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46)
2023(2435)
2022(2063)
2021(2228)
2020(1876)
2019(4573)
2018(4632)
2017(7634)
2016(4292)
2015(4299)
2014(4464)
2013(4106)
2012(3744)
2011(3369)
2010(3524)
2009(3443)
2008(3709)
2007(3136)
2006(3044)
2005(2848)
作者
(11022)
(9348)
(9081)
(9067)
(5872)
(4388)
(4321)
(3591)
(3380)
(3291)
(3196)
(3134)
(3086)
(3079)
(3009)
(2832)
(2815)
(2588)
(2570)
(2508)
(2448)
(2345)
(2223)
(2180)
(2136)
(2132)
(2132)
(2068)
(1883)
(1813)
学科
(12754)
经济(12717)
(11376)
管理(9394)
(8721)
(7152)
(6689)
企业(6689)
农业(6672)
中国(5554)
(5553)
(5446)
收入(5210)
体制(4732)
分配(4279)
业经(3993)
教育(3812)
(3658)
银行(3652)
(3533)
(3436)
金融(3436)
地方(3175)
(3173)
税收(3087)
教学(3080)
(3062)
(3034)
制度(3033)
财政(3031)
机构
大学(52487)
学院(52055)
研究(22160)
(21790)
经济(21296)
中国(17412)
管理(17307)
(14050)
理学(13969)
理学院(13784)
管理学(13531)
管理学院(13410)
科学(12023)
(11584)
(11503)
(10479)
研究所(9971)
中心(9651)
(9324)
财经(9224)
(8587)
师范(8520)
(8469)
(8415)
北京(8039)
(7956)
农业(7717)
教育(7402)
业大(7023)
(6980)
基金
项目(30622)
研究(25324)
科学(23638)
基金(20793)
(18304)
国家(18090)
社会(15503)
科学基金(14840)
社会科(14529)
社会科学(14527)
教育(12357)
(12137)
编号(10796)
成果(10261)
基金项目(10226)
(10076)
课题(8411)
资助(8122)
自然(8045)
自然科(7819)
自然科学(7816)
自然科学基金(7681)
重点(7384)
(7310)
(7032)
(6930)
(6922)
(6915)
国家社会(6703)
(6345)
期刊
(29427)
经济(29427)
研究(21938)
中国(18573)
教育(13541)
(11857)
(10773)
学报(8152)
(7736)
金融(7736)
管理(7280)
科学(7219)
大学(6563)
农业(6381)
学学(5769)
技术(5172)
财经(5080)
(4467)
经济研究(4383)
业经(4355)
职业(3694)
问题(3647)
改革(3528)
(3528)
农村(3434)
(3434)
(3367)
会计(3200)
(2968)
(2961)
共检索到98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亚明  
一、做活加法,拉高标杆、补齐短板。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补好短板,以改善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扩大全要素供给,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在基层领导方面,人民论坛调查显示,贫困县最缺的是"优秀干部和人才"以及"脱贫理念"。而我们的基层干部要么"不作为",坐吃国家的财政补贴,要么"瞎折腾",搞一些不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亚明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当下,这一命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由于贫困政策递减效应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传统的扶贫思路亟需转变成供给侧改革理念,以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机制和激发新动力。本文通过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内涵,结合以往扶贫教训和贫困地区资源独特优势,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忽视"供给侧"质效并偏离需求的困境,解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成功实践的两大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入手,借助供给侧改革提高扶贫精准度,这是完成扶贫攻坚重大任务、补齐"三农"工作短板、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亚明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当下,这一命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由于贫困政策递减效应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传统的扶贫思路亟需转变成供给侧改革理念,以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机制和激发新动力。本文通过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内涵,结合以往扶贫教训和贫困地区资源独特优势,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忽视"供给侧"质效并偏离需求的困境,解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豆书龙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具有逻辑关联性,适合构建二者的衔接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制度供给与改革对象明确化的需求,而精准扶贫在制度典范、数据共享、产能化解以及内向监控方面可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形成具体的衔接领域。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为精准扶贫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机遇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配置型资源和权威型资源的下移使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发生明显变化,而因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化原则的引入,扶贫治理规则也发生变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的建立,表明政府应在双方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治理",以此克服碎片化的制度和政策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扶贫治理时机的延误。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莹莹  翟路萍  程京京  
扶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扶贫的"扶"与"贫",实质上是扶贫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扶贫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结合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供需错位等问题,指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重点从"投入侧"入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扶贫模式,提升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推进精准扶贫和有效脱贫,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新动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莹莹  翟路萍  程京京  
扶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扶贫的"扶"与"贫",实质上是扶贫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扶贫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结合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供需错位等问题,指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重点从"投入侧"入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扶贫模式,提升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推进精准扶贫和有效脱贫,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新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豆书龙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具有逻辑关联性,适合构建二者的衔接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制度供给与改革对象明确化的需求,而精准扶贫在制度典范、数据共享、产能化解以及内向监控方面可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形成具体的衔接领域。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为精准扶贫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机遇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配置型资源和权威型资源的下移使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发生明显变化,而因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化原则的引入,扶贫治理规则也发生变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的建立,表明政府应在双方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治理",以此克服碎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牟秋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精准扶贫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优化扶贫资源投入供给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但目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在资金供给、政策供给、精准识别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需求情况。笔者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精准扶贫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村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文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涉及产品和要素两大市场。目前,重庆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供需错位",产业扶贫目标偏离贫困人口。要素供给侧贫困人口市场主体地位不明,要素使用效率低下。精准扶贫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瞄准目标和靶心,在产品市场供给侧,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本"和"以乡为魂",做好"减法"和"加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要素市场供给侧,激活"贫困人口"市场主体地位,增加有效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两大市场相互促进,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旅游扶贫达到"精准"效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宋彦峰  
供给侧改革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论工具,通过金融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金融机构的优化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把金融的有效供给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起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脱贫效率的最大化。论文以河南金融精准扶贫为分析案例,围绕两者衔接的关键环节,发现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作为新时期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必然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和机遇。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进行机制创新。在扶贫资源的集聚、利用方面引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把扶贫管理重点放在"投入侧",构建政府、社会、贫困人口都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扶贫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扶贫资源整合机制及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立平  
(一)处理好两个关系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减贫事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市场经济和利润机制引导。"同时,"市场机制促进和谐,但也可能破坏和谐,它受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制约"。而法律和制度框架的提供者就是政府。2.分配与增长的问题。增长和分配(再分配)是减贫事业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是减贫的终极目标,"这一战略的成功,要求两个重要的因素。首先,财力必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汪恭礼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巧用加减乘除法则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2009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25.7%。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建元  姚栋梅  
文章构建了新疆少数民族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贫困指数,以全面FGLS检验扶贫效应。研究结论:经济基础较差和发展能力低下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问题,不同指标对贫困的贡献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会增强扶贫效应,作用强度依次降低。建议地方政府要精准识别各地州核心贫困问题,着力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高效推动新疆少数民族的精准扶贫。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傅德汉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宏伟目标,强调要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2014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的目标是贫困乡村。为了更好地落实辖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安庆市中心支行选择安庆市潜山、岳西、太湖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