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92)
- 2023(17733)
- 2022(15456)
- 2021(14574)
- 2020(12177)
- 2019(27786)
- 2018(27709)
- 2017(53813)
- 2016(29099)
- 2015(32550)
- 2014(32091)
- 2013(31500)
- 2012(28619)
- 2011(25484)
- 2010(25517)
- 2009(23638)
- 2008(22805)
- 2007(20144)
- 2006(17681)
- 2005(15063)
- 学科
- 济(115170)
- 经济(114965)
- 业(83147)
- 管理(80427)
- 企(62733)
- 企业(62733)
- 农(52123)
- 方法(51884)
- 数学(43718)
- 数学方法(43059)
- 农业(34553)
- 业经(30914)
- 中国(30351)
- 财(29222)
- 学(23650)
- 地方(23448)
- 制(22468)
- 贸(20917)
- 贸易(20910)
- 理论(20687)
- 易(20313)
- 和(18588)
- 技术(17517)
- 务(17475)
- 财务(17392)
- 财务管理(17350)
- 环境(16839)
- 银(16449)
- 银行(16405)
- 企业财务(16380)
- 机构
- 学院(401057)
- 大学(397544)
- 管理(159957)
- 济(157523)
- 经济(154012)
- 理学(139126)
- 理学院(137628)
- 管理学(135005)
- 管理学院(134277)
- 研究(128928)
- 中国(97401)
- 京(82959)
- 科学(80360)
- 农(76371)
- 财(71754)
- 所(63597)
- 业大(63172)
- 中心(60770)
- 江(59257)
- 农业(58503)
- 研究所(57657)
- 财经(57345)
- 范(54525)
- 师范(54096)
- 经(52258)
- 北京(51580)
- 州(47891)
- 院(46353)
- 经济学(46041)
- 师范大学(43217)
- 基金
- 项目(276352)
- 科学(217733)
- 研究(205616)
- 基金(199703)
- 家(172603)
- 国家(171032)
- 科学基金(147731)
- 社会(130370)
- 社会科(122597)
- 社会科学(122560)
- 省(108943)
- 基金项目(106080)
- 自然(94859)
- 教育(94596)
- 自然科(92649)
- 自然科学(92628)
- 自然科学基金(90953)
- 划(90337)
- 编号(86481)
- 资助(81285)
- 成果(69490)
- 重点(61169)
- 部(60826)
- 发(58931)
- 课题(58022)
- 创(57119)
- 创新(53096)
- 国家社会(52727)
- 科研(52552)
- 教育部(52346)
- 期刊
- 济(176109)
- 经济(176109)
- 研究(114645)
- 农(76200)
- 中国(75722)
- 学报(62689)
- 科学(57862)
- 管理(55067)
- 财(54676)
- 农业(51866)
- 大学(48959)
- 教育(46611)
- 学学(46108)
- 业经(34751)
- 技术(34631)
- 融(34378)
- 金融(34378)
- 财经(27304)
- 经济研究(25783)
- 业(24566)
- 问题(24243)
- 经(23388)
- 图书(22398)
- 版(20939)
- 科技(18884)
- 理论(18570)
- 技术经济(18545)
- 现代(17822)
- 商业(17694)
- 资源(17354)
共检索到582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东 许亚静
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虽然供给总量不断提升,供给种类不断丰富,但因供需错位而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却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豫西J村的研究发现,在以"项目制"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背景下,项目作为一种利益资源,其分配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位问题的解决,既要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有效性,也要注重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金煜
如果有比较多的社会关系(例如亲友、熟人),人们是否更信任一些机构(例如教育系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试图用来自中国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来估计社会关系和公共信任的关系。我们采用SUR(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模型来部分解决计量模型的误差相关性问题。尽管我们的研究还不足以对这个问题下定论,但是计量的结果支持社会关系和对教育系统信任的正向影响。同时,计量模型显示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同时决定公共信任,这就需要经济学家进一步的思考以理解、解释什么是信任。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公共信任 SUR模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义波 弓路沙
农村社会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具有独特价值。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是两个主要的理论传统,宗族和共同体研究,以及近期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研究,也有助于在某个面向上理解农村社会关系。随着农村社会由封闭性逐渐走向开放性,当前农村社会关系日趋理性化,但传统因素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然而,如何将农村社会关系研究与社会结构变迁相结合,以及避免研究中存在的层次谬误问题等方面,还需要更多努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丹 朱玉春
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4个方面9个具体指标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实证测算,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成四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区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应正确认识各地区农村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寒
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各省努力加强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借助"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关系。文章基于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该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四川省 公共文化产品 供需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桐 邬志辉
基于调查数据探讨农村籍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系,发现城乡大学生间存在明显的交往区隔,这源自无意识所隐藏的内在判断,嵌在现实情景与主体的具体行动之中;隔离与边缘化策略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同化策略虽然能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强度,但需要承担更多情感负担与区隔压力。农村籍大学生应选择整合文化策略,以"和而不同"之姿从城乡文化中寻获永不枯竭的生命底气。
关键词:
农村籍大学生 文化适应策略 社会关系网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喜 王云航
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态权益的认知与维权实践,对豫西5个行政村的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在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意识有所提升,但还缺乏对农村环境的整体认识;维护生态权益的意识较强,但缺乏主动有效举措;获取环境信息的愿望强烈,但缺乏客观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认为生态权益维护的困难主要来自政府、企业、个人3个层面。在维权实践中,向农村基层组织及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是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维护的主要方式,但其应对举措存在消极忍让与被动参与的倾向;农村留守妇女期待多元化、有效性的维权举措。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留守妇女生态教育形式、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职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制度体系、优化农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雪绸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小康建设”。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以及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杰
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供给有限,供给效率较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民间宗教信仰等私人供给却更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通过对S县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民文化需求本身存在被迫性需求,从而加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供需缺口;二是农村地区政府的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造成供给效率较低。因此本文对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涵义是:一方面应首先通过发展经济挤出文化需求的被迫性部分,另一方面应理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供需关系。
关键词:
农村文化 需求泡沫 供给错位 S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描
社会关系是构成福祉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从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两个角度分别选取相关指标对农民社会关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客观福祉层面,受访农民对正式的社会组织的认知和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他们的社会关系仍以非正式联结的形式为主。总体而言,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依靠最多的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其次才是亲缘关系,而业缘关系在农民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中所占地位有限。在主观福祉层面,受访农民对其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并且该指标在个体之间差异不大。为了提高农民的福祉水平,在制定相关福祉政策时应瞄准农民家庭关系与夫妻关系的改善情况。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村土地及其权益的竞争性配置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中国农村地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曾一度长期存在,并成为塑造传统村社形态的重要诱因。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经验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村社交往频率、人情往来密度和关系型交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地权稳定性相对不足的村庄,农民具有更高的村社交往频率,一方面,通过筑牢亲友关系以提升地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提升非亲友交往频率以强化地权排他能力。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历史遗留的人地矛盾能够形塑农民的村社交往格局和关系型村社形态,而人地关系的变动则会动摇地权稳定性以及相关联的村社交往秩序。此外,由成年男性表达的谈判优势和由体制内就业表达的政治资源,是农户家庭地权竞争实力的重要力量,并对农民基于地权竞争而开展的村社交往具有替代效应;“乡政”对“村治”的管制和地权法治化,则将会弱化基于地权排他的关系缔结。笔者强调,中国农民村社交往格局和关系型村社形态,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