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3)
2023(8249)
2022(7048)
2021(6793)
2020(5729)
2019(13395)
2018(13426)
2017(26702)
2016(14713)
2015(16664)
2014(16792)
2013(16532)
2012(15232)
2011(13759)
2010(14236)
2009(13270)
2008(13086)
2007(11787)
2006(10568)
2005(9581)
作者
(43563)
(35950)
(35758)
(34230)
(23309)
(17311)
(16245)
(13898)
(13883)
(13339)
(12270)
(12224)
(11770)
(11713)
(11647)
(11288)
(10937)
(10659)
(10620)
(10510)
(9088)
(9064)
(9029)
(8450)
(8232)
(8194)
(8103)
(8062)
(7340)
(7217)
学科
(56595)
经济(56538)
管理(46377)
(43930)
(38025)
企业(38025)
方法(28408)
数学(25814)
数学方法(25227)
(17409)
(15302)
中国(13909)
(12588)
贸易(12580)
(12332)
(11871)
(11554)
财务(11503)
财务管理(11474)
业经(11449)
(11363)
(11006)
企业财务(10833)
理论(10144)
(10125)
银行(10090)
(9529)
(9270)
金融(9270)
农业(9259)
机构
学院(206186)
大学(203907)
(83248)
经济(81335)
管理(79068)
研究(70899)
理学(67168)
理学院(66516)
管理学(64950)
管理学院(64625)
中国(58901)
(43933)
科学(43624)
(41291)
(37913)
(37155)
中心(33738)
研究所(33410)
(32895)
业大(31589)
财经(31390)
农业(30008)
(28421)
北京(28068)
(26204)
(25774)
经济学(24556)
(24345)
师范(23980)
财经大学(23310)
基金
项目(132825)
科学(103481)
基金(95765)
研究(93556)
(84748)
国家(84089)
科学基金(71518)
社会(56565)
社会科(53709)
社会科学(53697)
(52486)
自然(49357)
基金项目(48451)
自然科(48258)
自然科学(48243)
自然科学基金(47386)
(44874)
教育(44457)
资助(43331)
编号(38068)
成果(31570)
重点(30326)
(29280)
(27737)
课题(27467)
(27369)
科研(25966)
创新(25623)
计划(25498)
教育部(24705)
期刊
(92075)
经济(92075)
研究(63179)
中国(42434)
(33831)
学报(32921)
(32756)
管理(31338)
科学(30113)
(29942)
金融(29942)
大学(24887)
学学(23647)
教育(22411)
农业(22162)
技术(20051)
经济研究(15782)
财经(15374)
业经(14867)
(13083)
(12190)
统计(11882)
问题(11072)
(10527)
(10227)
技术经济(10183)
理论(10164)
决策(9760)
(9686)
国际(9643)
共检索到320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培新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一定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政策调控时,应同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吴培新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至少在做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范从来  张宏亮  
本文利用2000-2019年宏观金融数据,计算中国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对比2002年以前的数据,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甄别三个不同货币供应层的作用差异,剖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研究发现,作为货币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依然有效,其中狭义货币M1的稳定增长对GDP增速的提高具有显著长期倾向,M0和央行的资金投放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直接影响,广义货币M2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反映到通货膨胀度量体系中。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莫万贵  王立元  
本文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认为M2和贷款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央行对M2和贷款的调控是有成效的。在当前情况下,相对于利率等价格工具,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工具对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会更有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明志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化对通胀变化有着明显影响,因此现阶段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在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将中介目标动态化。在利率形成机制尚不完善、银行间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非足够强的情况下,银行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可行,尚须进一步观察。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使用银行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创造条件。当前可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同时对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行监测,条件成熟时发布货币市场利率预测值,作为中介目标转向货币市场利率的过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培新  
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核心地位。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何问陶  刘朝阳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过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应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本文选取1998年至2005年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运用计量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人民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该中介目标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令华  李红光  
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的季度时间序列,论证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分析,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乘数可控性较差,但对货币乘数可以利用ARMA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从而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封思贤  
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常玉春  
本文利用我国 90年代以来的季度经济数据 ,通过对AD AS方程的拟合 ,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存在较大缺陷。主要原因在于 ,公众预期的变化和利率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扭曲了货币政策传导 ,而证券市场的反常波动又经常造成货币的大量“漏损”。因此本文认为 ,目前央行可尝试采用基于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指标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 ,作为对现行货币供应量规则的改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卫国  靳静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降低,必须加快利率的市场化,为利率成为中介目标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国兴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章洋  
我国1996年正式将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同时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之后,又以货币供给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的一大进步。然而,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我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促使金融创新得到迅猛发展,这使得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日益困难,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牛嵩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总量的快速扩张,金融结构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以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不能真实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选用2002-2016年间的季度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基于VAR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使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调控效果不断减弱,但是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并不能完全替代货币供应量,而应该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一个良好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