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6)
- 2023(5483)
- 2022(4594)
- 2021(4473)
- 2020(3564)
- 2019(8390)
- 2018(8233)
- 2017(13442)
- 2016(8872)
- 2015(10203)
- 2014(10641)
- 2013(9707)
- 2012(8989)
- 2011(8145)
- 2010(8432)
- 2009(7034)
- 2008(7006)
- 2007(6283)
- 2006(5452)
- 2005(5141)
- 学科
- 济(22627)
- 经济(22602)
- 教育(21182)
- 管理(14621)
- 中国(13914)
- 业(13152)
- 企(11612)
- 企业(11612)
- 理论(11357)
- 方法(11342)
- 教学(8797)
- 数学(8531)
- 学(8335)
- 数学方法(8323)
- 农(6641)
- 业经(6189)
- 发(5403)
- 研究(5143)
- 财(4769)
- 和(4761)
- 思想(4689)
- 技术(4600)
- 学法(4569)
- 教学法(4569)
- 政治(4566)
- 发展(4560)
- 地方(4504)
- 农业(4441)
- 展(4436)
- 思想政治(4275)
- 机构
- 大学(116012)
- 学院(110845)
- 研究(42252)
- 管理(34631)
- 济(33391)
- 经济(32312)
- 教育(31589)
- 理学(30029)
- 理学院(29463)
- 管理学(28627)
- 范(28466)
- 管理学院(28368)
- 师范(28291)
- 京(26928)
- 科学(25788)
- 中国(23757)
- 师范大学(23513)
- 所(21077)
- 研究所(19390)
- 江(18686)
- 北京(17843)
- 技术(17835)
- 农(17821)
- 中心(17706)
- 职业(16494)
- 业大(15910)
- 财(15608)
- 院(14803)
- 州(14197)
- 农业(13976)
- 基金
- 项目(71527)
- 研究(59857)
- 科学(57099)
- 基金(46729)
- 家(40180)
- 国家(39621)
- 教育(37833)
- 社会(34146)
- 科学基金(32869)
- 社会科(31985)
- 社会科学(31975)
- 省(30152)
- 划(27775)
- 编号(27766)
- 成果(25843)
- 基金项目(24127)
- 课题(23065)
- 年(19909)
- 自然(19619)
- 自然科(19146)
- 自然科学(19141)
- 自然科学基金(18824)
- 资助(18240)
- 重点(18017)
- 部(17554)
- 规划(17461)
- 发(16618)
- 项目编号(16566)
- 教育部(15768)
- 性(15590)
共检索到179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飞 赵晓力
2007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是近年来关于通识教育讨论的理论深化和推广实践。这次讲习班的课程设置将学术思想探讨中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关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强调将教育当作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来思考和发展。讲习班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重点,以核心课程推动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引导学员进入对文化实质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从而在更根本上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殷小平 黄少平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曹莉
本文在回顾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十余年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识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在通识教育中贯彻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上实施通识教育,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使其在中国大学教育中深深扎根。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 辩证思考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义遒
本文叙述通识教育在中国实施的过程,指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为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推行的一种改革。1995年起在全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而国外的博雅教育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促进了通识教育在大陆的实施。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作者阐述了开设通识课程的原则、要求、做法以及教师的条件,叙述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叔子 余东升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这一本质特性。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和性质的分析,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比较显示,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并借鉴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较之通识教育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义遒
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同时展开,两者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别?应当如何对待?本文在对这两种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名正言顺"的角度,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的名称都是不合适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的,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的运行方式。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通的。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 通才 专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叔子等在《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发文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从相同的一面来说,两者都是基于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实际,结合外来经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的人的素质这一弊端;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庞海芍
文章梳理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元智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同时,结合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雁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化 美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姚中秋
孔子创立开放的、平等的教育体系,以养成君子,塑造和维护优良社会秩序。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与此传统断裂,其根本特征是道德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仅致力于传授技术性知识,而未能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今日中国教育当具有文化自觉,大学通识教育当弥补技术性知识传授体系之不足,以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作为目标。为此,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当以中国经典研读为中心。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养成君子,以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并承担中国之世界历史责任。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明复兴 中国经典 君子养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2015年5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瞿振元会长等众多嘉宾做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精彩报告,启发我们就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思考。第一,素质教育及其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自1980年代以来,"素质"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词汇,在周远清、杨叔子、张岂之等前辈的推动下,在大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大大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蒋太善
近年来,在许多高等学校中蓬勃开展的通识教育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找到了专业教育之外的又一个坚实的落脚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承担的是学生"做人"的教育,专业教育承担的是学生"做事"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密切配合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绍芬
针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等弊端,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积极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近日,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为主题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1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20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回顾和总结成绩经验,应对新形势与新要求,深入探讨了下一步所应采取的新思路、新举措。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磊
只有加强通识教育,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应统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兼容,中西并举。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积淀、涵纳和淬炼。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养成宽广的视野、自由的人格、成熟的心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它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阐幽发微,启迪灵魂,孕育精神。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过于倚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偏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