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22)
- 2023(5167)
- 2022(4342)
- 2021(4083)
- 2020(3135)
- 2019(7149)
- 2018(6722)
- 2017(11835)
- 2016(6534)
- 2015(7126)
- 2014(6870)
- 2013(6408)
- 2012(6145)
- 2011(5365)
- 2010(5651)
- 2009(4895)
- 2008(4677)
- 2007(4055)
- 2006(3766)
- 2005(3199)
- 学科
- 济(25082)
- 经济(25044)
- 业(11397)
- 管理(10496)
- 农(9234)
- 地方(9232)
- 方法(8754)
- 中国(7251)
- 农业(6908)
- 企(6853)
- 企业(6853)
- 数学(6565)
- 数学方法(6498)
- 业经(5677)
- 学(5331)
- 理论(5270)
- 环境(4459)
- 收入(4269)
- 财(4186)
- 地方经济(4095)
- 发(4034)
- 人民(3585)
- 教学(3547)
- 融(3476)
- 金融(3475)
- 教育(3232)
- 制(3181)
- 贸(3080)
- 贸易(3075)
- 和(3040)
- 机构
- 学院(87427)
- 大学(84834)
- 研究(33074)
- 济(29878)
- 管理(29462)
- 经济(29054)
- 理学(24855)
- 理学院(24365)
- 管理学(23797)
- 管理学院(23628)
- 中国(22888)
- 科学(22264)
- 江(20776)
- 京(19779)
- 范(16513)
- 师范(16333)
- 所(16188)
- 农(15333)
- 中心(15307)
- 研究所(15008)
- 财(13919)
- 师范大学(13502)
- 业大(13264)
- 院(12712)
- 州(12319)
- 农业(11714)
- 省(11662)
- 北京(11461)
- 财经(11078)
- 游(11040)
- 基金
- 项目(63174)
- 科学(49417)
- 研究(46007)
- 基金(44467)
- 家(40573)
- 国家(39755)
- 科学基金(33379)
- 社会(29233)
- 社会科(27633)
- 社会科学(27625)
- 省(27337)
- 基金项目(24651)
- 自然(21471)
- 划(21397)
- 教育(21288)
- 自然科(20844)
- 自然科学(20837)
- 自然科学基金(20430)
- 编号(18084)
- 资助(17694)
- 重点(14688)
- 发(14658)
- 课题(13914)
- 江(13807)
- 成果(13757)
- 部(12834)
- 创(12817)
- 国家社会(12224)
- 创新(11954)
- 科研(11769)
共检索到133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溢 杨洋 廖婧琳 马茂丹
“家”作为审视人地关系的微观空间,为认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对西江苗寨群落居民家屋空间旅游实践的过程与逻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因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群落家屋空间实践形成了“传统型家屋”→“过渡型家屋”→“融合型家屋”→“商业型家屋”推进的演化规律,其承载的地方意义不断流变;(2)家屋物质空间数量快速增加,功能置换显著,内外通道逐渐取代堂屋成为连接度与整合度最高的空间,分布规律由规则向不规则演化;(3)在主客关系互动影响下,家屋社会空间呈现类型丰富化、程度弱化或强化的结构特征,社会空间不断生产与再生产;(4)家屋景观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场景的杂糅,使得居民对家屋情感空间的体验不断销蚀;(5)家屋空间资本化、权力规训、居民生产与游客消费建构构成家屋空间实践的逻辑。研究丰富了旅游情境下家空间的研究,对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侯华怡 杨友宝
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公平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地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参与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分配公平感知对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积极影响;社区参与在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地方认同正向调节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对普通环保行为的影响。应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尽可能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在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积极引导居民社区参与,进而激发他们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侯华怡 杨友宝
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公平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地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参与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分配公平感知对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积极影响;社区参与在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地方认同正向调节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对普通环保行为的影响。应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尽可能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在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积极引导居民社区参与,进而激发他们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生产 交往交流交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健薇 徐虹 笪玲
民族村寨是乡土文化的聚宝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文化振兴是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文章探讨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以岜沙苗寨为案例,实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的文化价值生成过程。结果表明:(1)资本与权力是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动力;(2)民族村寨旅游空间呈文化属性,以文化为目标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在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3)文化建构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实现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觉。文章在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文化价值二者间架起一座联结的桥梁,凸显了村民主体价值,为提升村民文化自觉提供思路,利于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
文化 旅游空间生产 价值生成 岜沙苗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李如跃 吴建国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民族村寨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香花 刘沛林 黄静波 蔡溢 王晖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计平 李敏敏
在对贵州西江苗寨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认知度、游客景区内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满意度及旅游产品期望等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平寨民俗风情寨、东引低碳田园度假区、羊排苗族神话村、南贵低碳农庄乐园、营上茶香文化综合服务区5大旅游功能分区,美食、银饰、蜡染和刺绣、雕刻及乐器5大系列旅游商品及多个旅游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江苗寨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打造低碳民族品牌,加快民族旅游产品转型与升级,推行低碳服务设施等对策。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旅游产品设计 西江苗寨 贵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景明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
旅游 民族村寨 地方性知识 西江千户苗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正波 王凡凡
伴随着乡村政权的不断调整,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导致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文章首先从制度环境、公共产品供需和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等角度,回顾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变化过程,理论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问题。随后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梳理了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被解散和重组的过程,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政治权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吸纳"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确定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辅助地位,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旅游介入促使民族村寨从传统的居住地演变成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的叠合空间,使得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发生改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定性分析,对2014年和2017年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核心村寨的社会文化时空变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西江苗寨民族社会文化的解构;相对于2014年,2017年社会文化空间变迁整体沿羊排村和东引村向外扩张,核心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淡化。最后提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增权感知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等措施,能够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促使村寨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春琳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再次游览意向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基于对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游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对该地区游客满意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千户苗寨游客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这源于其较满意的饮食环境、民族特色、风土气候、休闲娱乐和安全与管理。尽管近半数游客明确表示将会再次游览,但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和再次游览意愿,本文从政府、社区和游客三维视角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
居民与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西南民族旅游地形象感知对比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龙脊梯田和傣族园为例
表演理论视域下乡村旅游者的类型及表演风格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考虑游客感知的民族村寨型景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基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论湘西苗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郎德苗寨社区旅游:组织演进、制度建构及其增权意义
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机制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
“边界”效应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内生机制构建——以黔东南岜沙苗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