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8)
- 2023(7740)
- 2022(6501)
- 2021(6016)
- 2020(5127)
- 2019(11333)
- 2018(11308)
- 2017(22011)
- 2016(12181)
- 2015(13370)
- 2014(13343)
- 2013(13225)
- 2012(12110)
- 2011(11097)
- 2010(11333)
- 2009(10832)
- 2008(10624)
- 2007(9982)
- 2006(9091)
- 2005(8251)
- 学科
- 济(49100)
- 经济(48960)
- 农(45210)
- 业(44682)
- 管理(36890)
- 农业(29907)
- 企(24118)
- 企业(24118)
- 业经(16870)
- 制(16428)
- 财(16016)
- 方法(14846)
- 中国(13269)
- 数学(13041)
- 数学方法(12893)
- 体(12099)
- 农业经济(10037)
- 地方(9822)
- 发(9352)
- 村(9161)
- 农村(9153)
- 体制(9055)
- 策(8612)
- 银(8544)
- 银行(8535)
- 土地(8286)
- 财政(8251)
- 行(8205)
- 贸(7991)
- 贸易(7988)
- 机构
- 学院(173155)
- 大学(169168)
- 济(76407)
- 经济(74906)
- 管理(67396)
- 研究(58738)
- 理学(58146)
- 理学院(57591)
- 管理学(56810)
- 管理学院(56501)
- 农(48352)
- 中国(47010)
- 财(37682)
- 农业(36540)
- 京(34536)
- 科学(33425)
- 业大(31286)
- 所(29454)
- 中心(28286)
- 财经(28066)
- 江(27586)
- 研究所(25996)
- 经(25443)
- 经济学(22608)
- 农业大学(22478)
- 省(21256)
- 经济管理(21151)
- 北京(20951)
- 范(20925)
- 州(20900)
- 基金
- 项目(113495)
- 科学(90277)
- 研究(87336)
- 基金(83245)
- 家(71545)
- 国家(70832)
- 科学基金(60967)
- 社会(57973)
- 社会科(54531)
- 社会科学(54519)
- 省(45275)
- 基金项目(44211)
- 教育(38082)
- 编号(36499)
- 自然(36417)
- 划(36388)
- 自然科(35525)
- 自然科学(35517)
- 自然科学基金(34903)
- 资助(32260)
- 成果(29840)
- 制(28934)
- 农(28696)
- 部(26433)
- 发(25274)
- 重点(25114)
- 国家社会(24514)
- 课题(24405)
- 创(23671)
- 性(23448)
- 期刊
- 济(94473)
- 经济(94473)
- 农(54415)
- 研究(51991)
- 中国(41549)
- 农业(36416)
- 财(29629)
- 学报(25831)
- 科学(25058)
- 管理(21680)
- 大学(21426)
- 业经(21116)
- 学学(20617)
- 融(20366)
- 金融(20366)
- 业(16427)
- 教育(15427)
- 财经(14097)
- 农村(14081)
- 村(14081)
- 农业经济(13795)
- 问题(13754)
- 技术(13739)
- 经(12025)
- 经济研究(11948)
- 世界(11079)
- 版(10760)
- 经济问题(10026)
- 农村经济(9252)
- 社会(9017)
共检索到270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包利民 程漱兰 崔卫杰 梁希震 贺达水
居民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是我国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一个特征。当农村经济体制由集体变革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原本依赖集体经济的农民最低生活出现真空,政府开始承担起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的更大责任。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统筹,是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契机。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得出应按公共性和运行成本,依靠政府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建立全民保障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惠元 王翠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薛兴利 靳相木 刘桂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伟
由于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征地安置标准过低且安置方式单一 ,大量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的问题日益显现。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重点是明确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 ,采取可行的实施方式 ,加强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并注意发挥政府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环境的功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东梅 郑传芳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筹集、保障标准、受益资格、组织管理、配套措施等运行机制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之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制度理论,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获得农村低保会显著提高个体的政府信任,使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纠正选择性偏误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反事实分析表明,相较于非低保户,农村低保更有助于提高低保户的政府信任;机制分析显示,农村低保通过提高个体对低保绩效和政府质量的评价进而提高政府信任;异质性分析显示,农村低保的政府信任效应仅对低收入者、中青年人和西部地区显著,而且会随个体政府信任水平和政府层级的提高而减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制度理论,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获得农村低保会显著提高个体的政府信任,使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纠正选择性偏误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反事实分析表明,相较于非低保户,农村低保更有助于提高低保户的政府信任;机制分析显示,农村低保通过提高个体对低保绩效和政府质量的评价进而提高政府信任;异质性分析显示,农村低保的政府信任效应仅对低收入者、中青年人和西部地区显著,而且会随个体政府信任水平和政府层级的提高而减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德军 南灵 刘宇翔
现行征地制度存在补偿标准偏低、补偿安置费分配混乱、失地农民无相应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得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征地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应从征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建立全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并分、别从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两方面为保障体系建立法律制度支撑,以便有效解决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征地 失地农民 失地保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卓
[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左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差额补助,以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一、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背景分析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逐步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将农村低保对象纳入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体系,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这项改革既迫切又必要,亟待深入研究、稳步推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敏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贫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农村低保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如制度设计不合理、覆盖面有限、救助经费不足、保障标准过低、立法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运行,使得社会救助制度所倡导的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农村救助制度建设的步伐,对于缓解贫困、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盛基 吕康银 朱金霞
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和贫困的影响,并运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分析农村低保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和减贫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低保制度会减少劳动供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迁移式扶贫政策和农民市民化政策的引导下,农村低保制度会促进劳动供给;农村低保支出对农村的减贫效果较差,产生"负向激励效应",虽然能够缩小农村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村低保制度并不是减贫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才是减贫的主要动因。农村低保制度要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功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柱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起来,使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然而,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性和不完整性,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实践 成效与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卓
[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低保标准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同属于发达省份的广东省低保标准远低于北京、上海,主要原因是由广东省内部各地区贫富差距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各省市农村医疗标准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物价指数、医价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无差距。[结论]目前我国农村低保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低保补贴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农村贫困线较低、各省(市)低保标准差异较大、低保对象确定程序缺乏公开、公正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