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5)
2023(6876)
2022(4792)
2021(3963)
2020(2958)
2019(6081)
2018(5722)
2017(10854)
2016(5444)
2015(5839)
2014(5908)
2013(5825)
2012(5231)
2011(4556)
2010(4584)
2009(4166)
2008(4128)
2007(3782)
2006(3085)
2005(2860)
作者
(18035)
(15196)
(14740)
(14198)
(9480)
(7243)
(6703)
(5770)
(5591)
(5467)
(5122)
(4953)
(4780)
(4673)
(4650)
(4543)
(4434)
(4391)
(4383)
(4130)
(3736)
(3661)
(3541)
(3430)
(3408)
(3280)
(3238)
(3214)
(3061)
(2992)
学科
(27206)
经济(27184)
(24255)
管理(22057)
(20365)
企业(20365)
业经(10974)
方法(10297)
数学(9006)
数学方法(8896)
产业(8573)
信息(8227)
总论(7913)
信息产业(7884)
中国(7672)
技术(6972)
(6910)
(6799)
供销(6423)
(6423)
(6027)
银行(6021)
(5806)
(5766)
金融(5766)
(5020)
(4736)
农业(4735)
财务(4716)
财务管理(4703)
机构
学院(85763)
大学(85529)
(35195)
管理(34958)
经济(34539)
理学(30618)
理学院(30303)
管理学(29832)
管理学院(29653)
研究(28574)
中国(21360)
科学(18543)
(17586)
(15996)
(15091)
(14089)
业大(13332)
中心(13258)
研究所(13024)
财经(12984)
(11966)
农业(11948)
(11876)
经济学(11109)
北京(10701)
(10688)
经济学院(10100)
(9989)
财经大学(9874)
(9700)
基金
项目(63477)
科学(51174)
基金(47347)
研究(44459)
(42217)
国家(41909)
科学基金(36599)
社会(29724)
社会科(28500)
社会科学(28495)
(24891)
基金项目(23872)
自然(23469)
自然科(23029)
自然科学(23019)
自然科学基金(22628)
(20794)
资助(18770)
教育(18515)
编号(16309)
(14531)
重点(13799)
创新(13660)
(13545)
国家社会(13538)
(13037)
成果(12540)
计划(12266)
科研(12237)
(11968)
期刊
(33260)
经济(33260)
研究(22778)
中国(16674)
学报(15184)
科学(13652)
管理(13423)
(13070)
(12508)
大学(11160)
学学(10565)
农业(8886)
(8871)
金融(8871)
技术(7804)
科技(6903)
经济研究(6370)
财经(6326)
业经(6177)
教育(6129)
(5390)
图书(5259)
(5041)
技术经济(4577)
(4537)
论坛(4537)
(4460)
商业(4361)
(4323)
统计(4059)
共检索到121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水清  刘伟  
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背后的逻辑目前,全球产业政策更加注重安全和国家战略竞争力,全球产业结构正深度调整,各国更加强调先进制造业回流,争夺产业话语权和战略制高点,重视与战略盟友的合作以及纵向一体化穿透,来增加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产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调研发现,当前外迁的绝大部分产业,都是对劳动力要素高度依赖且短期内不能以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代工、加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树山   谷城  
提升供应链韧性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而供应链数字化为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了新契机。文章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利用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供应链数字化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可以促进供应链韧性,而信息渠道、产品竞争力渠道和内部控制渠道是供应链数字化影响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存在成熟期企业、产业链下游和营商环境优势区;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可以提高供应链抵抗力和供应链恢复力,但对供应链恢复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同时,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也伴随着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损失。文章的结论为打造数字供应链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英杰  
本文选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物流、供应链弹性与流通产业链韧性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流通行业合理利用数字物流提升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中的内部弹性、客户端弹性、供应端弹性,以及产业链韧性间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正向检验,说明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流通产业链韧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考虑产业链韧性调节作用情况下,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的回归系数有所增大,表明较强流通产业链韧性下数字物流有助于提升供应链弹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树山   谷城  
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驱动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提高供应链韧性是当前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但尚未有文献对此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文章在构建供应链韧性指标基础上,基于2007—2022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解构供应链韧性后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供应链抵抗力和供应链恢复力,且对供应链恢复力的影响更显著。从传导机制看,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配置和优化供需匹配两个渠道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环境不确定性高、内部控制水平低企业,以及位于产业链下游和市场化水平低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的助推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并未造成企业经济绩效损失,而是持续推动企业经济表现;“链主”企业和供应链政策在数字化转型提高供应链韧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文章不仅为系统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韧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打造数字供应链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陆蓉   吕静   王怡靓  
党组织引领是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各级党组织网络是否在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上发挥了独特作用?与考察单一企业党组织引领作用的研究不同,文章提出党建生态群概念,探讨了党建生态群如何通过独特的信息渠道来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研究发现,党建从纵向和横向维度构成生态群,上下级党组织的纵向关联通过政策信息传递渠道来提升供应链韧性,企业间党组织的横向关联通过非公开信息传递和技术信息溢出渠道来提升供应链韧性。上述“公转带动自转”的党建生态群的作用路径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社会网络中心度和供应链不同位置样本的对比分析中得到验证:以国有企业和社会网络中心度较高的企业为基点的党建生态群对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较强,起到了“利他”作用;而以非国有企业和社会网络中心度较低的企业为基点的党建生态群对自身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较强,起到了“利己”作用;党建生态群对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以位于供应链中游的企业为主。文章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生态群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发挥政府作用来提升供应链韧性提供了中国经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璐   丛林   赵君彦  
本文基于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且这一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产业数字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加大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撑,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媛媛  
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数字物流发展对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影响相对较弱;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物流发展通过促进产业升级这一条路径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朱盼  
当前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需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带来的深层影响。结合产业组织的纵向关系理论,本文指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提升关联效应,并尝试从供需匹配优化、供需关系维持、供应质量提升三个层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数据,本文创新性地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视角考察了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上游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明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供应链纵向关系中存在后向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供需匹配、稳定供需关系、提高供应商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而牵引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这种后向溢出效应根据纵向关系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包括上游供应商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下游客户端的市场影响力。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要围绕需求牵引和外部溢出来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特别是要以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和纵向协同机制建设,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梦娜   李立亚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生存分析模型,从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对供应链韧性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并考察供应链结构中的供应商复杂性和顾客复杂性对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调节效应。通过对126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方面均表现不佳;而供应商复杂性能够作为一种有效措施提高供应链抵御能力;顾客复杂性对供应链抵御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同时,两方面复杂性对供应链韧性中的恢复能力调节作用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民营企业,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供应链抵抗能力造成了更明显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太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核心是要解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综合推进,同时也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推动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的“双链联动”,全面优化金融服务。跳出产业认识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会艳  陈优  谢家平  
基于2012-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和因子分析,分别构造了企业层面数字赋能和供应链韧性指标,实证揭示了数字赋能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数字赋能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供应链韧性。(2)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强化作用受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密集度、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化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玲   黄昊  
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成为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重要力量。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为例,从供应链韧性的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数字技术创新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面对不确定性冲击时,相较于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企业供应链效率显著更高,即数字技术创新有力地缓解了不确定性冲击对供应链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供应链韧性。并且,当公司与供应商或客户地理距离越远以及所在地区不确定性冲击越严重时,数字技术创新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越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主要通过降低不确定性冲击下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强化供应链韧性。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在地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数量越多,遭受冲击后其经济复苏越快。总体上,本文的研究初步证实了强化数字技术创新能有效提升不确定性冲击下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强化经济发展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柳彩莲  
本文基于2012-2020年沪深两市A股流通类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供应链的供应商韧性和客户韧性,对供应商韧性的提升效果高于客户韧性;供应链韧性受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因素的影响突出,与企业年限和股权结构等因素的关联性不大;市场地位正向调节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企业支撑层数字化转型对客户韧性的影响更明显,应用层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韧性的提升更显著;企业的应用层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韧性和客户韧性的提升均高于支撑层。本文得出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锻造流通企业供应链长板和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合力补齐供应链短板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姜长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界定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免于断裂并能较快恢复原状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往往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科学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法论,找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着力点,注意发挥深化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兴奋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