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5)
2023(15926)
2022(13815)
2021(13045)
2020(10776)
2019(24724)
2018(24583)
2017(47601)
2016(25584)
2015(28699)
2014(28473)
2013(27978)
2012(25440)
2011(22817)
2010(22639)
2009(20632)
2008(19868)
2007(17275)
2006(15151)
2005(12841)
作者
(72564)
(60952)
(60088)
(57242)
(38186)
(29137)
(27131)
(23958)
(22899)
(21087)
(20560)
(20219)
(18865)
(18830)
(18497)
(18180)
(18169)
(17822)
(17371)
(17115)
(14917)
(14750)
(14750)
(14050)
(13582)
(13502)
(13412)
(13241)
(12220)
(12123)
学科
(105311)
经济(105196)
(78092)
管理(72553)
(56653)
企业(56653)
(51905)
方法(48095)
数学(42119)
数学方法(41588)
农业(34456)
业经(28190)
(26145)
中国(25606)
地方(21620)
(21117)
(18882)
环境(18563)
(17804)
贸易(17796)
(17331)
技术(16578)
(16008)
财务(15940)
财务管理(15908)
理论(15821)
(15417)
(15404)
(15368)
企业财务(15131)
机构
学院(361297)
大学(358074)
管理(147451)
(144444)
经济(141449)
理学(129670)
理学院(128351)
管理学(126083)
管理学院(125447)
研究(115742)
中国(86159)
(74512)
(74179)
科学(72920)
(62575)
业大(60211)
农业(57107)
(56694)
中心(54472)
研究所(51989)
(51366)
财经(51174)
(46962)
(46505)
师范(46086)
北京(45417)
经济学(42344)
(41584)
(41412)
经济管理(40396)
基金
项目(257400)
科学(203388)
基金(188302)
研究(188290)
(163635)
国家(162202)
科学基金(140741)
社会(119804)
社会科(113196)
社会科学(113165)
(101071)
基金项目(100862)
自然(91741)
自然科(89597)
自然科学(89574)
自然科学基金(87951)
教育(85194)
(83847)
编号(77446)
资助(76244)
成果(60748)
(56927)
重点(56701)
(55024)
(53389)
课题(51508)
创新(49762)
国家社会(49394)
科研(49332)
教育部(48660)
期刊
(156075)
经济(156075)
研究(98658)
(75806)
中国(64001)
学报(58471)
科学(54020)
农业(51709)
管理(49210)
(45884)
大学(45536)
学学(43404)
教育(34702)
业经(32050)
技术(30623)
(29636)
金融(29636)
财经(23864)
(23728)
经济研究(22361)
问题(21885)
(20243)
(19497)
科技(17829)
图书(17365)
技术经济(17088)
资源(16820)
理论(16803)
业大(16496)
现代(16072)
共检索到50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通过学者所借鉴的理论来源与分析的经验基础,可以对既有的农民上访研究的三种分析框架进行检视与反思,并提出一些拓展的可能路径。"权利诉求—抗争政治"与"道义伦理—底层政治"分析视角受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与底层政治理论的启发,对于中国农民上访的研究有着开创性意义。但也因理论思维的束缚,而共享了"抗争"这一基础性假设,遮蔽了中国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在深度经验探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揭示出了农民上访类型与性质的多元化,实现了农民上访研究从"抗争政治"到"非抗争政治"的范式转换。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农民上访的性质,可以引入国家的视角、关注结构与行动的关系,以及探究农民政治文化等几条路径来拓展农民上访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朱海忠  
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表明,家庭成员的健康异常是村民日常生活断裂和污染危险意识觉醒的原动力。"日常生活的扰乱"与危险认知深化呈现出双向互推的格局,企业"睦邻不友好政策"和地方政府不恰当的事故处理方式对这种格局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目前特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村民不具备从事"大众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权衡后果的群体"对村民污染危险认知的消解并未奏效,恰恰相反,正是"权威替代"、"责任转移"等消解策略促使村民不断地追求污染事实真相。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文中  
利用对闽西关村农民三次环境维权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展现了其发展历程和演绎逻辑。农民的环境维权抗争,是抗争各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是在转型期由政治权力结构、村庄秩序变更、价值明念转变和理性行为增加共同塑造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和市场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为实现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制度外的利益表达渠道进行环境维权,且维权策略具有多元性、权宜性和实用性特点,而农民的弱者身份注定了其雏权行动的预期目的只能得到部分实现。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占江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环境抗争不断爆发而多数未能实现其抗争诉求。案例中,受到环境侵害的易村农民通过"结盟"与"树敌"、"依法"与"依势"、"示弱"与"示强"、"求内"与"借外"等多元抗争策略,试图借助政治机会、伦理道义、外部资源等提升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政治文本为农民环境抗争提供的政治机会在实践中被地方政府以无既定规则的非制度化应对策略予以封闭。同时,地方政府、污染企业以权力和金钱为媒介不断在乡村社会中拓殖所形成的权力结构,极大地消解了农民集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由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接和制衡机制,农民环境抗争大多处于孤立无援、进退失据的困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王俊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永湘  杨明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有财  符平  
个体性与集体性抗争是农民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两种基本形式。文章在描述农民工抗争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从工作环境、工厂管理体制和农民工内部关系3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抗争行为的组织和社会基础。结果发现,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缺少工作保护是激发工人集体性抗争的重要原因;在工厂管理体制上,经常拖欠工资、车间冲突容易导致农民工的各种抗争;工厂的利益诉求机制畅通虽然对集体性抗争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有效地抑制个体性抗争;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紧密关系虽然对集体性抗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有助于他们形成消极性抗争和个体性抗争的共识。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尊重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和人的基本权利,将"人本关怀"植入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农民工的各种抗争行为,并真正通过建构和谐生产关系来实现工厂绩效的提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马洪君  
以土地被征收型农村社区的失地农民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失地农民与村社集体的关系互动作一长时段的梳理。征地型社区的国家强势介入导致村民无力与国家对抗,但在与集体互动中,村民却不断产生日常抗争来追求集体收益的再分配。失地农民的日常抗争是特定背景下的自我利益争取,是在社区解构中追求确定性的风险防范逻辑。抗争的前提是村社无法保护村民,只能通过自身利益的套现获得安全感。国家的行政吸纳、乡村利益共同体生成以及村庄结构分化等多种力量的交融中,村落共同体瓦解,村社集体作为村社村民的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流失,村社归属感消逝,失地型农民的合作性资源动员能力也被消解。作为失去土地的单个个体被甩入市场,农民产生了个人主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晖  陈箫  
本研究基于2009年全国12个城市征地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就征地谈判对征地补偿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只要存在谈判,被征地农户实际获得的征地补偿就高于当地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从边际上看,存在谈判将使征地补偿水平高出当地政府制订的补偿标准的概率提高37.2%。因此,在征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就征地程序的某些环节做一定的改进,比如增加协商谈判的环节,不仅是可行的,对被征地农民也是有利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符平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青年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漂泊”特征及他们生存遭遇的抗争特点。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超越自身先赋性社会地位的渴求,很难有落叶归根的打算和想法。尽管他们在努力避免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争取实现代际的向上社会流动,但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又居无定所,漂泊变动,不过是“漂泊”在城市社会里游离的主体。遭到权益的侵害时,他们有三种类型的抗争行动,其中的越轨和犯罪行为是他们为改变弱势地位或控诉社会不公的一种极端方式。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排斥,无不容易让他们产生二等公民的体验和认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如南  朱健刚  
以G省W村村民土地维权事件为例,分析社会转型中农民抗争政治的行动逻辑。随着农民土地维权意识的日益觉醒,当农民集体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村委会组织陷入瘫痪后,代表W村村民利益的自组织临时理事会利用社区传统中的宗族结构,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并通过娴熟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操作以及恰当的话语表述,依法依理与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部门在维稳框架下展开了博弈,最终促成了事件的顺利解决。从W村农民抗争案例可得到如下乡村治理启示: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群体事件中的压制性治理模式亟待变革;应发挥民间自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质的重要依据。而任何一个社会行动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分为行为方式、行动技术、行动取向和行动特性等几个方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于建嵘  
一、基本情况 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03BZZ036)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003DGS38027)课题组,联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