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8)
- 2023(1356)
- 2022(1060)
- 2021(1123)
- 2020(902)
- 2019(1960)
- 2018(1790)
- 2017(2846)
- 2016(1781)
- 2015(2315)
- 2014(2361)
- 2013(2055)
- 2012(1887)
- 2011(1716)
- 2010(1881)
- 2009(1604)
- 2008(1528)
- 2007(1438)
- 2006(1267)
- 2005(1204)
- 学科
- 教学(8017)
- 学(5550)
- 学法(5056)
- 教学法(5056)
- 理论(4722)
- 济(4282)
- 经济(4280)
- 学理(3332)
- 学理论(3332)
- 教育(3300)
- 经济学(2152)
- 计算(1662)
- 算机(1652)
- 计算机(1652)
- 机化(1639)
- 计算机化(1639)
- 组织(1475)
- 中国(1411)
- 管理(1399)
- 思想(1388)
- 政治(1385)
- 研究(1351)
- 语文(1069)
- 图书(1066)
- 书馆(1049)
- 图书馆(1049)
- 和(1017)
- 文教(935)
- 思想政治(898)
- 政治教育(898)
- 机构
- 大学(26025)
- 学院(25742)
- 研究(8040)
- 范(6746)
- 师范(6631)
- 教育(6232)
- 济(5949)
- 科学(5876)
- 经济(5716)
- 京(5457)
- 师范大学(5297)
- 技术(5206)
- 管理(5096)
- 职业(4943)
- 中国(4508)
- 江(4502)
- 所(4201)
- 理学(4046)
- 理学院(3933)
- 研究所(3892)
- 技术学院(3670)
- 管理学(3665)
- 中心(3626)
- 北京(3618)
- 管理学院(3605)
- 州(3547)
- 职业技术(3514)
- 农(3248)
- 业大(2969)
- 财(2879)
共检索到41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宏喜 程良宏
作为教学哲学生成性教学秉持从"预成"到"生成"的教学目的论、从"教成"到"学成"的教学关系论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讲授"结合互补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特征是其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确立的实践基础,囿于方法技术的生成性教学观在实践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是生成性教学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进行理论构建的内在诱因,对预成论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的理性批判和理论超越是时代赋予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理论使命。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教学哲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良宏
文章针对既往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大多将生成性教学作为改造教学预设的技术方法所具有的缺陷,提出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构建生成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是从教学价值澄清入手对现代性教学理论的物化批判,是对"预成论"教学哲学的反思和超越。生成性教学哲学的确立有助于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从客观认识论到学生生存发展为本的认识论转变,有助于促进新课改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践行。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教学哲学 现代性教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当前理论界对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论阐释存在一种囿于方法技术的误区,缺乏对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之理论品性的体察,是一种狭隘的理论构建范式,难以发挥生成性教学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作用及价值。透析生成性教学囿于方法技术所遭遇的现实困境,阐释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可能价值,探寻生成性教学哲学的实践路向,是走出生成性教学技术方法化理解的局限,从更深层面体认其应有理论品性和价值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教学哲学 价值 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雁冰 程良宏
既有研究对生成性教学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教学方法的层面,其结果仍有使生成性教学沦为预成论的现实危险。笔者以为,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其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一种新的教学哲学,从而彻底摆脱工具理性思维框架对教学的束缚,使教学真正成为达成师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教学哲学 预成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文辉
"有效教学"脱胎之时便饱含着强烈的工具理性基质,它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的病态,导致对有效教学的虚假注释。生成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现代教学从标准化大规模量的扩张到多样化个性的张扬这一变革脉络,把对有效教学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立体性动态建构,并对教学中人的生存样态怀揣深切关怀,这是对有效教学认识视角的转换和伦理使命的升华,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
关键词:
工具理性 有效教学 生成性教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丽丽
儿童哲学教室的关键,不在于硬件建筑特征的改变,不在于教学内容的理性传递,而是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爱智慧"的内在意义发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灵性涉及人的内在本质,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强调教学应是自由的、容他的、和谐的、整合的和惊奇的,这正是儿童哲学教室迫切需要的灵性向度。教师对灵性的理解是丰富教学现实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创造性地寻找儿童哲学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尝试由"教什么"的表层问题,转向探索"为何教"和"如何教"的内在意义和核心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宏聚
教学经验是教师日常话语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重视教学经验是哲学思维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经验的重视、后现代哲学对默会知识、个体知识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验、教学经验的价值。以实用主义的视野透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力量,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对象与核心媒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但现实中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与利用处于原初经验状态,对教学经验概念化以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具有迫切性。
关键词:
实用主义 哲学 教学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哲学 人与自然 系统 技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醒东
人们在理解和把握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彻底主义精神,是推动知识生产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哲学的精神气质。秉持该种精神气质,围绕影响人发展的现实存在,以教育学的立场来理解世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哲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对教育问题持续思考的过程,帮助实现对自我及社会存在的教育性觉解。在坚持对哲学精神与教育视界的理解基础上,针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弊端,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变革的尝试不只是突破既有知识框架、理论体系及学科边界,丰富教育哲学的教学内容,更在于将存在本身及周身事物的理解作为教育观念建构的核心,引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育生活 教学形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关键词:
耻感 善 荣感 无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广文 陈笃彬
课堂教学以现成的知识为中介,采取"教师—知识—学生"的逻辑结构展开。其前提性假设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后就可以成为像知识创造者那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用知识去改变生活的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单向度的灌输、无意义的呈现、机械化的训练等强迫性的教学无处不在。这些课堂行为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因为真正的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空间上具有一体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是生成的而非铸成的。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生成,没有生成,教学的前提性假设就会落空,而生活世界就是教学的生成之域。
关键词:
教学 生成性 生活世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曾瑶 张广君
教学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在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理论视域下,教学历史意识是关于教学存在的静态和动态时空状态的历史意识类型,主要由教学时空意识、教学关系意识、教学状态意识和教学形态意识四种意识成分构成,它们同时也构成教学历史意识的四个分析维度。教学历史意识的提出,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和解释教学存在中有关教学历史性的相关理论问题,有利于确立教学实践与改革中人与文化的立场,有助于以关系论、整体论和生成论的思想实现对以往以实体论为主的研究方法论的超越,并逐渐融入教师职业人格,成就具有教学历史意识的教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广君 孙琳
在生成论教学哲学中,教学观念中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涉及惯常理解中的价值论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的思维向度及其认识论意义。将人道主义引入教学认识论并展开深入探讨,将进一步丰富教学认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教学认识论的人道主义观念,秉持促进"人"的意识觉醒的先在性,坚持人文一体观的方法论,关注反思批判基础上的自我超越,强调教学主体观、知识观、过程观等的人道主义化,以期从更基础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体察、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生活。
关键词:
生成论教学哲学 教学认识论 人道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