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7)
2023(9882)
2022(7998)
2021(7461)
2020(5955)
2019(13694)
2018(13704)
2017(26630)
2016(14218)
2015(16234)
2014(16190)
2013(15653)
2012(14134)
2011(12765)
2010(13261)
2009(12523)
2008(12078)
2007(10913)
2006(9583)
2005(8952)
作者
(39135)
(32578)
(32469)
(31086)
(20733)
(15461)
(14634)
(12467)
(12259)
(11687)
(11028)
(10994)
(10545)
(10471)
(10105)
(10007)
(9648)
(9517)
(9484)
(9242)
(8229)
(7859)
(7771)
(7488)
(7321)
(7307)
(7295)
(7280)
(6502)
(6280)
学科
(57443)
经济(57354)
管理(45835)
(40510)
(34728)
企业(34728)
方法(25795)
数学(22546)
数学方法(21997)
(16257)
(16049)
中国(15506)
(15486)
业经(14021)
(11857)
贸易(11851)
(11587)
(11316)
金融(11312)
(11056)
(10935)
银行(10927)
理论(10660)
(10476)
农业(9725)
环境(9496)
地方(9318)
(9241)
(9192)
财务(9192)
机构
学院(202061)
大学(200722)
(84073)
经济(82274)
管理(77971)
理学(66774)
理学院(66133)
研究(64872)
管理学(64828)
管理学院(64469)
中国(51145)
(42535)
(41824)
科学(36304)
财经(32497)
(31144)
(30752)
中心(29950)
(29358)
研究所(27722)
(27033)
北京(26361)
业大(26129)
经济学(26072)
(25116)
师范(24893)
(24450)
财经大学(24165)
(23976)
经济学院(23420)
基金
项目(131542)
科学(104700)
研究(100224)
基金(95308)
(81483)
国家(80852)
科学基金(70363)
社会(64218)
社会科(61008)
社会科学(60994)
(51678)
基金项目(48921)
教育(47530)
自然(43546)
(43126)
自然科(42569)
自然科学(42563)
自然科学基金(41760)
编号(41411)
资助(39635)
成果(34633)
(30109)
重点(29882)
(29464)
课题(29453)
(28278)
(28102)
国家社会(26668)
创新(26453)
教育部(26041)
期刊
(95290)
经济(95290)
研究(62058)
中国(43533)
(33708)
管理(31391)
学报(26189)
教育(25984)
(25864)
科学(25523)
大学(21622)
(21388)
金融(21388)
学学(20288)
技术(19617)
农业(17393)
财经(16211)
业经(15554)
经济研究(15542)
(13898)
问题(12184)
(11455)
国际(11296)
统计(10551)
(9857)
技术经济(9634)
理论(9343)
现代(8960)
世界(8933)
科技(8932)
共检索到309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建新  杨晨  
在双循环有效联动模式上,大国经济体形成了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的模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内国外增加值在整个双循环有效联动中的作用不同,中国在亚洲区域价值链和贸易网络中承担着"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的双重作用,是整个网络运行的中心节点。在中观机制上,打造全球产业链"链主",发展"隐形冠军"等特色企业来构建行业层级的双循环有效联动;在微观机制上,对市场主导型价值链和生产者主导型价值链,全球力量与本地能力之间的"战略耦合"将显著促进企业层级双循环的有效联动;在国际经贸合作协调机制上,浅层协议和深层协议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本文从构建中心枢纽、联动平台和战略链接方面提出了基本路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作用创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异质企业模型为基础建立理论研究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考察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联动效应的实现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双循环联动效应具有显著的微观异质性,价格机制是内循环的调节基础,国内需求是双循环联动效应的主要协调机制。扩大国内需求和企业规模、提高进口中间品种类集约度、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主要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崤含  张夏恒  潘勇  
跨境电商发展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息息相关。在20世纪末至2011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时期,跨境电商出口推动外贸增长助力国际外循环;在2012—2016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调整时期,跨境电商进口推动消费升级,助力国内大循环;在2017年至今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时期,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升级,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跨境电商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作用机制,一是帮助疏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共同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跨境电商出口连接国内生产端是双循环的开始,通过在生产环节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进步推动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境电商进口连接国内消费需求端是双循环的最终目的,通过在消费环节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层次推动国内消费升级,助力国家实施需求侧管理;通过在分配环节扩大就业、优化产业分工,扩大价值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在流通环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保障,提高商品、要素流通效率。二是跨境电商赋能国际外循环,通过进口内向集成全球优质商品和要素资源,推动国内消费升级,促进我国深度融入全球要素分工体系;通过出口外向整合全球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帮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跨境电商促进双循环发展路径建设:一是构建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夯实经济双循环发展基石;二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数字贸易双循环发展效应;三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创造经济双循环发展市场环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毅   程颖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为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提供新机遇。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及海关贸易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作用较为显著,且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营业成本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重要机制。据此,应从优化双循环结构,提升联动水平;依据资源禀赋,优化创新链;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推动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入手,赋能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秀琴  施旭东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讨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培育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分别解析了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显著促进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且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节效应,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等途径来实现,且各生产要素流动在传导路径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群勇  李月  薛彦  
本文在对接国内与国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循环生产网络框架,提出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循环指标,识别部门冲击在双循环生产网络中的传播与衰减特征,并测度了中美经贸摩擦冲击的网络效应。研究发现,双循环生产网络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呈现内循环占主导且动态提升态势;双循环生产网络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与产业异质性,且暴露出不同的风险点。区域风险表现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中间品和最终品供需的多重风险。产业风险表现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中间品对外需求依存度和最终品对外需求依存度都相对较高;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较高;石油加工等能源型产业则表现为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偏高。内外循环生产网络的不对称性有所提升,少数部门逐步成为双循环生产网络中的关键部门,部门冲击对于总体波动愈发重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用全局抽取法模拟了中美全产业断链、特定产业断链、供给侧和需求侧断链三种情景所造成的GDP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区域—产业维度的生产网络风险精准防控体系、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网络的对称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毛雁冰  吴颖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服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面对近年来国际国内局势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进入了由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新发展阶段。本文以国内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基石,通过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衡量指标,采用双对数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出国留学归国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的增加可以更有效地通过消费、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路径正向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机制路径上,出国留学归国率、来华留学规模和来华留学质量这三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测度指标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为了更好的践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应继续坚持发展出国留学,同时扩大来华留学,适度调整对外奖学金发放的目的和标准,有序开放国内劳动力市场以及推动在地国际化和数字国际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素芳  赵学军  
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发挥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消费金融通过总量提升效应、品质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内部联动效应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并通过内外联动效应促进国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目前,消费金融在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触达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性、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风险控制能力有限、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未来,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深耕下沉市场、重视“新消费”趋势、践行“行业监管+机构自律+消费者自我保护”原则、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经济政策等提升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效率,以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白洁   邵瑛瑛   陈浩  
新型易货贸易作为贸易新业态,是传统贸易的有效补充,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载体和纽带。文章利用贸易理论和产业理论,构建新型易货贸易促进经济“双循环”的作用机理,并在大量调研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新型易货贸易能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仍受到技术、平台、制度、人才和国际等方面瓶颈的制约,亟需构建“一体两翼三联动四突破”战略,从平台信用机制、制度创新、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搭建国际易货通道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国新型易货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