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72)
- 2023(16556)
- 2022(14105)
- 2021(13106)
- 2020(10631)
- 2019(24135)
- 2018(23996)
- 2017(45351)
- 2016(24423)
- 2015(27252)
- 2014(27165)
- 2013(26714)
- 2012(24665)
- 2011(22289)
- 2010(22281)
- 2009(20593)
- 2008(19502)
- 2007(17008)
- 2006(15048)
- 2005(13273)
- 学科
- 济(101437)
- 经济(101326)
- 管理(68744)
- 业(66276)
- 企(52871)
- 企业(52871)
- 方法(40094)
- 数学(34047)
- 数学方法(33679)
- 农(31268)
- 中国(30493)
- 地方(26367)
- 业经(25421)
- 财(23796)
- 农业(21155)
- 学(20379)
- 贸(18785)
- 贸易(18770)
- 易(18038)
- 制(17845)
- 环境(16445)
- 银(16435)
- 银行(16395)
- 理论(16320)
- 和(16193)
- 技术(15955)
- 融(15919)
- 金融(15917)
- 行(15812)
- 发(15491)
- 机构
- 学院(342287)
- 大学(339908)
- 济(135505)
- 管理(134456)
- 经济(132501)
- 研究(116167)
- 理学(115906)
- 理学院(114607)
- 管理学(112715)
- 管理学院(112102)
- 中国(86971)
- 京(72753)
- 科学(71419)
- 财(61930)
- 所(57726)
- 农(54759)
- 中心(52455)
- 研究所(52338)
- 江(50236)
- 业大(49844)
- 财经(48975)
- 范(47723)
- 师范(47310)
- 北京(46098)
- 经(44443)
- 院(42565)
- 农业(42344)
- 州(41579)
- 经济学(39835)
- 师范大学(38070)
- 基金
- 项目(233101)
- 科学(183449)
- 研究(174548)
- 基金(166949)
- 家(144372)
- 国家(143066)
- 科学基金(123167)
- 社会(109678)
- 社会科(103765)
- 社会科学(103742)
- 省(92409)
- 基金项目(88531)
- 教育(79769)
- 自然(78226)
- 划(76925)
- 自然科(76383)
- 自然科学(76369)
- 自然科学基金(74951)
- 编号(72893)
- 资助(67481)
- 成果(58748)
- 发(53299)
- 重点(51878)
- 部(50455)
- 课题(50225)
- 创(48914)
- 创新(45424)
- 项目编号(44579)
- 国家社会(44473)
- 科研(43813)
- 期刊
- 济(157690)
- 经济(157690)
- 研究(104088)
- 中国(69771)
- 农(52003)
- 学报(51615)
- 管理(49886)
- 科学(48558)
- 财(44835)
- 教育(43079)
- 大学(39360)
- 学学(36800)
- 农业(36385)
- 融(30675)
- 金融(30675)
- 技术(29650)
- 业经(29408)
- 经济研究(25725)
- 财经(22782)
- 问题(19744)
- 经(19478)
- 图书(19269)
- 业(17950)
- 商业(17811)
- 科技(16722)
- 理论(16410)
- 技术经济(15949)
- 现代(15738)
- 版(15383)
- 实践(15089)
共检索到511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姚先国 曾国华
劳动力成本具有二重性,对于企业是成本,对于劳动者则是收入,它既是成本支出,又是激励手段。劳动力成本是积极成本,不可与其他物质要素成本等量齐观。工资成本上升可通过不同路径对生产效率起到激励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激励不足、合理激励、过度激励三种可能性。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省级面板数据作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9—2007年间我国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显著正相关,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功能明显处于加速阶段。当前应大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从绝对劳动成本优势转向相对劳动成本优势,集聚高端要素,从物质要素驱动转向人力资本驱动,创新增长模式,实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邱晓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抓好。
关键词:
城乡差距 协调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伟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缺失需要通过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长期以来,在国家重城轻乡的政策背景和以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受到极大制约。体现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物品却是农民自己解决。这种城市公益事业由国家办、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层
在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时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流通产业在引领生产、促进消费以及产业关联层面有着先导性功能。本文结合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以及统筹城乡流通协调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消费发展、推动城乡流通协调机制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关键词:
消费 城乡流通 协调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层
在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时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流通产业在引领生产、促进消费以及产业关联层面有着先导性功能。本文结合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以及统筹城乡流通协调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消费发展、推动城乡流通协调机制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关键词:
消费 城乡流通 协调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宏
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延伸,发展休闲农业能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农民旅游需求的实现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休闲农业 功能 意义 农民旅游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壮大县域经济”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针对我国县域人口基数庞大、县域国土面积广阔的特殊国情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思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列入我国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0个行政单位中,有1643个县、377个市级县、50个区。目前,我国县域单位的国土面积为9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的GDP约为6.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9%;人均GDP为6439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阮建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说明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协商发展的重要性。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衢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最近,我们开展了农村资金流动情况调查,对农村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进行调研,以期从资金要素的角度来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周莉 夏涛
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促进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达到城乡协调的目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城市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城市高素质人才下乡等途径,促进城乡互补与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促进土地要素在各交易主体之间流转两个方面。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德位
伴随工业文明、社会结构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乡村休闲以其特有的绿色清新异于其他乡村产业而备受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青睐。据对浙江金华市的调查,乡村休闲在有效配置诸类资源方面具有立体效应,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远后劲的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审视之,乡村休闲不失为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切入载体,宜作为朝阳产业在意识观念、经济金融政策方面予以积极的培育、扶持、鼓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迪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乡流通一体化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至关重要。伴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国出口弥补国际市场供给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改善,国内经济逐渐恢复。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视角,从商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方面阐述城乡流通市场发展现状,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收入来源及收入水平差距、城乡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差距、城乡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差距等方面探讨城乡流通差距成因,最终从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商贸流通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城乡民生资源分布等角度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给予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充分流通和循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洪涛
建立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格局是理论和认识的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旧的城乡关系向新型城乡关系的转变,通过对我国城乡流通体系模式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城乡流通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基本设想,在遵循城乡流通一体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流通产业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恒山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很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