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8)
- 2023(4175)
- 2022(3262)
- 2021(3100)
- 2020(2139)
- 2019(4599)
- 2018(4381)
- 2017(7740)
- 2016(4161)
- 2015(4466)
- 2014(4237)
- 2013(3788)
- 2012(3393)
- 2011(2989)
- 2010(2996)
- 2009(2594)
- 2008(2199)
- 2007(2036)
- 2006(1631)
- 2005(1526)
- 学科
- 济(11697)
- 经济(11683)
- 管理(8711)
- 业(7985)
- 农(6046)
- 企(5713)
- 企业(5713)
- 业经(4348)
- 中国(4300)
- 教学(4196)
- 农业(4186)
- 理论(3770)
- 教育(3399)
- 地方(3029)
- 方法(2761)
- 贸(2652)
- 贸易(2651)
- 学法(2647)
- 教学法(2647)
- 易(2584)
- 学(2580)
- 发(2503)
- 制(2496)
- 环境(2439)
- 学理(2315)
- 学理论(2315)
- 数学(2176)
- 财(2132)
- 发展(2113)
- 展(2101)
- 机构
- 学院(54473)
- 大学(50166)
- 研究(17740)
- 管理(17644)
- 济(16808)
- 经济(16342)
- 理学(15318)
- 理学院(15121)
- 管理学(14764)
- 管理学院(14659)
- 中国(11828)
- 科学(11121)
- 京(10479)
- 范(9955)
- 师范(9875)
- 技术(8604)
- 职业(8532)
- 所(8508)
- 江(8414)
- 农(8090)
- 中心(7945)
- 业大(7913)
- 师范大学(7814)
- 研究所(7802)
- 财(7531)
- 教育(7441)
- 州(6882)
- 院(6848)
- 北京(6510)
- 农业(6199)
- 基金
- 项目(37756)
- 研究(31549)
- 科学(29388)
- 基金(24351)
- 家(21092)
- 国家(20835)
- 社会(18169)
- 科学基金(17693)
- 社会科(17096)
- 社会科学(17092)
- 省(16571)
- 教育(16145)
- 编号(14978)
- 划(13591)
- 基金项目(12755)
- 成果(11766)
- 课题(11148)
- 自然(10359)
- 年(10348)
- 自然科(10110)
- 自然科学(10109)
- 自然科学基金(9895)
- 发(9169)
- 重点(8887)
- 资助(8767)
- 项目编号(8594)
- 规划(8344)
- 创(8319)
- 性(8027)
- 创新(7581)
共检索到78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席 靳玉乐
秉承实体性思维的实体课程观因自身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或化解的困难与矛盾而面临着严峻的现代性危机。以杜威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以过程为逻辑起点的崭新的课程愿景。走向过程的课程变革应打破"实体—属性"式的课程定性定位,超越囿于"简单位置"的课程壁垒,创设"过程取向"的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
课程观 实体观 过程观 课程实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林伟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MOOC教学的适切性在于MOOC的独特优势、学校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MOOC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技术知识教学的权威地位、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面临着重重挑战。未来高职院校开展MOOC教学的可能路径应在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教学流程改造和管理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开发MOOC教学资源、学习研究等方面做好系统工作。
关键词:
MOOC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改革不仅是课程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而且是课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课程改革主要缘起于对课程僵化问题、课程超载问题、课程失调问题的解决。课程改革是促使教育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理性化以及教育范式恰切性的前提与保障。课程发展史上并不缺乏改革,但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课程改革需要整体性立场、过程性思维与实践性路径。
关键词:
课程 课程改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铁民
隐性课程的显性设计意指在学校环境中,把特定教育内容有意识地附着于具有特定功能的载体之上,进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潜在影响的一种课程设计。它以体现课程的意识性特征为前提,并因载体属性和教育环节的多重性而成为可能。多元主体针对特定内容在不同载体上的操作使得隐性课程显性设计有了丰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显性设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郝德永
学习作为一种根源性实践活动,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强迫性的、排斥性的"苦学"信念与路径,不仅导致学习意义的普遍失落,而且造成严重的恐惧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现象。因而,重建学习概念、转换学习范式,是今日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学习概念重建的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内在性、自主性、创造性逻辑与品质,并实现学校、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换。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培红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将进入城市社会,由此城市幸福感的问题值得深思。该文从城市幸福感的调查谈起,将幸福城市的内涵阐释为安全、民生、经济、生态和人文,并针对我国城市进行了反思;对于推动幸福城市建设,提出多管齐下,力保城市安全;体恤民生,完善公共服务;注重就业,实现富民优先;践行低碳,还城市碧水蓝天;强化特色,突出城市独特魅力;创新管理,彰显城市参与性;转变机制,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政绩。
关键词:
城市幸福感 幸福城市 民生 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运昌 王中军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引发了课程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尤其是在课程制度有效供给不足或滞后的情况下,致使课程发展走向了无序。要改变这种状态,重点在于对秩序效能的重新认识。秩序的制度性特点要求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建立"良的""、善的"课程制度,实现课程秩序的重建。制度化秩序建设须加强课程制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课程制度供给的意识与思维、增强课程制度的更新与创新能力、完善课程制度实施的操作规范与程序。
关键词:
课程发展 秩序 制度供给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欧阳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令人振奋的中国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凸显了新的发展伦理、价值坐标和考核理念。但要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也面临经济增速趋缓期、利益调整敏感期、公共服务负重期三大挑战。为此,笔者建议以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为核心,科学设定预警线、控高线和托低线,并以湖南为样本,实现三步走战略。
关键词:
居民收入 收入倍增 路径样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维婷
文章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的意义,分析了阻碍低碳物流的瓶颈,论述了低碳物流发展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了低碳物流发展的若干路径。
关键词:
低碳物流 行动路径 商品运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齐杏发
文章通过对深圳一起罢工事件中工会部门行为的考察发现,转型期中国基层工会部门正出现新的变化:被赋予更多的组织工人和帮助工人维权的职能,并且开始发挥实质性作用。政府系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有作为才有地位,工会部门可能代表工人利益与体制内的其他部门博弈。在新的时期,由于产业工人的抗争和巩固一元化工会合法性等考虑,工会部门正转向兼具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工会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
基层工会 转型 可能路径 案例分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任昊 米平治 张晋
以大数据应用为技术路径的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全新视角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时空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螺旋上升、内容不断丰富、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系统论和需求理论在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互动性、成长性和立体化特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与可为。通过建设大学生大数据采集、分析、评价、决策平台,探索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隋灵灵 王美琦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工匠精神以其丰富内涵涵养了中国工匠近千年,余韵福祉绵延至今。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价值追求趋同以及二者自身发展要求使二者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本文将从高校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意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本文阐述了课程变革的性质、功能与过程。首先 ,从课程变革的动因、本质和结果三个方面对课程变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其次阐述了课程变革的社会适应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 ;最后则以富兰课程变革模式和“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为代表对课程变革的过程作了分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庆丰
大学课程知识选择活动主要在国家层次的大学课程政策、大学层次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层次的教学活动三个层面展开。正是通过贯穿于大学课程全过程各层次之间的知识选择活动,从而将隐匿于知识背后的价值显现化、过程化、教育化和经验化,使外在于受教育者的客观知识逐渐演化成为个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知识价值增值、减值或保值的演变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过程揭示了大学课程与教学活动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