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4)
2023(9101)
2022(7799)
2021(7260)
2020(5997)
2019(13104)
2018(12937)
2017(24331)
2016(13195)
2015(14146)
2014(13409)
2013(13033)
2012(11675)
2011(10744)
2010(10800)
2009(10104)
2008(9667)
2007(8596)
2006(7535)
2005(6779)
作者
(39196)
(32443)
(32435)
(30713)
(20697)
(15949)
(14539)
(12648)
(12396)
(11581)
(11185)
(11071)
(10533)
(10454)
(10204)
(10073)
(9993)
(9716)
(9658)
(9214)
(8319)
(7865)
(7858)
(7465)
(7428)
(7417)
(7179)
(7077)
(6788)
(6531)
学科
(44864)
经济(44796)
管理(39700)
(33394)
(27338)
企业(27338)
方法(19630)
数学(16514)
数学方法(16255)
(14372)
(13923)
(12550)
环境(12337)
中国(12052)
业经(10435)
农业(9445)
(9362)
(9277)
资源(8962)
理论(8839)
地方(8579)
(8323)
(8222)
财务(8200)
财务管理(8181)
(8135)
贸易(8131)
(7918)
企业财务(7847)
(7691)
机构
学院(181769)
大学(180415)
(67100)
管理(66324)
经济(65560)
研究(65036)
理学(57669)
理学院(56954)
管理学(55659)
管理学院(55360)
中国(47918)
科学(44837)
(38730)
(37707)
(34493)
研究所(31898)
(31044)
业大(31014)
农业(30074)
中心(29429)
(27361)
财经(24982)
(24471)
师范(24088)
北京(23863)
(23765)
(22804)
(22257)
(20774)
科学院(20441)
基金
项目(130060)
科学(101806)
基金(94986)
研究(88962)
(86571)
国家(85917)
科学基金(72208)
社会(56011)
社会科(53026)
社会科学(53008)
(51132)
基金项目(49999)
自然(49725)
自然科(48438)
自然科学(48417)
自然科学基金(47574)
(44186)
教育(40572)
资助(38899)
编号(35035)
重点(30261)
(28144)
(27799)
成果(27334)
(26916)
计划(25976)
科研(25634)
创新(25176)
课题(24255)
国家社会(23555)
期刊
(74100)
经济(74100)
研究(47142)
学报(37029)
中国(36809)
(33723)
科学(32190)
大学(26019)
学学(24711)
管理(24109)
(23607)
农业(23438)
教育(18651)
(14334)
金融(14334)
业经(13455)
(12891)
技术(12675)
经济研究(12192)
财经(12117)
资源(11502)
(10453)
(10118)
业大(9716)
图书(9662)
科技(9171)
问题(9012)
林业(8096)
农业大学(7910)
商业(7502)
共检索到262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为  丁广洲  梁学庆  
作物的生产是以利用自然生态能量为前提的物质生产,任何作物种质资源都要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才能进行能量截获和物质合成,因此,作物种质的“运筹”需要接受种质生态伦理的约束。种质生态伦理是指种质资源对其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所产生作用的伦理性约束,是种质资源作为非单一属性自然资源秉承自然法则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本文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的非生态性偏差并对非生态性偏差进行了生态学分析,提出了“种质运筹”的概念,并论述了种质生态伦理约束的理论内核,从种质生态伦理角度诠释了种质运筹的伦理生态学内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品  
我国成人教育在目标设置、执行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伦理偏差,导致成人教育工作背离了现代伦理道德标准。对此,成人教育需要以完善知识结构与创新精神为教育目标,强调道德素养的提升与人文关怀,以及扩大成人教育的社会覆盖面等,消除各种异化现象,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新雄  陈晓玲  
近20多年来,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02年底,国家已初步建立起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包括国家长期库和国家复份库各1座,中期库8座。长期库贮存种质已达33.4万余份,隶属35科192属712种,贮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家种质圃30个,共保存无性繁殖作物及多年生种质4.3万余份,隶属900多个物种。试管苗种质库2个,保存种质2300份。此外还建立了2个野生稻和1个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笔者在文中介绍了我国在库存种质持久安全保存技术、超干燥贮存技术和离体保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当前种质保存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予以评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博识  
一个科学决策将行为主体的价值要求作为其最终目标。从伦理道德角度,可以把主体的行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行为,而在道德与不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必然存在一个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决策过程,先有不合伦理的决策过程而后有不合伦理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伦理决策过程。随着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漂移,判断该决策是否符合道德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林英晖  程垦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领导-部属交换在差序格局下的华人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关系为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整合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一致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宝春  钟立文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伦理判断对非伦理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及伦理情景和直接经验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非伦理消费情景下伦理判断显著抑制行为意愿,且作用力因自变量组合不同而异;伦理判断的作用受伦理情景和直接经验调节。与界定模糊情景相比,界定清晰情景下的伦理判断抑制作用更强;但受直接经验影响,伦理判断转而对行为意愿有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阳欢  龙宇宙  
针对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建立国家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对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国家热带香料饮料种质资源圃的途径和措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世忠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日益加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正当性,进而提出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保护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秉持何种环境伦理观。本文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综述,分析古典和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伦理观、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等西方环境伦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启示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环境伦理观,说明儒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属于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而道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更接近于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产物,实质上是长期以来环境伦理观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时发生偏差的结果。唯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势头,才能从机制上实现“天地人和”的永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丽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生态文明现状,农民生态伦理素质必须尽快得到有效加强与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视野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切实培育新时期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因此,本文将首先解释下生态伦理的内涵及特征,然后指出了当前农民生态伦理问题,最后提出了当前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对于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育工作,让他们能够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具备较高的生态伦理意识,促进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端旭  赵君  
员工的道德能力是影响其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285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从个体的道德能力角度剖析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伦理型领导是否通过增强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来减少员工非伦理行为。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晓琴  
文章探讨了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敌对氛围感知和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社会学习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将敌对氛围感知作为非伦理领导和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中介变量,将员工正念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一个中介调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伦理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敌对氛围感知,并借其中介作用对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员工正念水平的高低会调节敌对氛围感知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员工正念水平越高,敌对氛围感知与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弱。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桂香  
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错误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悖论现象,迫使我们要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无限制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相符的消费价值观,即生态消费伦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黎裕  李英慧  杨庆文  张锦鹏  张金梅  邱丽娟  王天宇  
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涉及面很广,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编目、保护、繁种更新、分发利用与信息系统建立等基础性工作,作物起源、驯化与传播、种质分类、民族植物学与传统知识研究等基础研究,遗传多样性评价、重要性状表型鉴定、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应用基础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已卓有成效,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主要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效率低下。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到种质资源研究的多个层面,使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发生了研究思路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