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0)
- 2023(7211)
- 2022(5898)
- 2021(5337)
- 2020(4247)
- 2019(9763)
- 2018(9440)
- 2017(18039)
- 2016(9117)
- 2015(10566)
- 2014(10384)
- 2013(10696)
- 2012(10432)
- 2011(9753)
- 2010(9595)
- 2009(9197)
- 2008(8735)
- 2007(7594)
- 2006(7107)
- 2005(6769)
- 学科
- 济(70145)
- 经济(70100)
- 方法(23114)
- 管理(22949)
- 数学(21452)
- 数学方法(21381)
- 业(19919)
- 中国(17756)
- 地方(16321)
- 企(13502)
- 企业(13502)
- 农(12583)
- 地方经济(12346)
- 贸(11807)
- 贸易(11799)
- 易(11488)
- 业经(10655)
- 学(10459)
- 财(9704)
- 环境(9084)
- 融(8930)
- 金融(8930)
- 制(8864)
- 农业(8732)
- 银(8311)
- 银行(8306)
- 发(8174)
- 行(8137)
- 关系(7819)
- 经济学(7462)
- 机构
- 大学(147566)
- 学院(144907)
- 济(85207)
- 经济(84145)
- 研究(60313)
- 管理(51894)
- 中国(47712)
- 理学(44123)
- 理学院(43613)
- 管理学(43196)
- 管理学院(42913)
- 财(35045)
- 京(31186)
- 科学(30807)
- 经济学(29958)
- 所(29869)
- 财经(28169)
- 研究所(26960)
- 经济学院(26825)
- 经(25894)
- 中心(25314)
- 院(21125)
- 财经大学(20980)
- 北京(20649)
- 农(19551)
- 江(19481)
- 科学院(19074)
- 社会(17637)
- 研究中心(17393)
- 范(17341)
- 基金
- 项目(90891)
- 科学(73448)
- 基金(70801)
- 研究(67128)
- 家(61546)
- 国家(61171)
- 科学基金(52101)
- 社会(49151)
- 社会科(46983)
- 社会科学(46976)
- 基金项目(35762)
- 省(30427)
- 资助(29876)
- 自然(29703)
- 自然科(29048)
- 自然科学(29040)
- 教育(28755)
- 自然科学基金(28567)
- 划(26254)
- 国家社会(23081)
- 编号(23078)
- 部(22451)
- 中国(22330)
- 发(21722)
- 重点(20831)
- 教育部(19850)
- 济(19651)
- 经济(19495)
- 成果(19112)
- 发展(18784)
共检索到233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俊军 岳有福 叶家柏
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一个理解双循环的分析框架,从企业间中间产品供给循环和对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循环视角测度了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循环,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方法探究了双循环视角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显著特征,国内循环占比超过74%。供给端双循环中,内资企业间循环和内外资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上升,而国内外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下降,但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需求端双循环中,国外对国外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仅次于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SDA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国内循环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始终保持在76%以上,尤其是需求端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和供给端内资企业间循环的贡献度表现突出。和内资企业一样,外资企业也在促进内外经济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内外资企业间循环不仅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也为解释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许宪春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现状、矛盾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重点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考察,通过动态分析、国际比较等方法说明了高速经济增长为中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并探讨了这一增长的主要基本原因。同时,本文也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平稳 国际地位 需求 供给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健夫
由刘宏杰博士所著的《中国财政政策取向与经济平稳增长路径分析》于2010年9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高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索洛、拉姆赛和罗默等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和MATLAB等多学科知识,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为实证研究的起点,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封闭型经济的假设,在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个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首先,该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取向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作者根据1978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京同 汪震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效投资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进一步匹配,进而克服中国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以不同产业资本效率为权重构建了中国有效资本存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估算了中国19个大类产业2003-2020年的资本存量以及赋权加总后的有效资本存量指标数据。基于有效资本存量的视角从产业层面对中国投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结合不同产业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占比得出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即低投资效率的产业获得高份额的投资以及高投资效率的产业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份额,进而导致中国有效供给不足和内循环不通畅。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来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供给结构,确保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惠康
本文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入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清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邴志刚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政策性减税的双重背景下,辽宁财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局,财政人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积极拉动消费,大力支持调结构、促转变,把财政工作的重心放在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1亿元,增长1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立群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其中,一季度为8.1%,二季度为7.6%。尽管经济增长呈现回落态势,但筑底企稳的迹象已开始显现,特别是1~7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4%,增速与1~6月持平,较1~5月提高0.3个百分点。从需求数据看,经济增速下行过程已基本结束,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在二季度水平上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5%~8%之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唐国华
进入2007年以后,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推动了国际石油、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向各经济体输入了通货膨胀,并进而促使全球步入了"高通胀"时代。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当前美国、欧元区和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均已到创纪录的高水平。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仍能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普遍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出现了从"高增长低通胀"到"高增长高通胀"的转变。在全球物价"涨声一片"的背景下,中国既要避免输入型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可能引发的明显通货膨胀,必须多管齐下,进而在抑制经济过热与物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有...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经济影响 宏观措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崔俊富 苗建军 陈金伟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使用滤波分析发现,近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程度的下行趋势,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人民币汇率、税收等宏观调控工具通过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当前,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滤波分析 联立方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陆家骝
根据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通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动态历史过程及其现实相互关系的考察,本文关于中国经济的不完全市场状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市场结构约束,导致经济自发增长的非平稳性,从而产生对于政府行为的依赖性。本文的这个结论提示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和政府策略选择的一种思路。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猛
本文建立了一个宏观经济稳定理论模型,分析县乡财政困境和政府层级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影响,寻求兼顾转型与稳定的改革方案。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层级体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理顺政府间关系的关键点不在于省直管县改革这一具体形式,而是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境。基于试点样本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县乡财政困境得到明显缓解时,省直管县体制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果县乡财政困境未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省直管县体制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且,省直管县体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县乡财政困境的严重而扩大。
关键词:
省直管县 县乡财政困境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978-2006年中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进出口总额和税收收入数据,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税收收入规模进行经验研究,运用MATLAB计算可知,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7 200亿元、172 040亿元和331 460亿元,最优税收收入规模为70 019亿元。
关键词:
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进出口 税收收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文章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根据1978-2006年中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支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和最优化理论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财政收支进行了经验研究。通过MATLAB计算可知,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7200亿元、172040亿元和331460亿元,最优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为77868亿元和81984亿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