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3)
- 2023(15891)
- 2022(13245)
- 2021(11943)
- 2020(10229)
- 2019(23292)
- 2018(22687)
- 2017(44218)
- 2016(23072)
- 2015(25978)
- 2014(25727)
- 2013(25292)
- 2012(23285)
- 2011(20790)
- 2010(20963)
- 2009(19776)
- 2008(18149)
- 2007(15770)
- 2006(13885)
- 2005(12511)
- 学科
- 济(115481)
- 经济(115374)
- 管理(70844)
- 业(68846)
- 企(56299)
- 企业(56299)
- 方法(49083)
- 数学(44268)
- 数学方法(43855)
- 中国(31476)
- 融(28803)
- 金融(28796)
- 财(28147)
- 银(26400)
- 银行(26377)
- 地方(25611)
- 行(25427)
- 农(24604)
- 制(22983)
- 业经(22542)
- 学(20516)
- 务(18195)
- 财务(18131)
- 财务管理(18093)
- 贸(17731)
- 贸易(17718)
- 企业财务(17326)
- 易(17179)
- 体(16820)
- 农业(16494)
- 机构
- 学院(325835)
- 大学(325600)
- 济(149116)
- 经济(146278)
- 管理(129195)
- 理学(111599)
- 理学院(110557)
- 管理学(108836)
- 管理学院(108239)
- 研究(106082)
- 中国(86853)
- 财(67973)
- 京(66092)
- 科学(59338)
- 财经(54664)
- 中心(51364)
- 所(50702)
- 经(49756)
- 经济学(48385)
- 江(47822)
- 农(46459)
- 研究所(45728)
- 业大(43601)
- 经济学院(43536)
- 北京(40912)
- 财经大学(40886)
- 范(38889)
- 院(38675)
- 师范(38434)
- 州(37912)
- 基金
- 项目(219704)
- 科学(175708)
- 基金(163323)
- 研究(161767)
- 家(140367)
- 国家(139264)
- 科学基金(122226)
- 社会(107720)
- 社会科(102447)
- 社会科学(102426)
- 基金项目(85248)
- 省(85027)
- 自然(76865)
- 自然科(75204)
- 自然科学(75186)
- 教育(74461)
- 自然科学基金(73902)
- 划(70269)
- 资助(67548)
- 编号(64002)
- 成果(51232)
- 部(49352)
- 重点(48999)
- 发(47645)
- 创(45995)
- 国家社会(45864)
- 课题(43707)
- 教育部(43643)
- 创新(43087)
- 人文(42670)
- 期刊
- 济(160619)
- 经济(160619)
- 研究(97150)
- 中国(60819)
- 财(53615)
- 管理(48994)
- 学报(45545)
- 融(43871)
- 金融(43871)
- 科学(42457)
- 农(40098)
- 大学(36399)
- 学学(34675)
- 技术(30349)
- 财经(28832)
- 经济研究(28297)
- 教育(27485)
- 农业(25996)
- 经(24842)
- 业经(23905)
- 问题(20353)
- 统计(17806)
- 技术经济(17257)
- 贸(16488)
- 策(15993)
- 理论(15721)
- 商业(15669)
- 图书(14747)
- 决策(14465)
- 国际(14279)
共检索到488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潘爱玲 凌润泽 李彬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能否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但仍缺少充足的经验证据。本文从资本结构调整视角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并以2011—2018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和调整方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能够加快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在区分调整方向(向上调整和向下调整)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企业更愿意用增加有息债务的方式向上调整资本结构,用偿还债务和发行股票的方式向下调整资本结构。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对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高融资约束组和高融资成本组显著,而在低组不显著,并且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内外部环境差异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对规模较小、位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没有银企关系的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不同产权企业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松 谢雪妍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却忽略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持股金融机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数据,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该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指标和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分别通过提高对主要供应商的付款能力、减少主要客户的抵押贷款比率两种不同的机制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供应链溢出效应提高了主要供应商、客户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水平。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这一结论对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强化供应链稳定、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 持股金融机构 融资约束 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松 谢雪妍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却忽略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持股金融机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数据,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该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指标和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分别通过提高对主要供应商的付款能力、减少主要客户的抵押贷款比率两种不同的机制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供应链溢出效应提高了主要供应商、客户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水平。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这一结论对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强化供应链稳定、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 持股金融机构 融资约束 溢出效应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斌 赵海英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共享、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的相对滞后,资金流的梗阻逐渐成为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包括:供应链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且成本较高,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业务协同关系。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一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推动商业银行成立供应链金融专营部门,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设计,发挥投贷联动机制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要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协同开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破解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斌 赵海英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共享、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的相对滞后,资金流的梗阻逐渐成为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包括:供应链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且成本较高,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业务协同关系。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一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为供应链金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熊家财 刘充 欧阳才越
促进企业主业发展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11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脱虚向实,进而助推企业主业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对传统金融服务溢出效应,促进企业主业发展。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竞争激烈行业以及金融发展落后地区的企业中,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不仅验证了数字金融对企业主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创新金融模式、更好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尧 姜元刚 王红梅 于丽洁
中国正处于迈向创新强国的关键时期,数字金融如何与实体经济共荣发展备受关注。综合运用1999—2021年地级市面板和中国微观经济数据库等微观大数据,结合R语言地理坐标系统和爬虫等前沿技术构建关键指标,从多个角度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且通过了面板负二项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支持数字科技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这两大机制影响企业创新。一是直接促进创新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高速成长;二是通过强化信息交流、联接和整合全国统一市场,加强市场竞争,促进传统产业加大高技术投入的间接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仅对国有、集体企业不明显,尤其是产业数字金融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得到了受益。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成明 王月含 董志勇
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冠疫情冲击下“稳信贷”、“稳投资”与“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本文采用2007—2020年131家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能够显著缩短银行贷款期限,其中资产价格下降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规模增加是重要影响渠道,且对规模较小、流动性资产比例较低、非国有型银行的贷款期限缩短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了贷款投放总规模,导致短期贷款对长期贷款的挤出;此外,货币政策的灵活实施部分抵消了经济衰退对信贷短期化的影响;宽松货币政策也可以缓解不确定性对信贷短期化的负面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庆华 段玲玲 周密 张校溱
本文比较研究中国建设银行、网商银行、贵州花溪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改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述三种小微金融模式,进而提出中国深化小微金融改革、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中国应当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小微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银政税企四方合作,提升小微企业信用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全面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拓展小微金融的广度,发展多元化小微金融模式。
关键词:
小微企业 金融改革 普惠金融 实体经济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仲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待,也是金融机构持续繁荣发展的本质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陈道富
金融"脱虚回实"的本质上是重新"归位"和"融合"的过程。本文讨论了经济循环中金融的作用,并对金融如何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建言献策。金融与实体经济本是一体,相辅相成。当现实中明显区分金融与实体经济,甚至出现"脱实向虚",既是专业化过程,也是两者出现分割的过程。因此,讨论金融"脱虚回实",本质上是重新"归位"和"融合"的过程,从金融角度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问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仲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待,也是金融机构持续繁荣发展的本质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翟坤 赵国庆
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尽管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但是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性结构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随着我国经济模式发生较大变化,金融科技应运而生,通过重构企业信息网络、发展普惠金融、完善货币政策体系,金融科技有望创新性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实体经济 创新 商业银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彬 谢佳松
现有关于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文献大多以宏观数据为基础,且主要关注以银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对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关注不够。鉴于此,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2008年以来,实体部门企业自身的金融化总体上显著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且这种抑制在短期内主要体现为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增长受限,而在长期则主要体现为民营企业的增长受限。(2)上述抑制效应在区域、行业和持有金融资产分类上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挤出更为严重,对制造业的抑制更为显著,且企业持有房地产性投资资产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持久。进一步考察虚拟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机制后发现,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虚拟经济抑制实体经济部门的重要渠道,地方融资平台也扭曲了不同所有制部门的金融资产配置,进而抑制了民营实体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协调金融行业监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资产 影子银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徐鹏博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枢纽、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正确把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经济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命题。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可分离、共生共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