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68)
- 2023(2855)
- 2022(2620)
- 2021(2505)
- 2020(2116)
- 2019(4867)
- 2018(4789)
- 2017(9268)
- 2016(4933)
- 2015(5387)
- 2014(5247)
- 2013(5262)
- 2012(5081)
- 2011(4709)
- 2010(4811)
- 2009(4357)
- 2008(4306)
- 2007(3844)
- 2006(3449)
- 2005(3123)
- 学科
- 济(23043)
- 经济(23012)
- 管理(12925)
- 业(12534)
- 企(9444)
- 企业(9444)
- 方法(8908)
- 数学(7565)
- 数学方法(7456)
- 地方(6908)
- 农(6629)
- 贸(5182)
- 贸易(5179)
- 中国(5168)
- 易(5008)
- 农业(4785)
- 业经(4347)
- 财(4331)
- 学(4047)
- 制(3925)
- 地方经济(3856)
- 关系(3701)
- 融(3547)
- 金融(3546)
- 理论(3119)
- 银(3104)
- 银行(3099)
- 行(3006)
- 和(2997)
- 划(2750)
- 机构
- 大学(72148)
- 学院(70894)
- 济(32441)
- 经济(31930)
- 研究(27784)
- 管理(27612)
- 理学(24055)
- 理学院(23738)
- 管理学(23304)
- 管理学院(23167)
- 中国(20169)
- 科学(15764)
- 京(15511)
- 所(14298)
- 财(13193)
- 研究所(12982)
- 中心(12491)
- 农(12303)
- 财经(10690)
- 江(10371)
- 业大(10148)
- 范(10134)
- 师范(10040)
- 院(9947)
- 北京(9809)
- 经济学(9702)
- 经(9697)
- 农业(9587)
- 经济学院(8732)
- 师范大学(8306)
- 基金
- 项目(48779)
- 科学(39176)
- 基金(37199)
- 研究(35046)
- 家(33141)
- 国家(32919)
- 科学基金(28106)
- 社会(23367)
- 社会科(22109)
- 社会科学(22106)
- 基金项目(19976)
- 自然(18309)
- 自然科(17956)
- 自然科学(17953)
- 自然科学基金(17667)
- 省(17157)
- 教育(16184)
- 划(15185)
- 资助(14878)
- 编号(13750)
- 成果(11824)
- 部(11486)
- 重点(11148)
- 发(10798)
- 国家社会(10158)
- 教育部(9966)
- 创(9764)
- 人文(9517)
- 创新(9145)
- 科研(9092)
共检索到109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章远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秩序变动加剧。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以逐渐明朗的新中间地带姿态获得自“阿拉伯之春”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的外交空间。伊朗是中东核心政治力量之一。相较于其他中东国家,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面临更为严重的与美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之间的结构冲突。俄乌冲突增加了伊朗国境之外的暴力阴影。为获得合理的国家利益收益,同时抑制不安全状况的发生,伊朗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的对外交往策略是维持地区均势。由于中东地区没有有效的一体化体系,且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在国外暴力和结构冲突的双重压力下,伊朗的对外行为是理性地优先考虑自身防卫安全,继而考虑突破结构冲突环境所施加的惩罚,再而对地区内关键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伙伴作出合作姿态以减少包括国防在内的开支。这些行为不仅从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经济利益,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存危机。
关键词:
俄乌冲突 伊朗 地区均势 外国制裁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岳汉景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关键词:
利比亚冲突 伊朗外交 伊朗的利比亚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董林 李春顶
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遭受重创,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粮食期现货价格全面上涨,粮食恐慌波及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具有脆弱性、持续性、敏感性、诱发性和政治关联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其粮食安全在此次俄乌冲突局势下遭受严重冲击并带动恐慌情绪向全球蔓延扩散,引发区域内粮食面临断供、社会动荡加剧和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潜在不稳定因素,外溢形成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促使粮食通胀压力剧增、国际力量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粮食外交抬头等不确定性增加,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公共事件。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应高度重视中东和非洲粮食危机和全球性粮食恐慌,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内循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粮食安全的“护城河”;加强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和监测,释放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讯息,调控国内外舆论导向,稳定国内市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整体预期;加强粮食贸易治理,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补链和强链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国内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关键词:
俄乌冲突 粮食危机 中东和非洲 中国思考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巴殿君 吴昊 廉晓梅 王彦军 王箫轲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是21世纪以来极具影响力的地缘政治事件。俄乌冲突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两国关系的范围,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制裁,俄乌冲突及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向全球扩散,必将对全球安全、国际秩序及全球治理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在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亚太地区及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多。为深入分析俄乌冲突爆发后的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本刊编辑部连续召开了两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并选择五位专家修改后的发言稿进行刊登,分别剖析了俄乌冲突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以及俄乌冲突与日本区域合作战略新调整、韩国对外经济战略调整,希望能够促进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区域国别问题研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倪峰 达巍 冯仲平 张健 庞大鹏 李勇慧 鲁传颖
当前的俄乌冲突既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危机的总爆发,也是俄罗斯与美国、欧洲之间地缘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总爆发。俄乌冲突加快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各大国将竞相增强军备或加强联盟,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加速。这一轮对抗和博弈将首先在欧洲展开,并扩展至非洲、中东。危机的扩大化、长远化将给欧洲带来本可避免的巨大伤害。美国将强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联盟在应对挑战中的作用。一个实力下降的俄罗斯可能引发欧亚大陆地区秩序的分化与重组。俄乌冲突意味着冷战后国际秩序的终结,世界其他大国的选择与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正在浮现的国际新秩序的模样。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强
由于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恢复对伊朗制裁、实施军事围堵等而重新对伊朗施加重压的对伊新政策,严峻的内外安全环境使伊朗再次陷入极度危险的困境。伊朗因其特殊地缘政治角色和影响力,历来牵动着中东地区局势走向,可谓是中东乃至世界的安全阀,若其安全局势恶化,必然产生巨大外溢冲击效应,导致中东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和严峻化,也将对国际安全带来新一轮冲击。同时,大国对中东的持续争夺,也导致地区进一步碎片化,使其成为国际安全链条中极为脆弱的一段,而伊朗则是这最脆弱一段中最脆弱的一环。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管控,绝不可任由局势自由落体式发展而导致失控,否则中东和国际安全必将出现重大危机,相关国家也会因缺乏国际责任而最终殃及自身国家安全。故一个和平稳定的伊朗,不仅是中东地区之福,也是国际安全之幸。
关键词:
伊朗 美国 安全 国际影响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杜军
长期以来,土耳其和伊朗两国关系在总体上维持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随着2002年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两国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全面提升期。在地区问题上,土耳其的政策取向与西方盟友产生重大分歧,促成了土耳其与伊朗的趋近。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后,两国关系遭遇重大起伏。叙利亚内战、伊拉克乱局、也门危机久拖不决,库尔德问题、北约雷达部署问题持续发酵,土耳其和伊朗因国家安全利益的差异导致两国关系龃龉不断。总体来看,中东变局引发的地区动荡凸显出土伊两国在国家发展道路和地缘战略利益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然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林实 Ю.В.马科贡 Н.В.古尔芭拉
乌克兰自独立后的25年来,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是常态表现。2013~2015年的政局动荡和俄乌冲突,更使乌克兰的社会经济状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危机:投资环境极度恶化;财政亏空、欠发工资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社会紧张对立局势蔓延。摆脱困境的出路首选要放弃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型经济;要深入和完善私有化体制改革;要扩大财政收入渠道和防止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市场化改革,减少腐败和行政干扰。要恢复全民信心和树立全球威望创造良好的金融和投资环境,团结东西部地区民族一道摆脱困境尤其重要。
关键词:
乌克兰 经济危机 俄乌冲突 脱困选择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志强 叶如静
金融制裁属于定向和定位灵活的制裁方式,是经济制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压力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美国针对其竞争对手或“敌对国”频繁使用金融制裁手段,以最小化成本实现对制裁对象的精准打击。研究美国金融制裁的方式、效果以及被制裁国的应对举措,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以美国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金融制裁为案例,围绕制裁特点、反制措施、影响结果三方面展开论述。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对三国金融制裁的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烈度不断提高,且已对它们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美国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三国在政治立场上对美更趋强硬。有鉴于此,面对美国金融制裁的威胁,我国应综合采取临时性、进攻性、防守性应对策略,稳步增强经济实力,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联合各国构建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制约机制,来维护自身金融安全。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钮松
随着宗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伊斯兰朝觐活动与中东地区安全的关联度也日益紧密。朝觐作为伊斯兰教的基本制度,本身具有积极作用。但从朝觐的具体制度设计和执行的角度来看,介入朝觐的教派因素、主权因素和国内政治因素或单独作用,或相互交织,从而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致使朝觐活动本身出现了巨大的异化效应。1979年以来,无论是沙特与伊朗关系的变迁,还是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的政权之争以及哈马斯内部的权力斗争,抑或是沙特与卡塔尔断交风波,朝觐活动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伊斯兰世界各种政治或教派势力为实
关键词:
伊斯兰朝觐 中东地区安全 宗教与国际关系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吴诗尧
当国际冲突影响本国关键利益时,作为冲突第三方的国家即使缺乏用于调停的资源和影响力且调停策略选择有限,也可能介入国际冲突并成为小国调停者。介入冲突后,小国调停者围绕实现本国利益这一根本目标,除提供调停外,还将依托其调停国身份,采取一系列务实的外交举措。小国调停者的介入在对消弭国际冲突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将对调停国本身产生复杂影响。俄乌冲突期间,由于以色列判断本国的国家安全、立国合法性、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等国家利益受到冲突的实际或潜在影响,于是选择介入其中。一方面,以色列的调停增进了冲突双方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其在调停过程中面向冲突双方的一系列务实外交举措,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所指涉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色列的介入致使以俄、以乌、以美双边关系均面临不确定性,背后折射出以色列政局与社会的碎片化态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亮 王耀正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经济与能源产业采取了严厉制裁,给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带来了多重影响。西方制裁和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不仅使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加剧、能源贸易流向发生变化,而且使得世界能源供需版图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能源安全,并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乌冲突已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能源经济和能源安全造成重要影响。中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转型,进而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于鹏
中国和俄罗斯能源贸易涵盖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能源产品,在中国能源进口和俄罗斯能源出口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俄乌冲突爆发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了较大冲击,也使得中国能源价格上涨、中俄能源贸易不稳定性增加,并影响着中俄能源贸易的内容和方式。应积极跟踪监测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中俄能源贸易可能遇到的问题早做准备,并通过围绕俄乌冲突保持与各方的协调沟通、根据时局变化调整中俄能源贸易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国际能源价格的研判和预警等措施,保障中俄能源贸易正常开展和中国能源安全。
关键词:
俄乌冲突 国际能源市场 中俄能源贸易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易小准 李晓 盛斌 杨宏伟 曹宝明 徐坡岭
俄乌冲突使世界经济面临再度陷入滞胀的风险。全球经济治理将走向分裂,全球储备货币多元化进程将有所加快。俄乌冲突将大体终结本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的跨国公司将不得不在价值观贸易、供应链安全、保持企业竞争力之间艰难寻求平衡。俄乌冲突还将刺激世界各国强化能源安全意识,构建以提高就地平衡能力为特征的现代能源体系,并带来国际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适应性调整。中国应谨慎应对复杂形势,同时吸取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在多边机构中被孤立、被挤压的教训,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为多边机构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以此团结大多数成员,共同推进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多边议程。中国还应当坚持开放政策不动摇,以开放对冲少数西方国家与中国脱钩的不良企图。
关键词:
俄乌冲突 滞胀 全球化 能源安全 脱钩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佘纲正
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制裁使全球不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粮食安全和能源价格等方面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阿拉伯国家虽然在表态上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遵循“不选边站队”的中立原则并实施对冲政策。美俄两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相对下降、阿拉伯民众对于俄罗斯军事行动与西方“双标”的不满以及这场国际危机在战场内外所呈现的僵持局面,都促使阿拉伯国家拒绝去主动追随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在更宏观的维度上,阿拉伯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取向还受到冷战时期经验教训以及数字时代新型大国竞争所带来的观众效应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彰显了“中间地带”概念在新时期大国竞争背景下的回归与转型。今后,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新型“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竞争中“左右逢源”的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在本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并成为抵制大国关系重回全面冷战的有力支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