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3)
2023(10537)
2022(8658)
2021(7489)
2020(5819)
2019(12836)
2018(12533)
2017(23445)
2016(12589)
2015(13893)
2014(14138)
2013(14210)
2012(13570)
2011(12385)
2010(12567)
2009(11092)
2008(10862)
2007(9812)
2006(8941)
2005(8429)
作者
(38172)
(32057)
(31899)
(29829)
(19939)
(15095)
(14342)
(12411)
(12235)
(11455)
(10834)
(10747)
(10318)
(10161)
(9925)
(9868)
(9598)
(9153)
(9055)
(9001)
(8110)
(7900)
(7727)
(7360)
(7199)
(7163)
(7101)
(6941)
(6466)
(6453)
学科
(65310)
经济(65262)
管理(34621)
(32580)
地方(24343)
(22848)
企业(22848)
中国(20684)
(19345)
方法(17797)
环境(16157)
业经(16004)
数学(15086)
数学方法(14908)
地方经济(14663)
农业(13927)
(12983)
(12061)
产业(11935)
(10810)
金融(10807)
技术(10500)
(10246)
银行(10223)
(10115)
贸易(10103)
(10080)
(10065)
(10051)
(9800)
机构
学院(185471)
大学(181399)
(79882)
经济(78230)
研究(70630)
管理(67482)
理学(56983)
理学院(56261)
管理学(55305)
管理学院(54961)
中国(52598)
科学(42639)
(39907)
(35898)
(34086)
研究所(32350)
(31542)
中心(31456)
(29862)
(26874)
业大(26620)
师范(26577)
(26130)
财经(26085)
北京(25569)
农业(24323)
经济学(24197)
(24071)
(23507)
(22138)
基金
项目(123510)
科学(98279)
研究(92543)
基金(87398)
(76264)
国家(75652)
科学基金(64771)
社会(59417)
社会科(56588)
社会科学(56581)
(51402)
基金项目(45893)
(42290)
教育(40616)
自然(39590)
自然科(38599)
自然科学(38593)
自然科学基金(37864)
编号(36815)
(35080)
资助(34236)
成果(29114)
重点(28934)
发展(28565)
(28071)
课题(27238)
(26462)
(25752)
创新(24929)
国家社会(24761)
期刊
(97690)
经济(97690)
研究(57558)
中国(44712)
(30549)
管理(27756)
科学(26712)
学报(26671)
(23612)
教育(22823)
农业(21310)
大学(20365)
学学(19143)
技术(18631)
(18555)
金融(18555)
业经(17909)
经济研究(15287)
问题(12792)
财经(12314)
(10974)
(10877)
科技(10376)
资源(10355)
技术经济(9661)
商业(9575)
(9418)
(9033)
论坛(9033)
(8755)
共检索到296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艾华  魏后凯  
当前,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跨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中国区域政策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根据中国各区域碳排放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有差别的碳减排目标,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工业部门市场份额指标来反映地区产业转移状况,并按产业转移情况和工业化水平把中国划分为净转入、净转出和其他中西部三类区域;然后运用改进的LMDI模型,从碳排放系数、碳排放强度、经济结构及经济规模四个方面对不同区域碳排放效应进行分解,明确了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中国区域碳减排政策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新的区域碳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杲  李海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推进产业有序转移、调整优化区域间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格局的变化与产业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覃成林  熊雪如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庚  巫骥  
文章梳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演变历程和转移支付管理实践变化与趋势,使用空间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基尼系数分析和RE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公平性不断提升;转移支付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规模不断增大、精准性不断提高、地方平衡性不断增强。(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降低了各省域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了各项省域协调发展指标均衡提升。(3)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推动人均财政支出均等化和规范地方政府支出行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后,从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省以下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新飞  杨丹  
文章基于20022013年广东88个县级市和市辖区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外生冲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在2006年产业转移政策实施以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后人均实际GDP增加111.2%,劳均实际GDP增加34.4%,城镇职工工资增加73.0%。第二,政策在不同地区影响存在差异。粤西地区人力资本、人均资本对政策实施最敏感,产业转移实施通过人力资本、人均资本使泰尔指数分别降低0.000359%、0.000297%。粤北山区政府规模对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新飞  杨丹  
文章基于2002~2013年广东88个县级市和市辖区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外生冲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在2006年产业转移政策实施以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后人均实际GDP增加111.2%,劳均实际GDP增加34.4%,城镇职工工资增加73.0%。第二,政策在不同地区影响存在差异。粤西地区人力资本、人均资本对政策实施最敏感,产业转移实施通过人力资本、人均资本使泰尔指数分别降低0.000359%、0.000297%。粤北山区政府规模对政策实施敏感,产业转移的实施通过政府规模降低泰尔指数0.000463%。粤东地区、珠三角地区受影响最小。第三,产业转移政策实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投资规模、扩大政府规模、提高工业化水平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其中人力资本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最大。第四,在考虑到政策的外部性以及产业承接地自身其他不可识别的因素后,结果具有稳健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恒山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很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 ,而东中西合作互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总结我国区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 ,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东中西合作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孝锋  蒋寒迪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韩超  陈震  
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例,研究发现,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存在显著的绿色发展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主要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促使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效率而降低污染排放,同时还发现清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再配置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产出水平的企业选择通过提升技术效率的方式进行污染减排,而低产出水平的企业则可能更注重增加污染治理投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蒋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线是缩小地区差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社会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均等化目标,不利于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贻奏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常态。国家应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主要应通过以下财税制度设计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科学划定四个主体功能区,建立新的财税政策设计思路;二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税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机制,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四是建立新方法,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五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产业良性发展;六是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改善落后地区投资环境与人居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