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5)
2023(9270)
2022(7655)
2021(6652)
2020(5621)
2019(12253)
2018(12006)
2017(22600)
2016(11827)
2015(13427)
2014(13464)
2013(13224)
2012(12644)
2011(11462)
2010(11850)
2009(11496)
2008(11158)
2007(10212)
2006(9314)
2005(9076)
作者
(35125)
(29659)
(29533)
(28348)
(18882)
(14012)
(13358)
(11304)
(11266)
(10615)
(10465)
(9923)
(9776)
(9525)
(9431)
(9120)
(8765)
(8611)
(8428)
(8255)
(7645)
(7295)
(7072)
(6749)
(6749)
(6658)
(6556)
(6432)
(5886)
(5733)
学科
(72233)
经济(72151)
管理(41474)
(35330)
(29830)
企业(29830)
方法(19987)
地方(18622)
数学(17365)
数学方法(17254)
中国(16969)
(15503)
(15425)
业经(14228)
(13540)
地方经济(13028)
(12751)
(11696)
(11101)
金融(11099)
(10656)
银行(10646)
环境(10355)
(10300)
技术(9497)
农业(9290)
体制(8972)
(8317)
贸易(8310)
(8253)
机构
大学(181989)
学院(181535)
(88631)
经济(86975)
研究(67033)
管理(66251)
理学(55860)
理学院(55264)
管理学(54555)
管理学院(54203)
中国(51638)
(42484)
(37930)
科学(36796)
(33364)
财经(32379)
研究所(29504)
中心(29420)
经济学(29278)
(29157)
(28808)
经济学院(25887)
(25257)
北京(24141)
(24097)
财经大学(23745)
业大(22400)
(21983)
(21936)
师范(21721)
基金
项目(113776)
科学(91099)
研究(85824)
基金(83781)
(71771)
国家(71225)
科学基金(61587)
社会(58363)
社会科(55399)
社会科学(55388)
(44185)
基金项目(43248)
教育(37866)
(36421)
自然(36345)
自然科(35474)
自然科学(35461)
自然科学基金(34829)
资助(33614)
编号(32516)
成果(27688)
(27283)
(26210)
重点(25955)
(25531)
国家社会(25167)
(24574)
课题(23884)
创新(23275)
教育部(22486)
期刊
(109628)
经济(109628)
研究(62929)
中国(42321)
(34035)
管理(29210)
学报(24574)
科学(24155)
(24099)
(20158)
金融(20158)
大学(19871)
学学(18984)
经济研究(18487)
财经(17907)
教育(16463)
技术(16397)
农业(15703)
(15559)
业经(14575)
问题(13658)
技术经济(10710)
(10506)
世界(9849)
科技(9632)
国际(9546)
改革(8672)
(8672)
经济管理(8660)
经济问题(8583)
共检索到296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德涌 ,于景元 ,穆恭谦  
当前,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向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步伐,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以使国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仅就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提出一些设想和思路供进一步研究和决策参考。一、在宏观上把科技教育作为第四产业来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文轩  易先锋  
企业信息化乃至国民经济信息化 ,势必导致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 ,并对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提出严峻挑战。从微观分析 ,企业的组织状态将从强制有序到协同自序 ;从宏观来看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将从集中化指令性管理转向以信息网络架构为基础的弹性调控 ,从而使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经济运行有机地连接起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立彦  
本文旨在阐明以下两个命题:(1) 微观经济核算中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并存的状况,应当被一体化模式取代;(2) 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付诸实施的今天,微观经济核算模式必须与宏观经济核算模式相协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舒忭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是摆在全国、全党和全体经济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则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搞好宏观经济调控,既要明确调控的方向,又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最近,由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出版的郑家亨同志的新著《宏观经济调控与统计》一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曾培炎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需要把握好的重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对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做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和重要原则。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姜扬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生产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企业组织形式和商业运营机制,并对地区创业发展和个体创业选择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和CLDS调查数据,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验证了数字经济促进创业发展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宏观层面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创业发展,在微观层面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创业概率,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的创业发展和低人力资本水平人群的创业选择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改善营商环境和缓解信贷约束是数字经济赋能地区创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且信贷约束缓解效应相对更强。拓展性研究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地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业发展水平,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创业发展提供了宏观证据和微观验证,对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伟宁  蓝常高  
现行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内涵,与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目标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如政策时效的过于短期化;在产业选择上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只是按企业类型给予优惠;除了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外,其他大部分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是着眼于“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军转干部、特困的城镇失业人员等就业的“弱势群体”,等等。本文主张: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但要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支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不但要注重扶持“弱势群体”,还应该扶持那些具有创业潜能的“准弱势群体”,以促进就业机制的良性循环;优惠政策期限不宜太短;对于高质量的就业培训机构应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周毅仁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战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实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均衡发展战略;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红霞  韩嫄  
本文认为 ,从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的整个过程 ,可以得到这样启示 :企业微观运营受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终将导致大量外部不经济成本的存在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现代成本管理要求充分考虑宏观成本管理的作用 ,使企业的经营策略符合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规划 ,有效结合微观与宏观成本管理 ,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汪立峰  曹小衡  
构建两岸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实现两岸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两岸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不同,但存在连续性的协调目标与内容,应通过相应的运作机理发挥其协调功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婉婷  
宏观审慎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微观审慎以保护消费者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二者目标相辅相成,政策效果也相互依赖。然而,由于监管部门不同但监管对象和政策工具高度重叠,二者可能出现政策冲突,尤其在经济下行、银行高度集中且业务同质化以及不同监管机构权责不分的情形之下。英美经验表明,无论是独立委员会机制还是央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管协调都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划分、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流畅透明的信息共享。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中国可从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打造"一体多翼"的组织治理架构,增强行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根据需要设立专家工作组。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鼓励不同监管机构领导人交叉任职,提高微观审慎机构在系统性风险分析中的参与度,以及借助"服从-解释"机制提高跨部门决策的透明度。三是为潜在政策冲突做好预案,包括预先设定政策目标优先级、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拓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以及鼓励金融机构积累逆周期安全缓冲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王小广  樊彩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吴雪明  
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趋势——知识经济、全球化及放松管制和自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促使新经济浮现的新型微现经济机制及其有效运作所需的宏观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知识储备、市场规模、市场效率和分配机制。在这个框架下,本文还对新经济首先在美国浮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纪玉山  吴勇民  
科技创新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进而对日本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阶段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而我国则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科技创新乘数极低。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影  
微观组织机制主要包括了企业如何通过跨区扩张深化各区域间的联系、如何促进区域内合理的分工、如何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内差距以及如何提升经济发展区域的整体效率等。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组织的内涵、动因、方式与规律,阐述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并探讨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微观组织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