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2)
2023(11301)
2022(9633)
2021(8851)
2020(7641)
2019(17666)
2018(17205)
2017(33435)
2016(18101)
2015(20537)
2014(20722)
2013(20575)
2012(19173)
2011(17395)
2010(17863)
2009(17448)
2008(16737)
2007(15415)
2006(13533)
2005(12530)
作者
(52422)
(43804)
(43676)
(41910)
(27645)
(20932)
(20052)
(16976)
(16715)
(15547)
(14848)
(14703)
(13938)
(13931)
(13834)
(13750)
(13241)
(12818)
(12806)
(12677)
(11016)
(10672)
(10652)
(10025)
(9937)
(9936)
(9814)
(9801)
(8844)
(8689)
学科
(72815)
经济(72712)
管理(55610)
(53965)
(45315)
企业(45315)
方法(33161)
(29672)
银行(29645)
数学(29301)
数学方法(29039)
(28780)
金融(28776)
(28351)
中国(25543)
(24946)
(24674)
(20134)
业经(16997)
(16211)
财务(16172)
财务管理(16132)
地方(15387)
企业财务(15349)
(14751)
贸易(14736)
(14339)
(14211)
(13680)
农业(13285)
机构
大学(260538)
学院(259556)
(111154)
经济(108690)
管理(97937)
研究(86389)
理学(83177)
理学院(82270)
管理学(80987)
管理学院(80494)
中国(76258)
(56774)
(54069)
科学(50024)
(44140)
财经(44096)
(43737)
中心(43013)
(40861)
(39789)
研究所(39207)
业大(36773)
经济学(35776)
农业(34453)
北京(34152)
(32791)
财经大学(32764)
经济学院(32438)
(31354)
师范(31017)
基金
项目(165779)
科学(130025)
研究(122215)
基金(120855)
(103989)
国家(103118)
科学基金(88184)
社会(78600)
社会科(74593)
社会科学(74568)
(64844)
基金项目(63884)
教育(56147)
自然(55333)
(54099)
自然科(54025)
自然科学(54009)
自然科学基金(53076)
编号(49739)
资助(49579)
成果(41569)
(37641)
重点(37626)
(35542)
(35180)
(34916)
课题(34362)
创新(32822)
国家社会(32639)
教育部(32616)
期刊
(122338)
经济(122338)
研究(80476)
中国(53373)
(46740)
(46561)
金融(46561)
(40203)
学报(39104)
科学(35611)
管理(35542)
大学(30036)
学学(28463)
农业(24809)
教育(23629)
财经(22916)
技术(21203)
(19492)
经济研究(19391)
业经(19143)
问题(16165)
理论(14544)
(13410)
实践(13138)
(13138)
(13061)
技术经济(12679)
(12518)
财会(12305)
商业(12015)
共检索到403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波  孙圣民  张博  周建涛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建立商业信用,依靠宗教信仰聚集社会财富并约束借款人,有效节约了组织运作的交易成本。这是寺院金融超越本土金融之处,并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依靠社会财富而不是自有财富放贷的金融组织。之后寺院金融在唐中叶后随佛教热降温而迅速衰落。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佛教信仰作为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交易成本并导致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揭示中古时期佛教信仰的兴衰影响寺院金融发展的具体机制,并得到了模型分析的支持。研究发现,佛教信仰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但长期看单靠宗教信仰建立商业信用是不够的,还要实现非正式制度和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信用的能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建波  张博  周建涛  
兴起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寺院经济持续繁盛了四百多年,至唐中叶后迅速衰落。本文建立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分析这一时期寺院经济兴衰的过程及其背后机理。我们认为,导致寺院经济兴衰的最根本力量在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亦即庄园经济的存与废。皇权既利用寺院又想限制寺院,只有当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式进步,瓦解了寺院赖以生存的庄园经济基础时,皇权方有力量将寺院规模打压到能容忍的水平,而寺院经济也随之衰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琳  冯蔚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容易与市场机制相联系的教育种类,但中国的职业教育却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先盛后衰的过程。本文作者力图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过程予以考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安泰  
乐浪郡原为汉武帝于朝鲜半岛北部所设四郡之一,其后乐浪郡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郡,加上汉人以郡代称东南西北四面边界,乐浪郡遂成为汉代极东之郡的代表。自曹魏以公孙渊为乐浪公,乐浪郡兼具地方行政单位(乐浪太守)与封国(乐浪王或乐浪公)的两种形象,并且作为各政权名义上统有汉晋东界的象征。无论是试图恢复西晋天下的东晋朝廷、希望拉拢高句丽对抗北方的南朝、以平州为根基的诸燕、沿用北燕行政单位的北魏等,都致力设置与乐浪有关的官爵。直至北齐省并乐浪郡,隋唐又将乐浪公授予新罗王,乐浪郡并未转化为唐代州县,仅存汉晋疆域东界的意象。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李明阳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通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明太祖、明成祖的归并佛寺,可以管窥明朝国力国势变化的必然走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燕红忠  韩芸  
自我实施和集体主义惩戒机制是晋商信用制度的基本模式,信用制度及其机制则是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历史制度分析方法的视角,对晋商"兴"与"衰"的过程及其互动机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析,探讨了晋商信用机制与晋商兴衰的互动关系。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石刚  
焚身供养是中国佛教所独有的现象,流行在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一在世俗看来残忍无比的宗教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狂热。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知这一行为本身带有宗教献祭和宗教宣传的双重目的。然而,焚身供养和中国本土的重生文化传统严重冲突,终于导致其衰微直至基本绝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林乐芬  林彬乐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源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缺口。本文着重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形成特点,形式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对非正规金融的疏导策略———即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时期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业的限制和农村市场准入,完善监控体系和法制结构,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顺  刘梦华  韩江波  
遵循文化—行为—商业模式—绩效—商帮兴衰的逻辑思路,根据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与内生制度变迁理论,对晋商和潮商的文化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两者商业兴衰的内生变迁过程。研究发现商业兴衰的关键在于文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信仰,农耕文明导致晋商推崇官本位思想和保守经营的信念,进而形成忠于当权者的"官商结合"商业发展模式,但晋商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洋文明作为潮商的主要信仰,在艰难的商业环境中逐渐孕育出潮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精神品质,进而形成了服务社会公众的市场导向型商业发展模式。文化信念差异导致了晋商和潮商面对民族危亡时的行为倾向差异;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创新仍将是潮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顺  刘梦华  韩江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春霞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民营经济融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笔者试图从民营经济融资的金融制度变迁视角来分析民营经济融资问题,并探讨改善民营经济融资的途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彪  
封建经济发展到中唐,其内部明显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均田制的衰落,土地兼并迅猛发展,门阀大族和寺院领有的农奴制庄园也分崩离析,封建租佃制代之而起,并很快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封建经济体内。这一巨大变化势必影响到佛教寺院,因而研究这一社会变动后的寺院经济与研究均田制瓦解后的封建经济一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宋代寺院的土地占有和经营问题作一些考察。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春樵  
文章肯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论述寺院藏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和作用。主张当今寺院藏经应向社会开放 ,弘扬佛教文化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葛兆强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方法,从经济学与金融学结合上,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十五”期间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曙光  郭欣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行为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LD农村信用联社的案例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一方面需要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拓展业务领域,同时也必须适应农村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详尽解析了LD联社的存贷款业务创新和贷款风险控制与信用评估体系,并揭示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行为与农民信用意识培育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