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8)
2023(8302)
2022(6588)
2021(6445)
2020(5073)
2019(11604)
2018(11485)
2017(19851)
2016(10889)
2015(12591)
2014(12115)
2013(11279)
2012(10437)
2011(9422)
2010(9641)
2009(8948)
2008(8785)
2007(7670)
2006(6787)
2005(6123)
作者
(29802)
(24831)
(24514)
(23453)
(15427)
(11804)
(11147)
(9664)
(9376)
(8931)
(8405)
(8360)
(8084)
(7954)
(7727)
(7605)
(7357)
(7338)
(7265)
(7103)
(6362)
(5941)
(5905)
(5799)
(5764)
(5592)
(5551)
(5399)
(5159)
(5037)
学科
(32761)
管理(32754)
经济(32710)
(28790)
(25092)
企业(25092)
中国(13832)
技术(12842)
(11126)
(10278)
理论(9763)
业经(9444)
方法(9359)
技术管理(9351)
(9048)
(9030)
(8150)
(8147)
银行(8127)
教育(8087)
教学(7977)
(7883)
地方(7845)
(7736)
金融(7729)
数学(6950)
数学方法(6805)
农业(6784)
(6402)
(6312)
机构
学院(139789)
大学(137993)
研究(51517)
(51122)
管理(49910)
经济(49745)
理学(41330)
理学院(40783)
中国(40302)
管理学(40012)
管理学院(39721)
科学(30912)
(30618)
(25670)
(25286)
中心(24195)
(23552)
(23439)
研究所(23102)
(20850)
师范(20571)
技术(19801)
北京(19621)
业大(19619)
(19297)
(18830)
财经(18457)
农业(18272)
(16739)
师范大学(16228)
基金
项目(91557)
研究(71760)
科学(70918)
基金(61685)
(54268)
国家(53727)
科学基金(45063)
社会(42658)
社会科(40105)
社会科学(40092)
(38193)
教育(34395)
(31934)
基金项目(31872)
编号(30861)
自然(27071)
成果(26522)
自然科(26456)
自然科学(26447)
自然科学基金(25950)
资助(23642)
课题(23248)
(22432)
重点(21486)
创新(21101)
(20474)
(19365)
(19110)
项目编号(18812)
(17932)
期刊
(63126)
经济(63126)
研究(45675)
中国(41123)
教育(29487)
学报(22597)
(22391)
管理(22327)
(21006)
科学(20498)
大学(17427)
技术(16518)
学学(15730)
农业(15083)
(14502)
金融(14502)
业经(10972)
经济研究(10468)
图书(10083)
职业(9963)
财经(9050)
(8975)
科技(8537)
(8422)
论坛(8422)
(7970)
(7446)
书馆(7357)
图书馆(7357)
问题(7021)
共检索到234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龙晓添  萧放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苏永前  陈晓璐  
在《青春之歌》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成年礼这一古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冯秀果  
2015年12月27日,广东财经大学专业会计硕士(MPAcc)校外实践导师受聘仪式举行。参加本次受聘仪式的有广东财经大学校长王华、副校长于海峰、研究生处处长苏武俊,会计学院院长刘国常、党委书记车嘉丽等。仪式由该校会计学院副院长陈美华主持,广东省财政厅副巡视员丁跃文、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张新达和《会计之友》杂志社总编笑雪应邀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平章起  王迎新  
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社会通过成年仪式活动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中断引起的认知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很有启发。本文分析了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和仪式场域结构,论证了成年仪式活动对解决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解语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袓梅  张冬敏  
描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研究生教育在集中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化期间采取过渡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以及实施过渡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实施过渡管理模式的价值与成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罗金凤  
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应用性和操作性极强,在教学中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项目任务、情境模拟、有机组合教学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与角色参与教学活动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学习效果,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掌握礼仪规范,在未来职场中做到礼仪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丽英  
本文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教学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案例式、情境式、项目式、综合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晓波  
针对以往《礼仪与形象》教学中"教"与"学"不对等的瓶颈问题,提出了《礼仪与形象》课程构建的原则、结构、目标、基本路径和评价方式,最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滋养,以人文知识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6月2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协办的"建党百年·高校寻根"高校红色教育影像巡礼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正式启动。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宣传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黄泰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惠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在这仲夏之际,欢迎来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感谢各位拨冗出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暨主题馆开馆仪式!1912年,广东图书馆在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广雅书局旧址成立。广东省馆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成长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小香   李桂荣  
劝返是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控辍保学行动,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总结和讨论。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控辍劝返行动主要包括劝返准备、现场劝返和劝返追踪三个阶段,每类行动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且具有互动仪式链特征。其成功的关键是劝返者亲临现场,营造出没有局外人的劝返情境,与当事人围绕孩子返校问题调动并交互情感能量,最终达成共同理解并促成复学行为。基于劝返的经验启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控辍保学成果,建议优化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强化劝返人员的国家使命、重视劝返互动的仪式规范、加强学校场域的人文关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卢政营  
福建南平樟湖坂的崇蛇仪式在旅游商业化社会实践的变迁中发生动态性的遗失,文章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实践遗失"假说:崇蛇仪式从世俗社会的神圣化信仰逐渐转变为旅游世界的大众化观光,符合萨林斯对仪式进化路径的动态演化论点。崇蛇仪式的结构逐渐旅游化,其功能实现了去神秘化,意义生产偏重地方知识的全球化;仪式进化中体现了从宇宙格局、人伦格局到经济格局的实践遗失过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