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5)
- 2023(14945)
- 2022(12752)
- 2021(11481)
- 2020(9799)
- 2019(22644)
- 2018(22119)
- 2017(43433)
- 2016(23665)
- 2015(26683)
- 2014(26973)
- 2013(26782)
- 2012(25517)
- 2011(23403)
- 2010(23824)
- 2009(22732)
- 2008(22511)
- 2007(20619)
- 2006(18619)
- 2005(17148)
- 学科
- 济(114455)
- 经济(114324)
- 管理(70434)
- 业(63795)
- 企(50870)
- 企业(50870)
- 方法(41953)
- 数学(36939)
- 数学方法(36548)
- 中国(31222)
- 财(28804)
- 农(28401)
- 地方(26653)
- 制(24109)
- 学(23573)
- 业经(22373)
- 农业(18717)
- 贸(18598)
- 贸易(18588)
- 易(17959)
- 银(17416)
- 银行(17368)
- 融(16773)
- 金融(16769)
- 行(16615)
- 环境(16604)
- 体(16290)
- 务(16100)
- 财务(16057)
- 财务管理(16014)
- 机构
- 大学(351591)
- 学院(350108)
- 济(155640)
- 经济(152228)
- 研究(129082)
- 管理(128571)
- 理学(108710)
- 理学院(107401)
- 管理学(105580)
- 管理学院(104914)
- 中国(98214)
- 科学(76756)
- 京(75368)
- 财(74324)
- 所(67265)
- 农(61492)
- 研究所(60231)
- 中心(58141)
- 财经(56863)
- 江(56542)
- 经(51277)
- 业大(50716)
- 经济学(49154)
- 农业(48262)
- 北京(47836)
- 院(46067)
- 范(45091)
- 师范(44602)
- 经济学院(43889)
- 州(43547)
- 基金
- 项目(221842)
- 科学(174179)
- 基金(161183)
- 研究(160429)
- 家(140994)
- 国家(139830)
- 科学基金(118571)
- 社会(103431)
- 社会科(98009)
- 社会科学(97980)
- 省(85953)
- 基金项目(84191)
- 自然(75699)
- 自然科(73907)
- 自然科学(73880)
- 教育(73042)
- 划(72798)
- 自然科学基金(72531)
- 资助(66914)
- 编号(63905)
- 成果(53850)
- 重点(50575)
- 部(49804)
- 发(49321)
- 课题(45704)
- 创(44893)
- 制(43073)
- 国家社会(43001)
- 教育部(42424)
- 创新(42272)
- 期刊
- 济(184132)
- 经济(184132)
- 研究(113832)
- 中国(74120)
- 财(59079)
- 农(56053)
- 学报(54388)
- 科学(50942)
- 管理(49117)
- 大学(41197)
- 学学(39084)
- 农业(36905)
- 融(36835)
- 金融(36835)
- 教育(33093)
- 经济研究(30132)
- 技术(29447)
- 财经(29442)
- 业经(27018)
- 经(25480)
- 问题(25020)
- 贸(19406)
- 业(19025)
- 技术经济(18520)
- 统计(17304)
- 世界(16959)
- 国际(16877)
- 现代(16342)
- 版(16284)
- 理论(16219)
共检索到552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铭 易晓峰 刘宏波 张乔扬 吴嘉玉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现象分析,从人口、经济、用地三个方面总结省会增长极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全国27个省呈现单强核、多强核和无强核三种空间地理类型。其中,单强核省份15个,其多受自然条件、历史阶段和"强省会"政策影响;多强核省份7个,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无强核省份5个,多为中部地区省份。研究建议,因自然条件导致的单强核省份和无强核省份应继续强化省会增长极作用,其他类型省份可通过多中心策略促进省域均衡发展。新时代省域增长极打造应摈弃以土地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可通过人才、技术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强化增长极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斯丽娟 张利敏
基于2006—2015年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位面积金融产出的扩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增加值占比对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前一期技术水平对经济发展有较弱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外部性随着距离的变化呈"倒U形",技术外部性随着距离的变化呈"U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贾冀南 杨丽倩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剖析了当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的现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进行计算,甄选出了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三级增长极,并从交通一体化、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三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培育增长极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人才集聚 增长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晶
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产业集聚依旧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既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因此,本文利用2010-2018年我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就产业集聚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各地区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得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MA)与共聚(CoA)会对城市经济效率造成抑制作用,服务业集聚(SA)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MA)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经济效率都会造成抑制作用;服务业集聚(SA)对东部和西部城市经济效率会造成抑制作用,但对中部城市经济效率会带来推动作用;共聚(CoA)对东部城市经济效率会造成抑制作用,但对中部和西部城市经济效率会带来推动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丁行政 曹灿
本文运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城市空间集聚产生的效应,以及它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的空间集聚会导致资本在该城市的形成和集聚,产生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该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城市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这也是导致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肃昌 马素琳
建立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结果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城市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城市公共交通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总体上是显著的;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总体上会降低空气质量;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城市绿化因素的作用均不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林
本文基于对城市群发展的提出逻辑、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选择条件研究后认为,川南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仅次于成都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区,已显现出西部地区罕见的城市群特征和独特的枢纽气质。构建川南城市群增长极的路径是:加强区域协作,建设组合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特色城市;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增长极 川南城市群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进 兰叶凡
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市场潜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演化,并从产业结构变迁、贸易成本下降和市场分割制约三个视角阐述了其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伴随着国内市场潜力的持续提升,其对城市GDP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却呈现出不断减弱的趋势,且在中心-外围城市的分样本回归和多重稳健性检验中依然得到了证实。这一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向去工业化变迁、外围城市在贸易成本下降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尽管市场分割也会限制国内市场潜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分割状况整体上趋于改善,这一作用机制并不成立。本文从警惕城市过早和全面去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城市间产业互补以缓解市场竞争等角度,对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促进城市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扬 余壮雄 舒元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康 宋嘉卓 陈艺文
【目的】提高经济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城市人口分化日益明显,探究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对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经济恢复能力的影响。(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大城市和非资源型经济地区较为明显。【结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是人口分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应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卞显红
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会促进旅游产业在此空间集聚,城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也促进了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城市旅游产业集群观论与城市旅游增长极观既存有相似性又有不同之处,两者都可以作为增长极形成的基础理论,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城市旅游增长极。无锡滨湖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就是这种旅游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的旅游增长极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城市旅游增长极 形成机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 2 0世纪 40年代末 5 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 ,二是城市增长极 ,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 (2 0世纪 5 0— 70年代 )—非均衡 (80年代 )—非均衡协调 (90年代 )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 ,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国茂
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体育消费作为健康消费也日益繁荣兴旺起来,也将成为我国创造财富的重要领域和全新热点,尤其是随着《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各地配套政策文件的推出,我国体育消费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培育体育消费增长极,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我国体育消费的增长极培育及动力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现状,提出增长极培育,并深入分析动力机制及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增长极理论 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夏永祥 葛一
本文对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区域合作角度提出应把丹东打造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位特点、经济外向度、港口承载力、现有产业集群、交通线路和政府间合作等角度探讨了丹东所具有的优劣势,对加强丹东与其腹地经济关联、产业选择和增长极培育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