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57)
2023(4748)
2022(3876)
2021(3788)
2020(2943)
2019(6516)
2018(6314)
2017(12482)
2016(6783)
2015(7281)
2014(7141)
2013(7236)
2012(6644)
2011(6244)
2010(6352)
2009(5964)
2008(5929)
2007(5395)
2006(4945)
2005(4272)
作者
(18447)
(16634)
(15812)
(15015)
(9733)
(7876)
(6903)
(6334)
(6183)
(5619)
(5570)
(5375)
(4923)
(4912)
(4858)
(4803)
(4793)
(4571)
(4428)
(4314)
(4109)
(3984)
(3930)
(3900)
(3769)
(3700)
(3645)
(3318)
(3316)
(3303)
学科
(48141)
(33130)
经济(33103)
农业(32150)
(28614)
业经(14044)
农业经济(12297)
管理(11832)
土地(11162)
(9511)
农村(9493)
(9440)
(7975)
企业(7975)
发展(7934)
(7930)
地方(7733)
(7701)
方法(7614)
中国(7136)
数学(7025)
数学方法(6963)
建设(6904)
(6668)
劳动(6668)
(6495)
收入(6436)
(6368)
农业劳动(6318)
(6245)
机构
学院(97467)
大学(90884)
(42279)
(41321)
经济(40558)
管理(38584)
理学(33670)
理学院(33381)
管理学(32869)
管理学院(32731)
研究(32242)
农业(31682)
中国(27829)
业大(23787)
科学(19879)
农业大学(19629)
(18651)
中心(16863)
(16298)
(15601)
(15537)
研究所(14558)
(14421)
经济管理(14255)
(13502)
(12771)
(12493)
师范(12426)
财经(12233)
(11860)
基金
项目(65704)
科学(51813)
研究(50835)
基金(47560)
(41165)
国家(40638)
科学基金(34749)
社会(33553)
社会科(31243)
社会科学(31231)
(27460)
(26456)
基金项目(26075)
编号(22908)
(21229)
自然(20813)
教育(20703)
自然科(20250)
自然科学(20246)
自然科学基金(19869)
资助(17409)
成果(17236)
(15577)
(14922)
(14033)
课题(13975)
(13970)
重点(13900)
国家社会(13867)
(13659)
期刊
(55552)
经济(55552)
(51600)
农业(35163)
中国(25501)
研究(23600)
业经(17769)
科学(16956)
学报(16361)
(14864)
农业经济(14386)
大学(13708)
农村(13603)
(13603)
学学(13523)
(11855)
金融(11855)
(10267)
农村经济(9192)
问题(8843)
(8694)
管理(7902)
社会(7736)
世界(7651)
资源(7564)
经济问题(7501)
社会科(7318)
社会科学(7318)
业大(6738)
技术(6518)
共检索到148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曼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方面的法律和政策规定越来越完善,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流失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村基层矛盾中比较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流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义文  刘富  张齐  
土地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土地承包权益是她们最为关切的经济权利,通过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现状、类型和原因的分析,从法学的视觉提出了界定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条件,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中实行"男女比例"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土地"按份分割"制度,明确无过错归则原则、追究侵害人法律责任等立法建议,以期对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有所裨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笑寒  吴龙桓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现象正日益突出,而妇女进行土地维权受到了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维权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利救济途径,积极探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文静  张正峰  
研究目的:剖析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治理困境,利用协同治理理论探究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有效治理模式。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面临着来自制度、法律、政策、文化、性别等方面的多重威胁,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过程中,基层政府、村组织及农村妇女分别面临着治理缺位、失位、"失语"的现实困境,亟待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结构。在协同治理网络结构中,村组织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基层政府承担制度法律保障及引导督察的职能,农村妇女需扮演好权利主体的参与及监督角色,大众传媒则需注重舆论监督及文化宣传。SFIC模型为协同治理程序提供了较好的演绎框架,应以构建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机制为起点,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利益调解及表达机制的共同运行下,促进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研究结论:为解决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及农村妇女等参与主体的治理失灵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创新农村治理体制、有效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有益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忠根  吴珊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和辉  
本文对内蒙、青海、甘肃、宁夏4省区11个贫困县33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1)在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女性不仅在期望生育的数量上低于男性而且对生男生女更加无所谓,(2)绝大多数女性在家庭生育决策中并没有实质性发言权,她们关于生育子女数量、生育年龄和生育问隔的愿望,均受到严重忽视;(3)一旦女性在生育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便会有效地降低生育率,特别是对那些生育率很难控制的贫困农户而言,其作用尤为重要,(4)在影响女性生育权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和参与生产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无疑将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决策地位、从而降低生育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焱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都是在一定价值理念指导下由立法决策者制定,体现着立法决策者的意志,并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条文内在地传递、表达、推行着立法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通过对中央苏区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立法实践的梳理,剖析了一系列与土地相关的体现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价值观基础,揭示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立法层面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坚守,以及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视为自身奋斗目标的政治主张和价值立场,这对于当前从法律源头上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竹青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村规民约对女性土地权益的剥夺与限制。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因此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有助于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部门明晰男女平等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实现对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差异。妇女总和生育水平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0年代人口控制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城市妇女的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不可能再下降、而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虽还有再降的潜力,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已到了事倍功半的程度,仅仅依赖计划生育政策想把农村生育率降到预期水平是不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到,城、乡间妇女生育差距的拉大开始于60年代中期,而我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是70年代以后,这就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间生育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振华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利用一项回顾性质性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至2009年间187例农村妇女自杀状况的基本分布和趋势演变,通过引入出生队列分析,发现了1920年至1939年间出生的"传统代"农村妇女在2000年至2009年间的"老年时期"自杀,而1960—1979年间出生的"现代代"农村妇女则在1980年至1999年间的"青年时期"自杀。由此建构了理解出生队列、家庭结构转型与农村妇女自杀的转型象限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家庭结构的权力轴与观念轴的转型不同步是导致两代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当两者转型同步完成时,农村妇女自杀可能会退潮。最后援引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对之进行了简要的支撑论证。后两次的数据所揭示的妇女地位提升的增量,实质上都是由新出生队列的妇女进入调查样本序列而贡献的,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