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
2023(949)
2022(791)
2021(678)
2020(580)
2019(1127)
2018(1110)
2017(2177)
2016(939)
2015(1084)
2014(1222)
2013(1272)
2012(1174)
2011(1111)
2010(1118)
2009(1015)
2008(797)
2007(793)
2006(642)
2005(634)
作者
(2925)
(2463)
(2399)
(2396)
(1409)
(1219)
(1108)
(941)
(922)
(894)
(787)
(783)
(771)
(756)
(751)
(749)
(734)
(726)
(709)
(694)
(626)
(582)
(573)
(567)
(543)
(535)
(534)
(530)
(516)
(492)
学科
(5638)
经济(5631)
人民(3703)
(3645)
消费(3559)
管理(3540)
方法(3130)
结构(2989)
数学(2904)
数学方法(2899)
水平(2883)
消费水平(2883)
(2104)
(2053)
企业(2053)
收入(1890)
农业(1694)
(1609)
贸易(1608)
中国(1558)
(1517)
分配(1253)
(1252)
供销(1251)
业经(1198)
(1193)
金融(1193)
(1159)
银行(1159)
(1154)
机构
学院(17210)
大学(16158)
(8694)
经济(8613)
管理(7234)
理学(6436)
理学院(6395)
管理学(6338)
管理学院(6315)
研究(4647)
中国(4230)
(3845)
财经(3183)
(2884)
(2875)
商学(2818)
商学院(2805)
经济学(2702)
经济学院(2449)
财经大学(2353)
科学(2350)
经济管理(2190)
(2149)
中心(2100)
(2007)
师范(1991)
(1972)
(1956)
研究所(1948)
业大(1838)
基金
项目(11147)
科学(9148)
基金(8571)
研究(8014)
(7152)
国家(7065)
科学基金(6435)
社会(5978)
社会科(5693)
社会科学(5693)
基金项目(4432)
(4200)
自然(3948)
自然科(3880)
自然科学(3880)
自然科学基金(3799)
教育(3586)
编号(3422)
资助(3384)
(3211)
国家社会(2554)
(2545)
人文(2343)
教育部(2330)
(2231)
重点(2216)
(2159)
社科(2099)
科研(2099)
科学研究(2088)
期刊
(11616)
经济(11616)
研究(5428)
商业(2975)
业经(2906)
经济研究(2898)
管理(2677)
消费(2513)
中国(2195)
商业经济(2155)
(2123)
科学(1799)
(1761)
金融(1761)
学报(1573)
(1468)
财经(1343)
大学(1339)
学学(1317)
统计(1157)
(1141)
农业(965)
技术(964)
(951)
决策(930)
问题(879)
理论(869)
技术经济(796)
实践(789)
(789)
共检索到24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丽平  任师攀  
消费金融通常伴随着消费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壮大,并与消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收入持续增长、家庭财富日益积累、经济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我国消费金融得以迅猛发展,规模快速扩大,业务创新更加活跃,服务对象更加广泛。这反过来又便利了居民的消费行为,激发了消费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然而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消费金融提供者服务客群过度下沉、过分逐利、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市场上出现了裸贷、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诸多乱象。为进一步提高消费金融发展质量,使消费金融更好发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需要通过规范消费金融供给,引导理性消费、抑制不当需求,明确利率及收费标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着力解决消费金融无序扩张、产品定价不合理、消费者权益保护较弱等问题,进一步防范化解消费金融已有和潜在风险,促进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漫宇   窦雪萌  
数字经济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构建测算居民消费潜力的指标体系,使用2008—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这一促进作用对高收入、受教育程度高及东部地区居民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两种效应:一种是通过提升收入水平和推动消费方式革新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即数字红利效应;另一种是通过扩大数字鸿沟阻碍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即数字鸿沟效应。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存在基于收入结构和教育经费的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论为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数字经济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缓解数字鸿沟效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祖才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对通用航空业全产业链发展作出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好《指导意见》的各项重要任务,推动通用航空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一、深刻认识发展通用航空业的重大意义通用航空与公共航空运输是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臧旭恒  贺洋  
本文基于Bhaduri-Marglin模型,结合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劳动力过剩和信贷约束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分析中国初次分配格局调整与消费潜力释放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宏观数据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而且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信贷约束的存在显著影响了初次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合理配置初次分配格局调整与消费、投资领域相关改革政策的推行时机和推行力度,有助于经济实现向消费驱动型增长的平稳转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亟待释放的消费潜力,但如果居民收入不高或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巨大的消费空间就难以拓展,巨量的潜力也难以充分释放。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消费动能不足的大环境下,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合理增长就变得更加重要。因此,释放消费潜力更应大力鼓起居民的钱包。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恩英   宋涵泽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侧重点也随之转变,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与消费升级成为挖掘内需、提振经济以及推动战略转型的关键途径。本文建立全面客观的测度指标体系,利用2003—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居民消费潜力,从供给侧视角聚焦于市场结构,研究其对提升居民消费潜力的空间效应,并探索了市场结构调整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居民消费潜力连年攀升,呈现出由东到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市场结构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市场结构会通过提升居民消费倾向、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扩大劳动力规模等方式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在区域差异上,东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直接效应更加显著,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空间效应更加明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具有明显的排浪式消费特征。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明显。因此,应采取正确的政策引导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确实成为经济驱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网络消费因其方便快捷、价格实惠、产品多样等特点备受居民青睐,成为居民家庭越来越重要的消费方式,但居民在网购过程中仍遇到诸多问题,期盼完善网购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网购消费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阮丹   付敏  
新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助力流通产业集聚为消费扩容提质“提速换挡”提供基础支撑,成为释放消费潜力的新引擎。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数字经济、流通产业集聚、消费潜力释放纳入统一框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三者关系展开探讨。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流通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对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作用中发挥中介效应;数字经济对消费潜力释放的提升作用受限于流通产业集聚水平,且存在单门槛效应。由此,从积极布局新基建设施,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流通产业高质量集聚;持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多向发力释放消费潜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本文利用2003-2018年我国中部六省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助力下流通业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和流通业发展不仅能从正面促进居民消费,而且在流通业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的过程中,城镇化的步伐也放大了流通业对居民消费的增长效应。由此可见,为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要有效处理好城镇化与流通业的融合发展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蕴  梁志兵  
一、扩调并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稳定就业增长和收入预期。1.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行业和困难地区的就业援助力度。鼓励企业、行业和社区联手开发社会服务项目。2.加大商事改革后续支持力度,稳定和促进就业。积极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快落实已出台小微企业安置就业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给予小微企业岗前培训补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社会保障作为满足居民多层次物质需求的基础性保障手段,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社会保障政策的风险缓解效应可以通过降低居民未来的风险预期及收支不确定性来提升当期消费能力。此外,正如前文第三部分论述的那样,收入分配不均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整体低迷的重要因素[53][112],而国内各项社会保障的政策实践均证明了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影响[113],其资源分配效应在调节收入差距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于提升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防止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具有积极作用,进而能够推动社会资源公平配置和缓解“待遇差”问题,在增强居民风险应对能力的过程中提振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仅相当于GDP的3.2%。而同年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相当于GDP的18.8%,日本的这一数据为22.02%,德国为26.57%,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韩国为8.85%(1),均远高于我国的支出水平。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们主要围绕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这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路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依然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偏上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学者对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和规律发现。文章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学者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总结提炼重要的理论创新与贡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潜力释放政策建议提供参考。具体而言,第一,剖析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典型事实、展开了国际比较、总结了中国学者对居民消费不足估测的演变历史和阶段性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收入分配是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将抑制居民消费需求,但规模性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并且中国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较为接近甚至高于收入不平等。第三,总结了人口结构变迁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国内重要研究成果。第四,针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的一些代表性研究,结论基本证实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五,我国学者基于居民部门杠杆率、住房价格演变和个体异质性视角,深入研究了负债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量及结构的影响,从家庭负债和住房双重视角为实现住房价格稳定与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研究依据。第六,针对提升居民消费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问题,中国学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提升的长期优势以及提升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循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后,文章对进一步完善与拓展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南永清  宋明月  肖浩然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驱动下,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机构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凭借对消费者动态行为信息的有效掌握,推动了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门槛下移,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支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相较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支持程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呈现出更高的消费效应。此外,从数字金融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数字金融在期初表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多数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逐渐高度趋同。因此,我国应该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包容性数字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普惠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贺洋  
文章基于异质性消费理论的最新进展,分别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居民消费异质性的存在,并测算了异质性消费者的比例,进而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收入分哦诶改革、互联网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对居民消费性和消费潜力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