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9)
2023(5014)
2022(4052)
2021(3606)
2020(3039)
2019(6945)
2018(6626)
2017(12329)
2016(6876)
2015(7811)
2014(7693)
2013(7825)
2012(7484)
2011(6956)
2010(7050)
2009(6716)
2008(6561)
2007(6006)
2006(5461)
2005(5315)
作者
(22981)
(19258)
(19209)
(18185)
(12113)
(9353)
(8557)
(7551)
(7391)
(6935)
(6762)
(6480)
(6407)
(6338)
(6326)
(5919)
(5673)
(5668)
(5602)
(5560)
(4860)
(4837)
(4836)
(4516)
(4373)
(4337)
(4279)
(4210)
(4075)
(3923)
学科
(27638)
经济(27558)
管理(19406)
(17693)
(14105)
企业(14105)
方法(10234)
中国(8845)
(8615)
数学(8559)
(8449)
数学方法(8381)
(8275)
(8016)
业经(6327)
(5760)
农业(5678)
地方(5342)
(5322)
金融(5319)
(5126)
银行(5098)
(4963)
(4717)
贸易(4713)
体制(4666)
理论(4496)
(4472)
(4112)
(4009)
机构
大学(106313)
学院(101777)
研究(42731)
(40997)
经济(40138)
管理(34150)
中国(31521)
理学(28718)
理学院(28319)
管理学(27640)
管理学院(27460)
科学(27062)
(23953)
(23901)
(23200)
(21379)
研究所(20941)
农业(18995)
中心(18603)
业大(17983)
(17150)
(15751)
财经(15744)
北京(15343)
(14887)
(14317)
(13893)
师范(13641)
经济学(13087)
(12876)
基金
项目(68093)
科学(52567)
基金(49954)
(46649)
国家(46272)
研究(45877)
科学基金(37409)
社会(29145)
社会科(27369)
社会科学(27361)
(25418)
基金项目(25248)
自然(25131)
自然科(24523)
自然科学(24509)
自然科学基金(24087)
(23039)
教育(20923)
资助(20907)
编号(16764)
重点(16319)
(15266)
成果(15125)
(14642)
计划(14041)
(13858)
科研(13500)
创新(13045)
课题(12902)
(12774)
期刊
(49318)
经济(49318)
研究(33738)
中国(26956)
学报(23186)
(22046)
科学(19786)
大学(17212)
(16652)
学学(16239)
管理(14771)
农业(14432)
教育(12482)
(10704)
金融(10704)
财经(8667)
(7844)
经济研究(7817)
(7507)
技术(7432)
业经(6653)
业大(6482)
问题(6482)
(6271)
农业大学(5425)
世界(5322)
(5306)
科技(5010)
国际(5002)
林业(4831)
共检索到168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而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收入分配。但是,研究收入分配不能忽视存量财富分配,存量财富在客观上决定了流量收入的分配情况。因此,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仅着眼于在流量分配上做文章已略显不足。相关方面可将存量和流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思考,从完善市场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机制,发挥公共消费的积极作用,增强税收再分配能力等方面入手,构建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邦才  
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人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部分劳动群众、社会集团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但也不能任其已出现的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如果认为贫富悬殊完全合理,任其发展下去,那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要承认贫富差距这一现实,又要慎重稳妥的制定某些政策和可行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与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的有效增长。虽然经济有效增长能够带来富裕,但却不能够保证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同时满足另一个条件:即合理分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有效增长;合理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家勇  武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它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效应,但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它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的作用,在当前条件下,需要抓住三个着力点和重要环节:合理提取和配置国有企业红利,防止国有资本收益内部化、私有化,将更多的国有资本及其收益用之于民;提高国有资本及其收益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的力度,着力构建社会安全网;合理处置国有土地出让收益,满足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项目的资金需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实  朱梦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根本要求,然后从收入差距,财产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论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旭辉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要立足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现实国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防贫减贫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在过去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中,虽然不同阶段的改革重心有所不同,但始终以促进共同富裕为使命,有着很强的逻辑连续性与目标一致性,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保障可持续性问题,快速城镇化趋势下的社会保障公平性与衔接性问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包容性问题。为了更好解决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问题,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盘活社保存量资金;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完善社会救助与福利体系,并向新生代农民工延伸。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豪  曹肖烨  
研究目标:总结收入分配制度演进规律,提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政策协调安排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本提炼收入分配演进规律,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数据,估算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遵循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经历了克服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重视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四个发展阶段。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主导机制,需要提供公平分配秩序;再分配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需要增加民生性和保障性支出;三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有益补充,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研究创新:抽象出收入分配制度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估算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价值:为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短板和弱项在农民农村。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仍有缩小空间,也还需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稳定在合理区间内,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仍有发展空间。对此,中央及有关部门、部分地区已有一些政策安排,但在范围上和内容上还有优化空间。面向2035年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优先向农业农村投入支持的长效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淑英   杨明珠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职业教育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应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德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过程和结果都要公平,而且我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共同富裕要紧紧围绕增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三个方面做文章,这注定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施悦琪  
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后富群体的能力。高校育人体系需加快聚焦以增能赋能为目标的育人内容创新,增强现实适应性、领域交叉性、素质立体性;强化以多元适切为特征的育人方式创新,促进多样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全过程性;推动以师生为中心的育人制度创新,健全便捷型、个性化、普惠性的规则设计。优化有利于能力提升培养的高校共育环境,构建能力主导的社会发展环境,营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氛围,厚植公益取向的高等教育反哺文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邹克  倪青山  
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共同富裕程度,研究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显著正相关,普惠金融通过包容增长、创新效应、创业效应等,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提升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子系统与平等子系统协调统一,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贡献来源于东部地区的收入提升效应,收入不平等改善相对有限。建议强化普惠金融协调收入提升与不平等改善的能力,拓展普惠金融内涵,加快普惠金融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阮梦婷  葛劲峰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好蛋糕的前提还是要继续做大蛋糕。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教育共享,一方面可以促进需求并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保证。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教育的均等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回顾西方国家教育均等化的发展历史,本文发现教育共享离不开政府和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最终形成以机会均等为目标,以优质、均衡、一体化为特征的教育供给模式。最后,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现有文献,分析财政体制对教育供给的影响,并对我国的教育均等化实践提供了三点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龙海明  伍之琳  
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探索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布局与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整体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就业效应与生产率效应促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低技能者就业缩小城乡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工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细分类型考察发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收入促进效果最好,但在收入分配上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生产型与发展型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