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2)
2023(7565)
2022(6235)
2021(5793)
2020(4626)
2019(10407)
2018(10499)
2017(18775)
2016(10623)
2015(12097)
2014(12580)
2013(11778)
2012(10965)
2011(9853)
2010(10207)
2009(9212)
2008(9141)
2007(8695)
2006(7746)
2005(6613)
作者
(30703)
(25514)
(25339)
(24309)
(16202)
(12115)
(11703)
(9907)
(9857)
(9398)
(8812)
(8697)
(8465)
(7995)
(7972)
(7809)
(7662)
(7408)
(7397)
(7373)
(6501)
(6306)
(6213)
(6074)
(5806)
(5731)
(5622)
(5610)
(5272)
(5226)
学科
(37306)
经济(37253)
管理(28960)
(21474)
(17239)
企业(17239)
中国(16032)
地方(12626)
(11236)
(10450)
方法(10434)
(9789)
(9777)
理论(8914)
业经(8643)
数学(8171)
数学方法(8038)
(7746)
教育(7487)
农业(7221)
城市(7161)
环境(6983)
(6602)
银行(6586)
(6312)
(6301)
教学(6293)
(6162)
(6143)
(6141)
机构
学院(144042)
大学(141160)
研究(50418)
管理(47966)
(47912)
经济(46109)
理学(39198)
理学院(38550)
中国(38407)
管理学(37619)
管理学院(37350)
科学(32614)
(32347)
(25822)
(25614)
(25610)
(24242)
中心(23874)
(23039)
师范(22779)
研究所(22660)
业大(20858)
(20827)
北京(20361)
(19433)
技术(19291)
财经(18945)
农业(18802)
(18498)
师范大学(18014)
基金
项目(91789)
科学(70609)
研究(69916)
基金(62136)
(54350)
国家(53856)
科学基金(45566)
社会(41399)
社会科(38916)
社会科学(38908)
(38143)
基金项目(33431)
教育(33079)
(31714)
编号(30979)
自然(28813)
自然科(28074)
自然科学(28065)
自然科学基金(27499)
成果(26120)
资助(24003)
课题(23147)
重点(20983)
(20128)
(19254)
(18621)
(18375)
项目编号(17765)
(17245)
创新(17181)
期刊
(63991)
经济(63991)
研究(45644)
中国(38957)
教育(26320)
学报(22781)
(22606)
(21670)
科学(20316)
管理(17711)
大学(17067)
学学(15429)
农业(14821)
技术(14319)
(12850)
金融(12850)
业经(11477)
图书(11372)
问题(9635)
职业(9140)
财经(8912)
(8843)
书馆(8654)
图书馆(8654)
经济研究(8640)
城市(8432)
(7819)
(7653)
论坛(7653)
(7615)
共检索到234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杜茎深  靳相木  
本文提出,应重新考量现行法规关于地下空间的地理学认知,建构具有民法意义的“地下空间”概念,打通建设信息模型与三维地籍之间的数据转换壁垒,在地下空间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由粗到细的渐进性调整过程中,分阶段逐步明确地下产权空间范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庆珠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城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取得的相关制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认为,应该在厘清城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范围的基础上,从法治的层面把握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取得方式、登记制度的基本要求及相对于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的特殊性,并进而实现相关制度的合理化建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谢蓉  
问题甲公司计划在A市进行地铁项目开发建设,是否可以取得该地下空间的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解答一、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供利用的土地日趋减少,为了节约利用土地,很多大城市都开始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铁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典型。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现代公司开发建设地铁,首先须解决的就是土地权利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地铁项目所代表的这部分资产权属是否明晰,这也将成为未来产权顺畅流转的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霄  卞晓雯  刁璇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土地平面开发模式逐渐转变为立体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其使用权管理相关的诸多问题却没有被妥善处理。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达到集约合理利用的目的,我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权属管理应当慎重对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国萍  黄锡生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立法价值。但目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立法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备等制度缺陷,这与其价值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极不相称,因而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立法规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法律制度,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促进法》进行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琼  杨锦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强真  毕继业  杜舰  
研究目的:对历史遗留的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定性和转让等管理制度创新进行探讨,为完善国有土地地籍管理制度,保障私房用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健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基层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确定的复杂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性质确定和地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初步性建议。研究结论:应加紧出台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专项法规制度,推进登记发证工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哲  贾薇  沈栋葎  
土地使用权及续期相应的法律问题,是在一定的立法背景下产生的。早在1990年我国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但是这些年限规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法制化进程下,已显得不甚合理。过短年限导致土地使用权人投资的兴趣下降,甚至在临近土地收回期限时,做出消极的、不利于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行为,也使重新处置和利用的难度会大大增加。由此,明确土地使用权届满后以何种方式续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制定系统的政策和法律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旭华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八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否可以单独抵押作了与《土地管理法》不同的规定。本文围绕现有法律在理解与适用时存在的困惑,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建立会商机制,运用法律解释、法律原则等方式解释法律的适用,暂停过时法律规范的适用,明确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财产范围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鹏  史浩明  
研究目的:为中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实践提供制度建议。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法条解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研究结果: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主体只能是国家;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利用土地空间以外的部分是国家设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范围;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审批程序需增加地质勘察、编制详细城市规划等前置程序;设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时,还需要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增加告知异议程序、事先约定不动产相邻关系等方式协调既存不动产权利人利益。研究结论:中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程序应有一定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理桥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愈演愈烈,向高空要空间、向地下要空间,已经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1]作为城市重要基础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规模越来越庞大、密集,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地下管道作为城市的"生命线",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城市地下管道信息服务平台,动态掌握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的准确数据和运行状态。本文结合我国地下管道管理现状和对地下管道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需求分析,提出城市地下管道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架构、技术特点以及实施策略,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地下管道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魏耀东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正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新机制,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入规范化轨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荣  余敬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收回是平衡农民集体和集体成员之间利益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国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消灭、收回的法律规定过于简略,并且收回行为既包括民事行为也包括行政行为,混淆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行为的性质。应从物权变动视角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的涵义,并从所有权保护角度拓展其内涵,使之符合集体土地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从民事法律规范角度,按照土地所有权及用益物权的运行逻辑,通过对目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行为作类型化处理、明确收回的对象、规范土地所有权人撤销权的行使等措施重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制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灵辉  王家辉  
《物权法》提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届满后自动续期的法律制度,但是并未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对象这一关键核心问题进行明确,致使学术界关于续期对象这一问题存在着住房套数、房屋面积以及住房套数和房屋面积相结合等诸多争议。在对已有学术观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应以住宅实际分摊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作为续期对象,并从权利性质与功能、可操作性和公平性3个角度论证该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鉴于家庭拥有多套住宅可能存在着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时点不统一、分布于多个不同城市、类型多种多样等诸多情形,深入探讨了以住宅实际分摊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作为续期对象可能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坚  
研究目的:依据《物权法》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区分设立,以明晰权属、准确登记。研究方法:借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念,通过楼面地价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建立专有部分使用权与成员权的复合型法律关系,用建筑面积与高程的组合,构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用地使用权的关系,明析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地位。通过对地籍调查方法的细化,解决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举例说明。研究结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填补了实际操作中的空白,与现在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紧密衔接,对研究土地空间利用的不动产管理问题具有积极探索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