主是否接受过保护性技术的相关培训、秸秆是否主要还田,以及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预期收入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旭强 穆月英 陈阜
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产量和生产成本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农户对该项补贴政策的评价和期望。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和节约成本效果对部分农户还存在差异,政府补贴是推进这一技术实施的主要手段。就如何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姚顺波 朱瑞祥
本文利用陕西、山西两省黄土高原地区47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采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整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农户比例很小,其中,对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用率较高,而对深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率较低。(2)户主年龄较小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度较高的风险偏好型农户,不仅倾向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而且倾向于采用多项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较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姚顺波 朱瑞祥
本文利用陕西、山西两省黄土高原地区47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采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整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农户比例很小,其中,对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用率较高,而对深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率较低。(2)户主年龄较小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度较高的风险偏好型农户,不仅倾向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而且倾向于采用多项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较高,耕地细碎化程度则抑制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程度的提高。(3)农户间的频繁交流、网络学习和政府向农户提供补贴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采用程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参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作业机械的便利性以及作业效果仅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有正向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童洪志 刘伟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与农户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政府补贴、管制和农技推广三种政策及其组合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刺激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但三种政策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单独采取补贴措施对农户采纳行为激励效果不佳,需与惩罚或信息诱导措施结合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三种政策的合理组合对农户采纳行为的激励作用效果最佳。基于动态仿真结果,进一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长远看有适度的监管,政府可以逐渐放松其他政策刺激的力度,农户也会渐渐自发地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