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4)
2023(4867)
2022(4203)
2021(4240)
2020(3426)
2019(8005)
2018(7701)
2017(12746)
2016(7488)
2015(8704)
2014(9074)
2013(8652)
2012(8358)
2011(7875)
2010(7944)
2009(7548)
2008(7271)
2007(6200)
2006(5524)
2005(5137)
作者
(23649)
(19800)
(19637)
(19142)
(12695)
(9680)
(8948)
(7969)
(7896)
(7110)
(6858)
(6827)
(6629)
(6540)
(6491)
(5955)
(5890)
(5840)
(5732)
(5703)
(5317)
(4966)
(4917)
(4720)
(4582)
(4554)
(4431)
(4430)
(4230)
(4171)
学科
(27386)
经济(27342)
管理(18302)
(14760)
(13900)
(12106)
企业(12106)
中国(9258)
方法(8715)
(8554)
(6992)
(6850)
理论(6668)
数学(6496)
数学方法(6412)
(6349)
地方(5958)
业经(5818)
教育(5520)
农业(5272)
(5271)
(5264)
金融(5257)
(4996)
银行(4955)
(4847)
经济学(4024)
(3978)
贸易(3973)
(3909)
机构
大学(106616)
学院(104541)
研究(45272)
(37842)
经济(36928)
管理(34333)
中国(34084)
科学(29980)
理学(28351)
理学院(27841)
管理学(27189)
管理学院(26977)
(24771)
(24527)
(24421)
研究所(22770)
中心(20068)
农业(19581)
(18360)
业大(18110)
(17110)
(16782)
师范(16509)
(16424)
北京(15561)
(14724)
科学院(13612)
财经(13547)
技术(13512)
师范大学(13449)
基金
项目(69663)
科学(53022)
研究(48992)
基金(48761)
(44814)
国家(44462)
科学基金(35676)
社会(28531)
(27461)
社会科(26600)
社会科学(26593)
基金项目(25208)
(23883)
自然(23863)
自然科(23237)
自然科学(23228)
教育(23217)
自然科学基金(22787)
编号(20282)
资助(19881)
成果(18035)
重点(16948)
课题(15350)
(14985)
(14692)
计划(14014)
(13865)
科研(13233)
创新(13093)
科技(12963)
期刊
(47142)
经济(47142)
研究(33196)
中国(28918)
学报(24318)
(22224)
科学(19804)
大学(17285)
教育(17271)
学学(15945)
(15184)
农业(15045)
管理(13348)
(9158)
金融(9158)
技术(8800)
(8091)
图书(8005)
经济研究(7531)
财经(7108)
业经(6940)
(6850)
业大(6834)
资源(6527)
(6226)
书馆(5895)
图书馆(5895)
农业大学(5767)
问题(5504)
(5384)
共检索到177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小东  严安生  秦玉丽  黄峰  
对性成熟雌性鳜鱼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研究。鳜鱼脑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大部分组成。腺垂体分为前叶、间叶和过渡叶。间叶中含有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其中嗜碱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年周期中有明显变化,并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邵明瑜  张志峰  刘建国  李昀  张全启  
垂体作为鱼类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在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其他一些内分泌相关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者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牙鲆的脑垂体发生,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腺垂体细胞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孵化后1d仔鱼的间脑下方可见一实心细胞团,于孵化后3d迁移至间脑后方的漏斗体下,与来自漏斗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结合共同形成脑垂体,前者形成腺垂体,后者则主要形成神经垂体。孵化后8d腺垂体分为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I)和外侧部(Pars distalis,PD)两部分。孵化后14d腺垂体分化为前外侧部(Rostral pars distalis,RPD)、中外侧部(Proxim...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凌去非  李思发  梁新华  殷建国  刘晓辰  
丁是我国新疆地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近年来养殖、增殖的渔业对象之一。对新疆地区丁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丁性成熟年龄在3~4龄;繁殖期在5月下旬-7月下旬,期间卵巢成熟系数在11.50%~12.25%,平均为11.88%;繁殖期过后,部分未产出的成熟卵退化,吸收,从11月至来年3月其卵巢发育处在重复发育的II期,至翌年4月卵巢再次发育;根据卵巢发育特点,丁属分批产卵类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谢芳靖  刘家富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各种促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1)大黄鱼脑垂体呈"鸡心"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腺垂体可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2)RPD部有3种细胞,分别为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3)PPD部位于腺垂体腹面,也有3种细胞,其中1种为促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呈嗜酸性,另2种呈嗜碱性,分别为GtH细胞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4)垂体中间部有2种细胞,1种为促黑激素(MSH)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晓武  刘仪  毕燕会  包慧君  陈秋生  
为了探讨中华鳖脑垂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采用H.E染色、三色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中华鳖脑垂体的显微结构,结合电镜对鳖脑垂体进行超微显微观察。结果发现中华鳖脑垂体同样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但是缺乏中间部。腺垂体包括结节部和远侧部,远侧部可分头叶和尾叶两部分,头叶大于尾叶,神经部很小。腺垂体中的细胞可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各类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有明显区别。免疫组化染色证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密集分布于结节部,在远侧部也有零星分布;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和生长激素(GH)细胞数量在繁殖季节明显多于冬季。电镜下根据细胞大小、细胞核的形状和胞质中分泌颗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静香  李加儿  区又君  王刚  
采用PAS、Mallory三色法和腺垂体不同细胞改良染色法3种组织学染色方法,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脑垂体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脑垂体为圆球形实心腺体,位于间脑腹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2部分组成。根据神经纤维中所含分泌颗粒形态和大小把神经分泌纤维分为A1、A2和B型。神经纤维中存在2种垂体细胞,即呈椭圆形的Ⅰ型垂体细胞和呈梭形的Ⅱ型垂体细胞。腺垂体由3部分组成: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腺垂体部可以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其中RPD有2种内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温海深  高玲  
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脑垂体呈鸡心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又包括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神经纤维束延伸至腺垂体的各个部分。采用HE、Jafri、HA、Mallory和PAS染色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石鲽脑垂体的6种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RPD部位主要含有PRL和ACTH细胞,PI部位主要含有MSH细胞。PPD部位有4类细胞,分别为GH、Gt H、TSH和嫌色细胞。GH、Gt H和TSH细胞数量随鱼体生长发育而变化,Gt H在性腺成熟期达到高峰,GH细胞和TSH细胞在生长早期数量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张为民  
根据大鳍脑垂体匀浆和血清样品的稀释曲线与鲤生长激素(cGH)标准曲线的平行性,采用鲤生长激素的标准品和抗血清(RAG)测定了周年中几个不同时期大鳍脑垂体和血清样品的生长激素(GH)含量,发现脑垂体和血清中的GH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脑垂体的GH含量分别在3月份和8月份出现两个峰。4~7月的繁殖期和11~1月的越冬期间,脑垂体的GH含量很低,而且波动不大。受水温和光周期的影响,大鳍血清GH水平表现为从冬季(11~1月)到春季(2~4月)逐渐上升,夏季急剧升高,到夏末(7月底)达到最高,一直持续到秋季。大鳍血清GH含量的变化与生殖周期密切相关,最低的GH含量出现在性腺静止期,其次为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盛晓洒  刁晓明  李育培  权恒  翟旭亮  
采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卵巢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从10月至次年的2月份,卵巢处于第Ⅱ期;3—4月份卵巢处于第Ⅲ期;4—5月初卵巢处于第Ⅳ卵期;5—7月卵巢处于第Ⅴ期;8—9月卵巢处于第Ⅵ期。在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中出现卵黄核和滤泡细胞;第3时相的卵母细胞出现液泡,数目和层数随着卵巢的发育逐渐增加;第4时相的卵母细胞充满卵黄颗粒,并出现了受精孔和精孔细胞。瓦氏黄颡鱼是一次产卵类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振华  陈永强  魏刚  熊侨丰  肖训焰  张运明  
对嘉陵江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ünther)的卵巢发育、雌鱼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粗唇鮠的卵巢发育划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Ⅲ和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大的卵黄颗粒。第Ⅴ时相和第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可达13.4%,而在其它季节有所下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飘  何敏  韦靖婧  许丁心  
采集0、1、2、3、4、5、6、10、14、18、22、26、30、34、38周龄健康中国黄羽鹌鹑的盲肠扁桃体,测量盲肠扁桃体的生长指标,观察盲肠扁桃体的显微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黄羽鹌鹑盲肠扁桃体位于回肠、盲肠、直肠三者连接处的盲肠基部,盲肠扁桃体近盲肠的基底部分由于盲肠壁增厚、增宽,容易与其他部位分离,盲肠扁桃体在鹌鹑孵化时已存在,0~38周龄皆具备完整的外部形态,表面光滑且饱满;盲肠扁桃体的结构由内到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层和肠腺;在透射电镜下可见结构清楚的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肠绒毛,且线粒体嵴清晰可见;盲肠扁桃体质量、生长指数及左、右侧的长和宽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均为早期随着周龄的增加不断增长,后趋于平稳,绝对质量和生长指数均在6周龄达到最大,除22周龄右侧长径外,10~38周龄盲肠扁桃体生长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国黄羽鹌鹑盲肠扁桃体的发育在出生后逐渐发育,0~6周龄为快速发育期,在6周龄达到成熟,10~38周龄为成熟持续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祥柱  杨秀平  王琪  
采用银浸染、美兰等染色技术对5尾鳜鱼端脑的外部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鳜端脑十分发达,由嗅叶及大脑半球组成。鳜的嗅叶没有嗅束,直接与大脑半球的中央嗅区相连系。嗅叶是一层状结构,从外至内分别是脑膜、嗅神经纤维外层、小球层、神经纤维内层、小细胞层。其基本结构和硬骨鱼类端脑相似。鳜大脑半球外部被有脑膜,其内的纹状体被横行与纵行的沟分为若干区。神经核分布在大脑半球的外周,神经束前连合、中嗅束和侧嗅束集中分布在半球的中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嘉敏  姜仁良  张继平  
通过对催产和未催产的长吻鮠脑垂体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GTH 细胞) 的分泌活动分析,证实了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 50μgkg 加DOM5mgkg 混合注射催产长吻鮠,能有效地促使GTH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催产效果显著。超微结构的进一步观察,揭示了长吻鮠脑垂体GTH 细胞中存在两种分泌颗粒,即分泌小球,直径1200~2000nm ,电子密度低;分泌颗粒直径300 ~500nm ,电子密度高。分泌小球释放与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有关,分泌颗粒的释放则与排卵相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晓清  莫艳秀  欧燎原  肖克宇  鲁双庆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性周期内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雌性长吻(Leiocassislongirostris)脑垂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吻脑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个部分,腺垂体组织中有6种分泌细胞,即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生长激素(ST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神经垂体组织中存在A型(A1、A2)和B型神经分泌纤维,A型分泌纤维轴突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分泌颗粒,B型分泌纤维轴突中含有许多透明小囊泡。产卵前GTH细胞胞质中充满了电子密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骆豫江  陈昆慈  朱新平  潘德博  常藕琴  李凯彬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d的高体革(鱼刺)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水温在26.6~29.7℃条件下,高体革(鱼刺)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柱形盲管,管腔狭窄,口、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出膜30h仔鱼,口开始张开,消化管相通。出膜2d仔鱼肠壁出现皱褶,肠瓣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在显微镜下可见消化管蠕动。出膜3d仔鱼可以开口摄食,消化管上皮分化,食管中出现黏液细胞,肝脏和胰脏出现,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入混合营养阶段。混合营养阶段仔鱼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前肠、直肠等,消化腺肝脏和胰脏也已形成,各部分已经有初步结构和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