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4)
2023(11356)
2022(9610)
2021(8664)
2020(7379)
2019(16405)
2018(15809)
2017(30542)
2016(16896)
2015(18630)
2014(18013)
2013(17591)
2012(16078)
2011(14031)
2010(13955)
2009(13427)
2008(13932)
2007(12235)
2006(10860)
2005(9932)
作者
(48206)
(40336)
(40169)
(38058)
(25853)
(19455)
(18180)
(15593)
(15323)
(14312)
(13711)
(13505)
(12988)
(12779)
(12765)
(12215)
(12111)
(12088)
(11686)
(11653)
(10131)
(9795)
(9717)
(9174)
(9055)
(9020)
(8955)
(8865)
(8046)
(7843)
学科
(64397)
经济(64263)
管理(63227)
(59473)
(52777)
企业(52777)
方法(30998)
(28986)
数学(27198)
数学方法(27014)
(20886)
财务(20864)
财务管理(20829)
企业财务(19808)
(19531)
(16889)
业经(15649)
中国(15602)
(14040)
(12158)
贸易(12153)
(12020)
体制(11979)
(11874)
(11401)
银行(11363)
(11058)
金融(11056)
技术(10743)
农业(10735)
机构
大学(241945)
学院(238443)
(101264)
经济(99427)
管理(95421)
理学(83122)
理学院(82348)
管理学(81289)
管理学院(80859)
研究(76880)
中国(60198)
(53298)
(49118)
科学(44528)
财经(41854)
(41853)
(38354)
(38131)
业大(36679)
中心(35020)
(34911)
研究所(34261)
农业(32827)
经济学(31687)
财经大学(31493)
北京(30343)
经济学院(28630)
(27679)
商学(27568)
商学院(27346)
基金
项目(160489)
科学(127413)
基金(120868)
研究(112493)
(106604)
国家(105760)
科学基金(91300)
社会(76048)
社会科(72255)
社会科学(72233)
基金项目(64413)
(60836)
自然(59892)
自然科(58555)
自然科学(58537)
自然科学基金(57606)
(51812)
教育(51322)
资助(48491)
编号(42282)
(36955)
重点(36020)
(34871)
(34104)
成果(34075)
国家社会(32394)
(32135)
教育部(32116)
创新(32088)
科研(31451)
期刊
(107934)
经济(107934)
研究(69753)
(47184)
中国(46004)
学报(40796)
(37132)
科学(35703)
管理(35207)
大学(31321)
学学(30036)
(24322)
金融(24322)
农业(24241)
财经(21753)
(18351)
经济研究(17697)
教育(17617)
技术(16841)
业经(16598)
财会(14554)
问题(14151)
会计(13379)
(13094)
(13056)
(11508)
技术经济(11290)
科技(10710)
理论(10688)
业大(10380)
共检索到352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曾庆生  陈信元  
文章采用相对管理费用作为权益代理成本的代理变量,以1999~2002年上市公司为对象,检验了两种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大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经营者代理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在国家控股公司与非国家控股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公司权益代理成本几乎没有影响;相反,终极控股权性质对权益代理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即无论是否考虑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国家控股公司的代理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并且,在国家控股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权益代理成本越高。此外,文章还发现,国家控股方式影响了公司权益代理成本,国资部门控股公司代理成本显著高于其他的国家控股公司。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斌  宋春霞  孟慧祥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建设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文章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这一视角,对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国有大股东所派出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超额席位的增高,不仅削弱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而且增强了大股东与大股东非执行董事间的利他主义倾向,提高了代理成本,最终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监督效率的降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明  管志明  
公司治理从广义而言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其中外部治理中的市场机制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司因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大顽症,通过建立产品市场、管理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对公司经营管理者(董事)产生激励与限制,将有利于纾解代理成本,同时竞争机制若要充分实现其作用,需要公司董事会的重新建构和调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立东  
文章以2006年深、沪两市的235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监督对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高管报酬正相关,董事会监督的调节作用会强化二者正相关关系,但大股东控制的调节作用会扭曲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表明,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决定中存在"赎买效应"和"任职激励效应",加强对大股东控制的监管,推进董事会独立性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潘启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董事会治理、机构投资者抱团与大股东掏空三者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会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董事会治理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董事会治理显著弱化机构投资者抱团对大股东掏空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弱化效应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改革  [作者] 杜育华  
"独立化"后的独立董事会削弱大股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其本身也难以发挥监督经理层、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从而可能诱发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损害股东整体利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及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现实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两方面着手:政府选择合适的国家终极产权控制方式和合理的代理人行使国有股股权优化大股东治理;制定和切实实行保护小股东的外部强制规则。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美君  
文章从制度环境、控制权市场以及中介市场的角度,研究了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水平、新会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有制约作用,而法律水平和控制权变更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制约作用失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淑娥  王映美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荻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明华  谭玥宁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董事会治理对代理成本的作用与效果,以及产权性质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水平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高水平的董事会治理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利益侵占行为,其中,合理的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对代理成本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非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治理对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为有效。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代理成本与董事会治理关系并不明确,完善董事会结构的投入反而增加了代理成本。本文解释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对代理成本抑制作用的原因,并对发挥董事会治理作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出了建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唐跃军  左晶晶  
本文从第二类代理问题和引入外部监管的角度,基于终极控制权刻画控股股东控制权和大股东制衡机制,揭示属于不同利益阵营的公司大股东治理战略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与独立董事规模之间表现为正"U"形关系;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卷入程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少,独立董事比例越低;其他大股东制衡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红娟 ,陈永忠 ,刘红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3)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总影响效应小于非国有企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廷求  刘呼声  
大股东的存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公司治理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股东治理的主要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了这一问题对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建鸾  许佳佳  
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控制权滥用问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政府监管及风险的特殊性,导致其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方面区别于普通上市公司。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对董事会独立性建设的影响,提出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构建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以及加强独立董事的股权激励有助于完善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