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81)
- 2023(13568)
- 2022(11583)
- 2021(10578)
- 2020(8758)
- 2019(20138)
- 2018(19533)
- 2017(38047)
- 2016(20629)
- 2015(23290)
- 2014(23543)
- 2013(23466)
- 2012(22581)
- 2011(20610)
- 2010(21328)
- 2009(20244)
- 2008(19558)
- 2007(17930)
- 2006(15996)
- 2005(14881)
- 学科
- 济(92590)
- 经济(92499)
- 业(57319)
- 管理(56209)
- 企(43754)
- 企业(43754)
- 方法(33456)
- 中国(33029)
- 数学(29461)
- 数学方法(29145)
- 农(28661)
- 融(28320)
- 金融(28318)
- 银(27171)
- 银行(27143)
- 地方(26534)
- 行(26329)
- 财(24061)
- 业经(20634)
- 制(20429)
- 农业(19431)
- 学(18604)
- 贸(17958)
- 贸易(17940)
- 易(17374)
- 务(14232)
- 财务(14186)
- 财务管理(14151)
- 发(13892)
- 环境(13658)
- 机构
- 学院(298950)
- 大学(295400)
- 济(128296)
- 经济(125387)
- 管理(110161)
- 研究(108174)
- 理学(92287)
- 理学院(91180)
- 管理学(89723)
- 中国(89234)
- 管理学院(89144)
- 科学(64193)
- 京(64081)
- 财(61877)
- 所(55972)
- 农(53973)
- 中心(51629)
- 研究所(50123)
- 江(48545)
- 财经(47201)
- 业大(42867)
- 经(42583)
- 农业(42106)
- 北京(41224)
- 范(40477)
- 师范(40105)
- 经济学(39627)
- 州(39019)
- 院(38561)
- 经济学院(35721)
- 基金
- 项目(185917)
- 科学(145316)
- 研究(139761)
- 基金(131747)
- 家(113660)
- 国家(112631)
- 科学基金(95378)
- 社会(87465)
- 社会科(82954)
- 社会科学(82930)
- 省(74248)
- 基金项目(68610)
- 教育(63372)
- 划(62135)
- 自然(59133)
- 编号(58567)
- 自然科(57663)
- 自然科学(57645)
- 自然科学基金(56597)
- 资助(54715)
- 成果(49020)
- 发(45948)
- 重点(42275)
- 课题(41554)
- 部(41089)
- 创(38592)
- 发展(37444)
- 展(36820)
- 性(36145)
- 创新(36141)
- 期刊
- 济(151152)
- 经济(151152)
- 研究(94993)
- 中国(69227)
- 农(51212)
- 财(47302)
- 融(46337)
- 金融(46337)
- 学报(43118)
- 科学(41209)
- 管理(40234)
- 教育(34333)
- 农业(33732)
- 大学(32531)
- 学学(30528)
- 技术(25917)
- 业经(25789)
- 经济研究(24001)
- 财经(23436)
- 经(20147)
- 问题(19917)
- 业(17517)
- 贸(16420)
- 理论(15089)
- 技术经济(15063)
- 国际(14834)
- 商业(14237)
- 世界(14121)
- 现代(13695)
- 实践(13553)
共检索到480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健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产城融合既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更是当今世界上各类城市产业区发展的新趋势,其核心是实现产业、城市功能等多元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产城融合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增加就业人口,利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城市一体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产城融合有一系列土地政策作为基础性支撑,用好用活这些土地政策是促进产城融合的关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健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产城融合既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更是当今世界上各类城市产业区发展的新趋势,其核心是实现产业、城市功能等多元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产城融合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增加就业人口,利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城市一体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产城融合有一系列土地政策作为基础性支撑,用好用活这些土地政策是促进产城融合的关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宇杰 陈志刚 段修亭 张宇辰
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多地方制定了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如江苏省的"倍增计划"等,同时在用地方面都明确提出用地指标向高新技术、优势新兴产业倾斜,大力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企业发展用地需求的指导方针。本文探讨了目前新兴产业用地供需和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土地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途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政策 新兴产业 政策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晓妹 何辉
实践证明,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中,我国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共促共荣机制的发挥。本文从财税视角出发,研究如何通过完善财税政策,引导和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局面。
关键词:
产城互动 融合发展 财税政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葛新权 和龙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 一二三产业 产业融合 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葛新权 和龙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 一二三产业 产业融合 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野驰 祝滨滨
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具有较强的互动关联性。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融合能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有城无产"和"有产无城"都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彼此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全方位的产业发展体系和践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关键词:
产业 新型城镇化 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叶翠青 汪文志
由金融与科技碰撞而形成的科技金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深度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如何利用好这一新生事物,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已成为这一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从科技金融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出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科技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融合发展 服务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戚晓曜
深圳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产城融合解决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冲突问题。本文阐述了“内城外产”和“内产外城”两种产城融合基本模式,分析了深圳产城融过程合中出现的产城融合微观化、城市功能高配化、城市中心密集化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邻里中心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做好高新区新扩园区产城融合、将坂田街道划归龙华区管辖、稳妥推进工业区城市更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冰 张志涛 谭淑豪 王建浩 张欣晔 张宁
国家机构改革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草原保护与利用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从全国层面梳理了目前草原相关法律、政策和机构现状,总结草原改革和保护体制机制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地方基层草原监管能力薄弱,草原科研与推广力量薄弱,草原改革试点推进缓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明显不足。进一步详细分析草原确权和生态补奖两大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最后从林草融合的视角提出草原保护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草原生态保护 林草融合 草原确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邓洲
为加快实体经济复苏并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强相关战略部署,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领域的实践取得可观成效,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缓解人力成本上涨压力并弥补了人类劳动者的不足,提高生产柔性化程度从而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与匹配供需,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增强制造业质量控制能力。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面临人工智能标准化制定与实施、互联网技术攻克、信息安全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储备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而我国还需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及引领全球融合发展趋势的制造业企业等缺乏问题。对此,我国应通过多方协同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家实验室;产业层面,构建机器学习所需的工业大数据库,夯实大数据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企业层面,鼓励我国优势制造业企业进行逆向整合,掌握核心要素资源,加强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系;在配套方面,调整制造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制造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同时评估和防范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深度融合 国家战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白婧 王大鹏 刘澄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在提供金融资金投资机会的同时,文化产业也促进金融产业进行机构改革和产品创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文化金融产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季刚 张哲 汤努尔·哈力克
产业融合的兴旺发展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持续动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传统金融竞争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在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而在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燕友
本文从研究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出发,分析了北京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北京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北京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融合发展 现代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殷浩栋
贫困地区致贫多为贫困地区的不利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贫困群体的低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乡、区域之间的制度失衡等因素。打好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建立经济发展红利和公共资源的共享机制,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也需要开发人力资本,提升贫困群体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能力,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长期减贫。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贫困 减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