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6)
2023(7099)
2022(5713)
2021(5315)
2020(4208)
2019(9235)
2018(9056)
2017(16533)
2016(9225)
2015(9670)
2014(9508)
2013(9187)
2012(8795)
2011(7833)
2010(8119)
2009(7202)
2008(7483)
2007(6763)
2006(5775)
2005(5249)
作者
(29051)
(24413)
(24240)
(22998)
(15522)
(11814)
(10899)
(9271)
(9159)
(9056)
(8556)
(8358)
(8060)
(7897)
(7779)
(7510)
(7482)
(7278)
(7113)
(6901)
(6149)
(6018)
(6017)
(5624)
(5602)
(5557)
(5366)
(5310)
(5088)
(5037)
学科
(32477)
经济(32441)
管理(24501)
(22735)
(18340)
企业(18340)
方法(14300)
数学(12042)
数学方法(11755)
(11301)
(9378)
中国(9043)
(8643)
业经(7651)
环境(7453)
理论(6778)
(6323)
农业(6312)
(6191)
银行(6161)
(6096)
金融(6094)
(5859)
技术(5834)
(5759)
财务(5741)
财务管理(5728)
(5703)
地方(5576)
(5523)
机构
学院(133086)
大学(132703)
研究(49785)
(46823)
经济(45676)
管理(44583)
理学(38587)
理学院(38008)
管理学(36896)
管理学院(36646)
中国(35358)
科学(34778)
(29195)
(28917)
(27148)
研究所(25239)
业大(23811)
农业(23452)
(22781)
中心(21742)
(20483)
(19072)
师范(18800)
财经(18346)
(18314)
北京(18067)
(16691)
(16457)
技术(15749)
(15682)
基金
项目(93279)
科学(71951)
基金(66870)
研究(63076)
(61547)
国家(61062)
科学基金(50537)
社会(38522)
(37157)
社会科(36522)
社会科学(36508)
基金项目(35069)
自然(34840)
自然科(34047)
自然科学(34032)
自然科学基金(33407)
(31899)
教育(29025)
资助(27306)
编号(23688)
重点(22042)
(20082)
(19580)
成果(19535)
(19386)
计划(19249)
科研(18435)
创新(18244)
课题(17599)
(17258)
期刊
(51145)
经济(51145)
研究(35644)
学报(29633)
(26804)
中国(25777)
科学(24853)
大学(21015)
学学(20081)
农业(18523)
(17687)
管理(16067)
教育(15690)
(11134)
金融(11134)
技术(10568)
(9989)
财经(8770)
业大(8549)
(8497)
经济研究(8315)
业经(8151)
(7513)
科技(7008)
农业大学(6937)
林业(6537)
资源(6353)
问题(6263)
统计(5866)
技术经济(5588)
共检索到192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瑞冬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形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也日趋严重,选育抗旱的品种已成为育种家们努力的目标。持绿性是植物的重要抗旱机制,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引起了作物育种家们的极大兴趣。作物持绿性状的遗传及生理基础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许多作物持绿性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标记及连锁图构建已经实现。研究表明:在生理基础上持绿性决定于籽粒灌浆期氮素供求关系的平衡,即持绿型品种叶片氮浓度高于非持绿型品种。持绿型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表现出高的蒸腾效率和光合能力,最终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大量对持绿基因QTL及其标记的研究和定位,为持绿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打下坚实基础,将加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由著名旱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先生,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生作序,张正斌研究员编著的《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40余万字,定价42元。欢迎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出版社购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作物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及最新研究进展,共15章。分别是:水危机与蓝色革命、节水农业的发展、生物节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蒸发蒸腾估算模型、碳同位素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作物抗旱节水形态发育适应与自我调控、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调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杰  陈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逐渐由“吃饱”向“吃好”以及“吃入营养”“吃出健康”等方向转变。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家们认为小麦育种也要从“产量育种”向“品质育种”转变,即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麦籽粒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小分子代谢物。与之相对应,还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小麦品种”的概念。黄酮类代谢物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物质,由于它能够影响植株表型以及人类健康,该类物质含量也是“功能性小麦”育种的范畴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功能性小麦”育种,需要使用多种手段解析影响特定“功能性”代谢物含量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基础。代谢组学手段与遗传学设计相结合能够高效鉴定影响代谢物含量的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参考基因组信息公布较晚,小麦中这类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导致对于代谢物的遗传基础揭示不足,从而限制其在“功能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本文以黄酮类物质为例,概述了解析这类代谢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小麦”育种提供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为研究其他“功能性”代谢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还初步构想了在相关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代谢组学手段辅助育种的方式,有望在获得育种中间材料的同时“顺便”解析关键遗传因子或者候选基因,从而有效推动“功能性小麦”育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栾生  隋娟  孟宪红  罗坤  曹宝祥  孔杰  
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已发展成为国内水产选择育种的重要技术体系。在限定的近交水平下,如何选种和配种实现遗传进展最大化是当前该体系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动植物选择育种中,最佳遗传贡献理论(Optimum Contribution,OC)已成为平衡育种核心群长期遗传进展与近交水平的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OC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优化算法的特点和该理论在动植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并进一步综述了基于基因组信息的OC理论研究新进展。遗传贡献目标函数的优化算法主要包括拉格朗日乘数法、半正定规划法和差分进化算法等。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执行OC选择10代后获得的遗传进展要比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建  张秀荣  张艳欣  车卓  黄波  
【目的】探明中国主要芝麻品种遗传多样性特点和遗传基础演变趋势。【方法】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中国芝麻主要产区1950-2007年间应用的67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21对SRAP随机组合引物共扩增DNA带561条,多态性带265条,比例为47.2%;每对引物平均扩增的总带数和多态性带分别为26.7和12.6条。67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9104,遗传距离平均为0.0706,遗传多样性较匮乏,遗传基础较窄。地方品种与杂交选育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的均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的遗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群策  赵帅鹏  
在利用离子束介导技术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领域内仍然存在着5大研究难题值得注意,即离子束介导试验的机理问题、供体与受体的亲缘关系、对介导试验的后效性研究、寻找介导试验证据时的片面性和离子束介导技术的超前性研究.明确提出了离子束介导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技术思路,即立足于离子束介导技术这一物理学技术平台、注重研究2个关键性问题、在研究中完成3个有效转变、寻找4个方面的试验证据、研究5大生物学特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惠恩  陈俊愉  
花发育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是花卉育种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文在简要回顾了当前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的部分成就的基础上 ,对其在花卉育种 ,尤其是在花期育种中潜在的价值进行了展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宏  蔡平钟  何俊蓉  阎文昭  
分子标记已被广泛用于作物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基因定位、外源导入基因的检测等研究。以RFLP、RAPD、AFLP和SSR为主的分子标记各具特色, 克服了传统遗传标记的缺陷, 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广大  王改丽  叶祥盛  李权  石磊  徐芳森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油菜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氮肥利用率低。不同油菜品种的氮效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与氮低效基因型油菜相比,氮高效基因型油菜在氮的吸收、转运、代谢、光合作用以及再利用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同时,参与上述过程的基因包括硝酸根转运基因(NRT)、铵离子转运基因(AMT)、编码植物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基因以及其他基因等的表达水平也受到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并在氮高、低效基因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主要从甘蓝型油菜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的生理与分子遗传基础等方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董中东  程西永  詹克慧  许海霞  崔党群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江小华  余昌萍  郭通航  金仁桃  栾红兵  许波  张远伟  史庆华  
精子发生的任何一步出现异常,均可能导致无精子症,进而引起男性不育.但目前人们对无精子症的致病原因了解甚少.本文在分析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现状的基础上,对无精子症的发病原因,尤其是遗传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予以归纳;最后,对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希望充分利用我们已有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发现人类无精子症的致病原因,揭示致病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文雁成  王汉中  沈金雄  刘贵华  张书芬  
【目的】探讨中国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方法】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标记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选育的130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25个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到509个谱带、123个多态性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24%。每对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20.4个和4.9个。在遗传距离为0.12处,将13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分为A、B、C、D4个类群,其中78.5%的品种归入C类。C类又可在遗传距离0.10处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亚群,又有58.5%的品种归入Ⅲ亚群。说明我国近60%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较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李根英  耿洪伟  夏兰芹  夏先春  何中虎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随着硬度测试方法的日趋完善,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逐步加快。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Pina和Pinb是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基础。PINA蛋白的缺失或编码PINB蛋白的基因突变均造成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中国目前该项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胚乳结构及硬度的生化和遗传基础,旨在为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正理  程汝宏  张凤莲  夏雪岩  师志刚  侯升林  
对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谷子杂交育种工作以来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遗传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前,华北夏谷区谷子育种的骨干亲本先后经历了“新农724-日本60日、豫谷1号、冀谷6号、鲁谷2号、鲁谷5号-日本60日、豫谷1号、冀谷6号、鲁谷2号、不5019”的变化过程,对上述骨干亲本的系谱进一步追踪发现,该阶段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日本60日、60日还仓、米黄谷、小柳根”4个基础种质,遗传基础相当狭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94-2003年国家区试和河北省区试参试品种中70%以上含有“日本60日”血缘,严重的年份达100%,4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以提取的苜蓿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ISSR-PCR反应体系中最适宜的各组分浓度,即20μL的反应体系中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0 U/μL的Taq DNA聚合酶,0.3 mmol/L的dNTP,1.0 mmol/L的MgCl2,0.1μmol/L的ISSR引物以及30 ng/μL的DNA模板。在此基础上对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将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为来自加拿大的4个苜蓿品种(系);第二大类为来自美国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三大类为来自中国和荷兰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四大类为来自澳大利亚的2个苜蓿品种(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