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15)
2023(5936)
2022(4761)
2021(4800)
2020(3831)
2019(8767)
2018(8632)
2017(15160)
2016(8509)
2015(9920)
2014(9548)
2013(9561)
2012(9176)
2011(8564)
2010(8675)
2009(8069)
2008(7974)
2007(6861)
2006(6275)
2005(6128)
作者
(23051)
(19186)
(19056)
(18707)
(12396)
(9200)
(8772)
(7580)
(7524)
(6820)
(6818)
(6480)
(6413)
(6334)
(6175)
(6171)
(5727)
(5726)
(5598)
(5311)
(5271)
(4627)
(4597)
(4520)
(4475)
(4298)
(4268)
(4209)
(3965)
(3926)
学科
(36899)
经济(36852)
管理(19033)
(16074)
中国(14844)
方法(14366)
数学(12882)
数学方法(12776)
(11706)
企业(11706)
(9980)
(9607)
(9499)
贸易(9487)
(9357)
(8260)
(7398)
(7235)
银行(7225)
(7067)
教育(6599)
业经(6418)
(6361)
金融(6361)
理论(6149)
农业(5951)
关系(5772)
(5566)
(5523)
(5496)
机构
大学(122746)
学院(117687)
(57221)
经济(56298)
研究(48517)
管理(39777)
中国(39655)
理学(32653)
理学院(32236)
管理学(31848)
管理学院(31604)
(27516)
(26037)
科学(25749)
(23898)
中心(21930)
研究所(21525)
财经(20286)
经济学(20037)
(18699)
北京(18658)
(18315)
经济学院(17868)
(17605)
师范(17454)
(17084)
(17014)
财经大学(15125)
师范大学(14528)
(14286)
基金
项目(72323)
科学(56987)
研究(56707)
基金(53690)
(46804)
国家(46436)
科学基金(38591)
社会(37371)
社会科(35391)
社会科学(35388)
教育(27553)
基金项目(26295)
(24000)
资助(23035)
编号(21892)
自然(21771)
(21695)
自然科(21273)
自然科学(21266)
自然科学基金(20936)
成果(20181)
中国(18567)
(18304)
国家社会(17109)
重点(16980)
课题(16359)
教育部(16195)
(15578)
大学(15150)
(15037)
期刊
(64373)
经济(64373)
研究(43963)
中国(30137)
教育(20256)
(19323)
学报(17309)
管理(16513)
科学(16416)
(15853)
(14077)
金融(14077)
大学(13651)
学学(12005)
经济研究(11420)
财经(11182)
技术(11025)
农业(10882)
(10005)
(9864)
世界(9160)
国际(8994)
问题(8860)
图书(8827)
业经(7060)
(7022)
书馆(7009)
图书馆(7009)
(6133)
论坛(6133)
共检索到199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国强  
借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方法,对证券分析师话语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揭示证券分析师话语内在逻辑潜在的实践行动性,以期通过这种研究为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玉春  
20世纪初,欧洲近代考古学随着列强派往中国的考察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中国传统金石学著作,同时翻译出版了欧洲及日本的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方法论、考古成果等的考古学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平  袁珍珍  柯平  
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础,探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是对学科研究的自省。知识考古学提供了非传统线性的历史观,文章在此方法论指导下,借助话语分析的具体方法,梳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形成。发现:以政治需求为依据的政治话语权力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主导力量,以国外话语规则、技术与社会环境为依据的学者话语权力,在受到政治话语权力的秩序性约束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主动性,对政治话语实践产生影响,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发展,并最终形成政治话语权力与学者话语权力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形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若干理论研究的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婧文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袁月  
传统的图书馆史观强调时间的连续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性,将图书馆的发展叙述为简单的线性模式,导致图书馆学者及从业人员在传统的历史观下盲目追赶时代,缺少反思和考证精神,致使在图书馆发展思路上做出不当选择。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思想,强调历史的断裂性、事物的复杂性,呼吁图书馆人摒弃权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图书馆发展问题,以批判的精神审视图书馆职能、图书馆精神等图书馆学基本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和平  
思想考古学作为方法论,在历史观上表现为非连续性,在主体观上表现为非中心化,在知识观上表现为实践性,在语言观上表现为不确定性。这些观点对于把握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从思想考古学的角度去考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意味着对教育史上学生生活状况的挖掘与揭示,这种研究视角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课程在生活之中,课程改革应在充分理解“生活已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享受到课程中的生活之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真  
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实例,分析了GIS与考古学之间的内在关系。GIS的各种功能可以用于考古研究的各个环节和许多分支,在考古学中应用GIS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或必然性,这有利于提高考古学的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因此,应当给GIS在考古学中以适当的定位,不应该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此外,作者讨论了应用中存在的限制和问题,对GIS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应当结合中国的特点,把GIS应用于解决中国考古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了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于考古学,非常需要培养既懂考古也懂GIS的复合型人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丹  
童年考古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是仅有四十余年发展历史的研究领域。在考古学的女性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童年研究的推动下,儿童从考古学的边缘转变为研究的中心。童年考古学为多学科视角的童年研究增添了考古学的维度,并且带来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更新。童年考古学认为,儿童既受到社会文化的作用、成人的影响,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文化创新。童年考古学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新视角,能够促进包括儿童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成人创设有利于儿童生长的物质文化。这需要反思成人为儿童构建的物质文化,认识儿童自身对物质文化的创造,最终实现儿童和成人对物质文化的共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卞翠  玛丽—克莉丝汀·戴里诗  
本文通过回顾法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过去40年的发展,以法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以福柯所提出的话语条件为分析框架,揭示法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独特性。首先,通过对比研究者和机构决策者的观点,明确法国高等教育制度与治理的特殊性,并结合背景的变化,界定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界并梳理这一领域的知识生产现状。其次,重点关注法国公共研究政策改革的特殊性以及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结构重组,在高等教育研究结构调整与欧洲政策和全球化进程导向相关联的战略框架内,探讨知识和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最后,聚焦于制定和实施有争议的结构改革中机构和教研人员的困境,深入讨论高等教育研究在法国成为一个可被接受的科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研究模式如何回应研究语境的期望以及吸引更多研究者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琴  郭风平  
《尚书·禹贡》中所载"九州"是中国先民对中国古代宏观地理的最早认知。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中荆梁二州的分布地域进行界定,可以发现二州之间相互毗邻;同时,以考古资料为依托分别对荆梁二州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所形成的农业类型进行描述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之处。梁州农业类型的形成既有来自北方的影响,又有来自临近的荆州的影响,荆梁二州之间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产生零星的农业文化传播与交流,而这一传播交流的实现大体存在两条路径。川东鄂西地区的山地或是《尚书·禹贡》荆梁二州的农业文化分界线。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彬  王越  
阅读观念研究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人类的阅读活动。文章延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概念,以图像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从阅读观念方面,运用艺术图像进行阅读文化比较研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毅  
历史文献对于宋辽以后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考古学主体立场出发,以准确的历史文献作为佐证材料,有助于加深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认识和解读、开拓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形成的“新的历史记录”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讲述,与传统历史叙事互相取长补短,异同互见、相得益彰。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彬  王越  
阅读对象研究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人类的阅读活动。本文延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概念,以图像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从阅读对象的角度,运用艺术图像进行阅读文化比较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郭仰山  王超  鲁鹏  
中原地区绵延不断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各种古文化遗址分布广泛,为遥感考古提供了众多意义重大的研究和实验课题。根据对不同时代文化遗址特征的分析,文章讨论了针对不同时代遗址遥感考古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来对不同类型古遗址遥感考古探索和实践,认为针对不同类型(古城址、古运河、古长城等)的文化遗址对象和遥感考古内容,选择的遥感考古过程有所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