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4)
- 2023(10531)
- 2022(8456)
- 2021(7503)
- 2020(6454)
- 2019(14243)
- 2018(13735)
- 2017(26793)
- 2016(13922)
- 2015(15382)
- 2014(14893)
- 2013(14976)
- 2012(13229)
- 2011(11516)
- 2010(11985)
- 2009(11768)
- 2008(10927)
- 2007(9980)
- 2006(8809)
- 2005(8266)
- 学科
- 业(81312)
- 企(76008)
- 企业(76008)
- 济(65760)
- 经济(65688)
- 管理(60512)
- 方法(29434)
- 业经(28053)
- 融(25412)
- 金融(25412)
- 财(23978)
- 农(23728)
- 银(22667)
- 银行(22648)
- 行(22065)
- 数学(21870)
- 数学方法(21750)
- 中国(20194)
- 务(19891)
- 财务(19866)
- 财务管理(19852)
- 企业财务(18862)
- 农业(17841)
- 制(16589)
- 技术(16114)
- 策(13324)
- 理论(13204)
- 体(12760)
- 划(12757)
- 企业经济(12065)
- 机构
- 学院(204151)
- 大学(194892)
- 济(93653)
- 经济(92194)
- 管理(87193)
- 理学(74960)
- 理学院(74387)
- 管理学(73657)
- 管理学院(73298)
- 研究(59066)
- 中国(55453)
- 财(43772)
- 京(39154)
- 农(36214)
- 财经(35055)
- 科学(32239)
- 经(31831)
- 江(31024)
- 中心(29700)
- 业大(29204)
- 经济学(28592)
- 所(28550)
- 农业(28548)
- 经济学院(26078)
- 财经大学(25931)
- 商学(25894)
- 商学院(25674)
- 研究所(25531)
- 经济管理(25164)
- 州(24659)
- 基金
- 项目(131599)
- 科学(107000)
- 基金(98882)
- 研究(97518)
- 家(84357)
- 国家(83541)
- 科学基金(75341)
- 社会(66048)
- 社会科(63073)
- 社会科学(63058)
- 省(53003)
- 基金项目(51999)
- 自然(47887)
- 自然科(46943)
- 自然科学(46934)
- 自然科学基金(46273)
- 教育(43132)
- 划(41980)
- 资助(40204)
- 编号(37935)
- 业(34334)
- 创(31921)
- 部(29051)
- 发(28937)
- 创新(28867)
- 重点(28801)
- 国家社会(27985)
- 成果(27959)
- 制(27154)
- 人文(26147)
共检索到307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卜君 朱悦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这一关系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两个机制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市场环境较差、行业竞争程度较小、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供应链集中度较高、供应链整合度较强、供应链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践行供应链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易 王晓亮 吴金柯
供应链金融同时具备供应链属性和金融属性,其如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与企业数字化程度低、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存在银企关系的企业相比,在企业数字化程度高、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非银企关系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该研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对提高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长英 王曼
本文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检验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数字化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供应链数字化对国有企业、低供应链集中度企业、产业链上游企业和营商环境优势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供应链效率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不仅有助于厘清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而且为企业通过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余得生 杨礼华
本文以2011—202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用LP法构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会受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化进程、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数字化程度等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带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等路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羽瑶 张冬洋
中国货币金融体系有两大特征事实:非正规金融(或民间金融)发达和利率双轨制。这两个特征事实相互依存,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产生重大冲击,使得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模式明显有别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监控,由非正规金融体系中借贷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的资金价格不同于正规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价格,资金价格扭曲长期存在。为此,本文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验证了商业信用是否是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金融手段这一问题。考虑了中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企业的异质性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商业信用对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有效的,但对提升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没有显著的影响。特别地,融资约束越强,商业信用越有助于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商业信用通过有效地管理运营资本,平滑现金流和平滑创新投资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商业信用 融资约束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于苏 于小悦 王竹泉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链上企业协同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链主”企业主导下的现代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切入点,基于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样本数据,从供应链治理视角探讨了“链主”企业对链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有效提升供应商和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链主”企业优势能够强化上述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供应商和客户融资约束,激励供应商技术创新是供应链金融促进链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机制;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提升了“链主”企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绩效水平和企业价值,呈现出较强的供应链协同效应。本研究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促进“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所做的有益尝试,揭示了“链主”企业推动供应链治理的微观经济后果及其内在机制,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少华 王敢娟 董敏凯
随着供应链不断从“链”向“网”的转变,供应链网络已经成为保障企业生产和经营稳定运转的重要社会关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从供应链网络的“聚合”与“桥接”结构特征出发,探究供应链网络位置如何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数字化转型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网络位置越靠近中心、占据的结构洞越丰富,企业相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与控制优势,进而越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数字化转型能够协同供应链网络位置发挥效率提升作用,且该协同效应在技术实践应用的数字化运营层面更为显著。(3)从供应链特征和数字化应用的叠加作用角度检验发现,在供应链韧性高同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好的企业中,供应链网络协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会更好。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供应链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网络实现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对数实融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网络 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 陶敬中 秦磊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实施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否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厘清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替换核心变量测度、排除疫情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的路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案例分析表明,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进一步验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融合,积极倡导应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共同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勇 侯路遥
文章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精神,利用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数据考察了供应链客户稳定度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较高的客户稳定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2)机制分析表明,客户稳定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三条作用路径分别是促进企业稳收降本和外部融资、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和促进创新。(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与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低的企业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近的企业相比,在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远的企业中,客户稳定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4)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较高的客户稳定度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继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文章不但拓展了既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客户稳定度经济后果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所取得的一系列结论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大客户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做出了必要的补充,同时也为如何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增强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大样本的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劲 宋佳讯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基于中国2011—2020年上市公司非金融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供应链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根据企业特征和供应链特征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供应链融资行为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创新研发投入,进而帮助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效应显著地发生在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企业的数字经济转型程度和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有助于促进该正向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顾巍 孙晴晴 张和平 王满四
随着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供应链,供应链数字化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向绿色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析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供应链数字化可以通过创新赋能和管理赋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并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第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的分析发现,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三,通过对融资约束、内部控制以及企业污染属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在融资约束低的企业、内部控制高的企业以及非重污染企业中相对更好。结论明晰了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并且为企业通过供应链数字化实现绿色创新提供经验证据,也为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绿色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
供应链数字化 企业绿色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程于思 张慧雪 黄波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实体经济,以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支撑。政府引导基金是我国政府利用金融工具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抓手。以2009—2019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投环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投环境越发达的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对企业是否处于高科技行业则无显著差异性影响。上述结论在更换变量测量、排除逆向因果等检验后依然稳健。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积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制定良好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增强风险资本投资活力,共同推进我国国有风险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引导基金应更多投资到创投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重视区域创投环境的建设,逐渐减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政府引导基金应该更多投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认证作用,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浩然
目前我国内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明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举措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区域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积极的政策效应在非外资、资本密集型、出口和临近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区域振兴战略可以提高行业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传导机制角度看,促进地区的产业集聚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是区域振兴战略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曹婧
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融资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的金融属性成为评估“以地谋发展”经济贡献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土地融资数据,基于土地和金融资源双重错配的视角,考察土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引致的土地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土地价格扭曲严重和非标债务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土地金融化一方面通过强化土地引资竞争,造成低生产率企业以低成本购置大量工业用地;另一方面使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信贷优势的国有企业和以低成本占用土地的低生产率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不仅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出让影响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的研究,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饶萍 吴青
文章选取2011—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中介效应和产权性质、信息披露质量对数字普惠金融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从全样本检验结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程度加深能够给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正向影响;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来看,企业创新是数字金融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中介因子。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这类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越大。数字普惠金融会对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大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