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4420)
2022(3831)
2021(3808)
2020(3291)
2019(7676)
2018(8018)
2017(14521)
2016(8557)
2015(9524)
2014(9713)
2013(9348)
2012(8959)
2011(8136)
2010(8618)
2009(8412)
2008(8800)
2007(7983)
2006(7620)
2005(7332)
2004(6512)
作者
(24457)
(20423)
(20195)
(19857)
(13058)
(9943)
(9363)
(7875)
(7784)
(7586)
(7087)
(7051)
(6841)
(6721)
(6606)
(6414)
(6201)
(6133)
(5959)
(5909)
(5669)
(5069)
(5025)
(4836)
(4729)
(4655)
(4620)
(4566)
(4321)
(4079)
学科
(33737)
经济(33682)
管理(23630)
(20184)
(17712)
企业(17712)
(12853)
方法(11897)
中国(11018)
(10734)
数学(9998)
数学方法(9762)
(9378)
(9357)
(8224)
体制(8043)
业经(7699)
地方(7667)
(7486)
银行(7473)
(7188)
(6714)
金融(6714)
理论(6414)
结构(6304)
教育(6015)
(5946)
税收(5684)
(5626)
(5368)
机构
大学(120066)
学院(117701)
(48725)
经济(47527)
研究(45250)
管理(40263)
中国(36418)
理学(32711)
理学院(32286)
管理学(31549)
管理学院(31309)
(27067)
(27043)
科学(26611)
(23744)
(21567)
研究所(20891)
中心(20701)
(19793)
财经(19374)
北京(17799)
(17718)
师范(17505)
(17260)
(16576)
(16223)
(16089)
业大(15596)
经济学(15125)
农业(15103)
基金
项目(67230)
科学(52201)
研究(50524)
基金(47530)
(41187)
国家(40798)
科学基金(34328)
社会(31293)
社会科(29530)
社会科学(29522)
(25462)
教育(24624)
基金项目(23899)
(21783)
自然(21190)
资助(20796)
自然科(20701)
自然科学(20696)
编号(20684)
自然科学基金(20336)
成果(19406)
课题(15711)
重点(15629)
(15319)
(14454)
(13623)
教育部(13262)
大学(13007)
(13001)
国家社会(12829)
期刊
(64662)
经济(64662)
研究(44707)
中国(32059)
(22171)
教育(20863)
学报(19420)
(18678)
管理(17912)
科学(17064)
(15655)
金融(15655)
大学(15175)
学学(13695)
农业(11462)
技术(11428)
财经(10762)
经济研究(10084)
(9484)
业经(9277)
问题(8384)
图书(7384)
(6726)
改革(6086)
(6086)
(6082)
技术经济(6075)
统计(5916)
理论(5855)
国际(5816)
共检索到208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罗永乐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凭借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高固定资产投资、旺盛的出口需求等有利因素,驱动着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变,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正经历换挡减速。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心开始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所谓"需求侧管理",就是指政府通过管理消费、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罗永乐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凭借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高固定资产投资、旺盛的出口需求等有利因素,驱动着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变,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正经历换挡减速。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心开始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所谓"需求侧管理",就是指政府通过管理消费、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铄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入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需要通过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联结,通过测算国民经济17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合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铄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入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需要通过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联结,通过测算国民经济17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合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王梓宸  
当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地区竞争能力下降,传统产业衰退趋势明显,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工业基础良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巨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优势。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力度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支持创新驱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王梓宸  
当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地区竞争能力下降,传统产业衰退趋势明显,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工业基础良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巨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优势。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力度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支持创新驱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朝明  张海浪  李亚茹  
去产能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产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势必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本文主要关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消化过剩产能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通过峰值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并将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区分为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以具体研究去产能和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引发的就业风险。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了就业结构,且就业创造大于就业破坏;消化过剩产能,可能导致短期内的失业,但提高产能利用率可以提高劳动就业;第三产业产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遥  吴群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研究日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基于"内涵界定—效率评价—成因分析—处置研究"这一分析路线,总结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科学内涵,梳理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探寻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形成原因,系统分析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的模式和障碍因素,并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设想。研究表明:(1)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内涵和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深入,厘清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产生机理、处置动力机制和主体间利益博弈机制是研究的关键;(2)城市低效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指标体系的内容应注重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注;(3)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多局限于政府主导的处置模式,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在低效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种主体参与并实现利益共享是研究的重点;(4)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顶层制度供给远落后于地方实践,应尽快总结改革经验,创新顶层制度设计,同时,探索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与新兴产业用地支持政策的融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国义  
工业4.0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人的革命",本质上来讲是一场"教育的革命",工业4.0时代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应与工业4.0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应通过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实施。本文从面向工业4.0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工业4.0时代将对传统高等教学带来冲击、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向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受到多重冲击,调整任务异常艰巨。第二产业增速和工业化率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第三产业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且在某些方面存在泡沫化风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虽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是全球性问题,但我国政策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更好地处理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为重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向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受到多重冲击,调整任务异常艰巨。第二产业增速和工业化率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第三产业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且在某些方面存在泡沫化风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虽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是全球性问题,但我国政策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更好地处理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云虹  赵硕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从甘肃省农业结构的现状出发,首先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区域结构不合理、未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建设落后、农机农技水平较低,结构调整的人才支撑不足、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进而强调将农业结构调整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从优化农业产业、产品和区域结构,降低农业生产、物流和要素成本,合理定位政府、农民、市场三者关系,补齐农业基础设施、技术和投资短板,促进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倡导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傅琳琳  李海涛  
本文回顾与评价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的三次重大调整与改革,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农业供给不足的改革;八十年代中期农业供给结构单一的调整;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供给过剩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同时,本文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的基本特点,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的实质是农业供给侧制度变迁滞后,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调整重点应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推进农业调控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供给侧治理结构;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要素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配置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谷亚先  
县区工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县区工业长期以来“重速度、轻效益、淡科技”导致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老大难”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鹿焕琴  
关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鹿焕琴一、工业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与不良影响工业产业结构失衡日趋严重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据统计,近几年与八十年代初期相比,加工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的上升,而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则有明显下降。这种失衡的工业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