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4)
2023(10812)
2022(9316)
2021(8179)
2020(7045)
2019(16243)
2018(16171)
2017(31659)
2016(17475)
2015(19796)
2014(20109)
2013(20134)
2012(19059)
2011(17464)
2010(17433)
2009(16137)
2008(16226)
2007(14913)
2006(12935)
2005(11743)
作者
(52447)
(44177)
(43874)
(42049)
(27519)
(21055)
(20008)
(17206)
(16402)
(15702)
(15029)
(14777)
(14002)
(13944)
(13836)
(13701)
(13540)
(13039)
(12822)
(12617)
(11070)
(10908)
(10718)
(9974)
(9927)
(9855)
(9786)
(9730)
(8929)
(8770)
学科
(78951)
经济(78850)
管理(57098)
(51380)
(42558)
企业(42558)
方法(34254)
数学(30083)
数学方法(29837)
(22419)
(21106)
(19068)
中国(18165)
业经(17631)
(16531)
环境(16476)
地方(15643)
(13750)
财务(13718)
财务管理(13680)
农业(13512)
(13014)
企业财务(12981)
(12911)
贸易(12907)
(12543)
银行(12512)
(12502)
(12280)
(12164)
机构
学院(259377)
大学(259294)
(112052)
经济(109774)
管理(100031)
研究(88173)
理学(85653)
理学院(84748)
管理学(83509)
管理学院(83025)
中国(66807)
(54397)
科学(53486)
(53143)
(46635)
(45195)
财经(41514)
中心(40880)
研究所(40806)
(40416)
业大(40206)
(37336)
农业(36804)
经济学(35115)
北京(33995)
经济学院(31877)
(31602)
(31551)
师范(31265)
(31184)
基金
项目(171555)
科学(135054)
研究(124837)
基金(124584)
(108611)
国家(107779)
科学基金(91842)
社会(80297)
社会科(76307)
社会科学(76285)
(68394)
基金项目(66676)
自然(58580)
自然科(57106)
自然科学(57089)
(57077)
教育(56186)
自然科学基金(56091)
资助(50174)
编号(49709)
成果(40022)
重点(39361)
(38659)
(38359)
(36140)
(36034)
课题(34624)
创新(34042)
国家社会(33306)
科研(33032)
期刊
(123912)
经济(123912)
研究(74764)
中国(51375)
(43453)
(41965)
学报(40625)
科学(38146)
管理(35581)
大学(30560)
学学(29090)
农业(27823)
(23663)
金融(23663)
技术(22078)
教育(21688)
财经(21169)
业经(20316)
经济研究(19469)
(18247)
问题(16847)
(15266)
技术经济(13805)
(12776)
统计(12761)
(12713)
理论(12348)
科技(12041)
商业(11868)
(11826)
共检索到384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基于DEA模型,构建供地控制指标引导产业碳排放效率分析的投入产出指标,并计算得到杭州市26个产业部门的总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供地控制指标引导产业碳排放的总效率普遍较低,其中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供地控制指标引导产业碳排放的技术效率相对较理想,其中11个行业的技术效率为1;供地控制指标引导产业碳排放的规模效率无效是导致总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主要分布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针对效率上的缺陷,对25个行业进行低碳引导产业碳排放的供地投入产出优化,并根据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不同特征,设计低碳引导产业碳排放的供地策略,从而促进不同产业部门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林方磊  
控制供地总量的难点及对策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局长林方磊控制房地产用地的供应数量,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然而,控制房地产供地总量并非是一个简单问题,它不仅涉及房地产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还与城市政府本身的利益有着...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乔榛   张志欣  
“双碳”目标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是社会各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在“双碳”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双碳”目标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控制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新增产能;二是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更好地响应“双碳”目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要发挥好政府政策的引领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加快技术创新,尤其是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市场监督体系,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双碳”目标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推进。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张静  
专利分析报告是针对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专利而进行的情报分析产品,能为决策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技术信息。而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全面准确的揭示则是其价值最大化发挥的重要基础。本文总结了中文专利分析报告需标引的内容要素及其特点,根据其内容要素文本特征来选取相应的标引方式,并分析了中文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引质量控制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凯  王苏生  徐民成  
从规模经济、学习经济、网络经济和适应性预期等经济学角度,作者揭示中国碳排放量锁定在技术和制度的复合制度体系。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高碳企业因承担额外环境成本导致最优产出下降,驱动高碳行业降低碳排放总量;低碳企业因获得额外环境收益导致最优产出增加,驱使资金流进低碳行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青龙  郭丕斌  
碳排放强度目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需要设立控制性指标来保证该目标的严格实施。从控制性指标的具体要求出发,利用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能耗指标在各个层面满足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先行性,可以作为碳排放强度的控制性指标;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由区域能源技术决定,区域能源技术变迁的稳定性导致二者关系的稳定性。为方便碳排放强度控制,给出了区域人均能耗控制系数;由于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会随着区域能源技术锁定的渐进性突破过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青龙  郭丕斌  
碳排放强度目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需要设立控制性指标来保证该目标的严格实施。从控制性指标的具体要求出发,利用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能耗指标在各个层面满足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先行性,可以作为碳排放强度的控制性指标;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由区域能源技术决定,区域能源技术变迁的稳定性导致二者关系的稳定性。为方便碳排放强度控制,给出了区域人均能耗控制系数;由于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会随着区域能源技术锁定的渐进性突破过程而变化,建议定期计算区域人均能耗控制系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豪  潘颖豪  才国伟  
高效统筹经济增长和“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理论研究发现,通过提高企业间二氧化碳排放的配置效率,可以在不改变碳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总产出,降低碳排放强度。具体而言,本文在资源错配与产出损失测算框架下,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投入要素,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量化企业在碳排放相关的能源市场和规制政策扭曲下面临的碳排放影子价格、碳排放错配程度及其宏观经济影响。使用2008—2012年中国税务调查数据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影子价格扭曲程度存在差异,总体变化呈倒U型趋势。反事实分析发现,如果完全消除碳排放影子价格扭曲,总产出可以提高50%左右,且不同行业的产出收益及其变化幅度存在差异。扭曲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现阶段碳减排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高龄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国有和外资企业,以及重点能耗行业内的企业。基于优化碳排放配置效率的视角,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实现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的动态平衡和加快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范定祥  欧绍华  
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低碳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促进人类发展。已有研究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采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和人类发展指数(HDI)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双方互为格兰杰原因。这表明,从长期看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和人文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不仅降低碳排放强度能够促进以人文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人类发展反过来也能推动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应同时采取提升HDI和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组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雪纯   曹霞   宋林壕  
在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要求下,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典型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其减污降碳效应备受关注。基于2000—202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试点地区减污降碳的影响效果,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动减污降碳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碳排放交易制度在试点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考察试点地区个体政策实施效应,北上广的减污降碳效果最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东部地区的减污降碳效应更为显著;不同大气污染物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交易制度对PM_(2.5)减排有更明显的效果。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丽  庞舒  
基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视角,以"农产品生产者+超市"的模式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构建"农超对接"模式中的零供关系演化博弈模型,动态地分析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超市选择"检查"策略的决定因素包括检查成本、对生产低质量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取的罚款金等参数;农产品生产者选择"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策略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成本、超市向其采购高质量农产品支付的批发价格等参数。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  吴成霞  张吉辉  
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生活消费进行碳排放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然后计算出1995—2009年间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旨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静  张建华  
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以2013年设立的7个碳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碳交易机制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法对碳交易机制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作出探索性回答。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对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倒逼"效应,效应大小因试点地区特征不同呈现差异性,其中,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大,重庆市最小。本文还发现,碳交易机制对促进技术创新、增加FDI流入具有积极作用,对国际贸易、投资需求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技术创新、FDI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需求的增加对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阻碍作用,这可能与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有关,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启示在于,政府应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运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和环境,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合理利用外资,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磊  张建清  孙元元  杨立生  
本文通过引入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约束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具有异质性的随机边界分析方法,说明环境因素和其他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再用反事实度量方法,测算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首先,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不会导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出现结构突变;其次,环境治理政策会使得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出现突变;最后,碳排放等环境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效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筠笙  
公司控制权转让行为 ,其实质是对较为稀缺的控制权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对公司控制权转让行为进行效率评价 ,主要是看对这一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否改善和提高了公司价值 ,从而增进了社会福利。本文在对获取公司控制权收益的主体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一个对公司控制权转让效率进行分析的总体框架。运用该框架对集中和分散两种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控制权转让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论为 :在促进有效率的公司控制权转让发生方面 ,集中的所有权结构要优于分散的所有权结构 ;但在防止无效率的公司控制权转让方面 ,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则优于集中的所有权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