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27)
- 2023(13000)
- 2022(11188)
- 2021(10496)
- 2020(8608)
- 2019(19690)
- 2018(19705)
- 2017(37448)
- 2016(20496)
- 2015(22831)
- 2014(22949)
- 2013(22635)
- 2012(20758)
- 2011(18879)
- 2010(18753)
- 2009(17017)
- 2008(16272)
- 2007(14350)
- 2006(12407)
- 2005(10398)
- 学科
- 济(77818)
- 经济(77728)
- 业(55939)
- 管理(53279)
- 企(42830)
- 企业(42830)
- 方法(35764)
- 农(32055)
- 数学(31121)
- 数学方法(30716)
- 农业(21297)
- 中国(20838)
- 业经(19983)
- 财(19906)
- 学(19578)
- 地方(16831)
- 制(14837)
- 理论(12922)
- 贸(12442)
- 贸易(12435)
- 和(12136)
- 技术(12111)
- 易(12055)
- 务(11947)
- 财务(11888)
- 财务管理(11868)
- 银(11821)
- 银行(11780)
- 环境(11634)
- 企业财务(11326)
- 机构
- 大学(288324)
- 学院(287595)
- 管理(113490)
- 济(107296)
- 经济(104684)
- 理学(99358)
- 理学院(98182)
- 研究(97135)
- 管理学(96337)
- 管理学院(95818)
- 中国(69569)
- 科学(63615)
- 京(60873)
- 农(53263)
- 所(48729)
- 财(48481)
- 业大(46387)
- 研究所(45001)
- 中心(44465)
- 范(42048)
- 师范(41673)
- 江(41362)
- 农业(40738)
- 财经(39296)
- 北京(38042)
- 经(35875)
- 院(35247)
- 州(33876)
- 师范大学(33764)
- 经济学(31405)
- 基金
- 项目(205639)
- 科学(161654)
- 研究(149832)
- 基金(148815)
- 家(130482)
- 国家(129335)
- 科学基金(110491)
- 社会(93016)
- 社会科(87829)
- 社会科学(87808)
- 省(80994)
- 基金项目(80083)
- 自然(72814)
- 自然科(71100)
- 自然科学(71084)
- 自然科学基金(69794)
- 教育(68864)
- 划(68697)
- 编号(61678)
- 资助(60087)
- 成果(50386)
- 重点(46162)
- 部(45073)
- 发(44125)
- 课题(42471)
- 创(42341)
- 科研(39723)
- 创新(39386)
- 教育部(38268)
- 大学(37796)
共检索到407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琼 曾莉
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压力大,地位、待遇不高,他们长期扎根坚守于乡村教育,特别需要具有韧性。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湖南八位乡村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对资料的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乡村小学教师韧性具有十种核心特征,即对教育拥有强烈情感、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感、将困难赋予积极意义、忍耐、知足、获得工作成就感、专业发展的活力、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情绪调节、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这些特征成为培育乡村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乡村小学教师 教师韧性 核心特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桥 林群 肖建勇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是乡村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国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践行着三重公共生活:教师身份的学校公共生活、本地人身份的乡村社区公共生活以及跨身份的公共生活。这三重公共生活为乡村义务教育、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区公益事务提供了知识与智力支持。但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管理改革的深入,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应根据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重构公共生活:重塑乡村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提升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的理性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村-校”命运共同体,厚植公共关怀与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教师管理制度公共空间,为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提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 口述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陆超 刘莉莉
乡村校长在特殊的乡村社会环境制约下,长期处于严重的角色冲突之中。本研究以中、东、西部25名乡村校长及4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为对象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校长扮演着垂直管理场域中的"边缘者"、政府统筹规划下的"妥协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并揭示了其角色冲突的表征为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矛盾、通过非正式方式行使正式权力的无奈和多重角色的力不从心。研究以角色互动模型为理论视角,从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发现组织内部的权力博弈与体制性矛盾、以执行沟通为主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个体角色学习与角色调适能力不足是乡村校长产生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并从划清权力边界、完善评价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和角色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校长 角色冲突 乡村教育 质性研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戴诗燕 张湘韵
研究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施成效对于优化政策文本和改进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都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深入了解基层学校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成效及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数量和结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中仍然存在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分析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艳洁 秦烨 康耀武
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景下,提升乡村韧性有助于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熵值法从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4个维度测度2010-2020年我国乡村韧性指数,并使用莫兰指数刻画乡村韧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乡村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区域格局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梯度递减分布态势;各省(区、市)乡村韧性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指数相近省(区、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处于波动状态。未来,应从经济、治理、文化、生态四方面着力提升乡村韧性,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韧性 乡村振兴 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广实
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打破地域和渠道限制,这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经济韧性中尤为重要,但鲜有学者探讨农村电商提升发展韧性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农村电商发展影响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然后以2009-2021年的省际面板为基础,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量化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商通过改善地区消费结构能够达到提升乡村经济韧性的效果。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的中介效应显著有效,约为34.45%。此外,文章还揭示了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电商影响乡村经济韧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豆 聂艳 焦文轩 王华 郑浩然
江汉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乡村生态韧性的提升是江汉平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构建了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重心-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2005—2021年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诊断时空演变特征,挖掘影响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序特征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呈现波动起伏的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差异逐渐减小。2)在空间分布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呈现“低值分散、高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上呈西南—东北走向,整体向西南推移。3)在影响因子上,地表起伏度、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变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环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制约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影响因子由抵抗力向适应力和恢复力转变。研究结果能为江汉平原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莉 黄兰稀 严月岑 文传浩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国河 朱彤瑶
文章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乡村韧性内涵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组合赋权法优于其他赋权方法;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乡村韧性 指标体系 组合赋权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鑫
文章基于韧性治理理论,从乡村生产韧性治理、生活韧性治理和环境韧性治理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测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乡村生态韧性治理的演化特征、融合发展程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生态韧性治理水平整体呈攀升趋势,但节点演进和区域异质性明显;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为主”向“协调为主”转型,距离整体“优质协调”尚存在差距。为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韧性治理水平,需要发展绿色农业,推进乡村生产韧性治理;分类分区域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生活韧性治理;协同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强化乡村环境韧性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