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7)
2023(5551)
2022(4477)
2021(4454)
2020(3550)
2019(8290)
2018(8175)
2017(13403)
2016(8488)
2015(9575)
2014(9702)
2013(8280)
2012(7618)
2011(6930)
2010(7418)
2009(6373)
2008(6055)
2007(5393)
2006(4820)
2005(4383)
作者
(20959)
(17451)
(17392)
(16457)
(11172)
(8340)
(8040)
(6916)
(6689)
(6215)
(6122)
(5745)
(5607)
(5605)
(5487)
(5468)
(5243)
(5188)
(5112)
(4898)
(4480)
(4366)
(4349)
(4112)
(3943)
(3935)
(3909)
(3876)
(3561)
(3541)
学科
(26195)
经济(26170)
教育(19065)
管理(16027)
(15023)
方法(14916)
数学(13866)
中国(13707)
数学方法(13495)
(12446)
企业(12446)
理论(8761)
(7497)
(6654)
教学(6605)
(5410)
技术(5233)
(4862)
发展(4713)
(4590)
业经(4384)
农业(4200)
研究(3938)
(3620)
(3555)
贸易(3553)
地方(3487)
(3481)
(3418)
改革(3411)
机构
大学(111152)
学院(105288)
研究(40051)
管理(34917)
(34547)
经济(33632)
理学(30734)
理学院(30266)
教育(29418)
管理学(29186)
管理学院(28957)
(25203)
师范(25074)
(24937)
科学(23847)
中国(21790)
师范大学(20825)
(19476)
研究所(18011)
中心(16753)
北京(16587)
(16575)
技术(15611)
(15320)
(14548)
(14341)
业大(14330)
职业(13840)
(12791)
财经(12482)
基金
项目(72530)
科学(59349)
研究(58920)
基金(50162)
(44345)
国家(43446)
教育(36585)
科学基金(36379)
社会(35359)
社会科(33241)
社会科学(33231)
(29572)
(27480)
编号(25721)
基金项目(24554)
成果(23486)
自然(22193)
自然科(21725)
自然科学(21721)
课题(21520)
自然科学基金(21305)
资助(20820)
重点(18182)
(18077)
(17770)
规划(16805)
(16349)
教育部(16116)
项目编号(15610)
(15546)
期刊
教育(49443)
研究(40616)
(33579)
经济(33579)
中国(30173)
学报(15970)
科学(14574)
技术(14127)
大学(13575)
(12715)
管理(12689)
职业(12385)
学学(11007)
(10625)
农业(9097)
技术教育(8095)
职业技术(8095)
职业技术教育(8095)
统计(6579)
(6558)
论坛(6558)
(5941)
高等(5940)
财经(5918)
(5875)
(5427)
经济研究(5385)
决策(5357)
高等教育(5251)
成人(5145)
共检索到162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学敏   胡雪涵  
教育逻辑与管理逻辑是校长办学的重要认知工具,基于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校长办学的这双重逻辑在人性假设、价值目的、教育主体、方式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不免存在诸多背离,致使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常常“左右为难”,从而制约着办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学两界共同呼吁教育家型校长办学,这既是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教育家型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执两用中,一分为三”的思维智慧,坚持以教育逻辑为价值引领,以管理逻辑为技术支撑,在教育起点、目标重构、主体多元、方式变革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探寻双重逻辑的有机“契合”,实现办学过程“左右逢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蕾  
时代呼唤教育家。教育家应当具备职业操行、实践智慧和实践成就。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加强学习,笃行教育,长期积淀,才有可能成长为教育家。社会要创造教育家成长的客观条件,培养懂教育的人,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支持教师进行教育实验。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袁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庆葆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鼓励和倡导教育家办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则以文件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这充分反映了对教育家办学的殷切期待。可是,我们知道,教育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动生成的,只能从视教育为使命、以教育为职业的人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珏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视角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家校长的办学实践,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近代教育家校长之所以办学成功,与其在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沟通、领导等行为特征和动机特征密切相关,而这些特征的产生,又是以教育家校长的特质为基础,与当时特殊的学校情境相关联。由此给当代校长带来的启示是:丰富学校效能指标,寻找管理行为差距,涵养校长四性品质,创造有利学校情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青来  
近年来,"教育家办学"渐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按理说,"教育家办学"有如"商人经商"或"农民种田"一般,是个不言自明的命题,但是,缘何这一常理层面的命题却需要大力倡导乃至深入探讨?究其缘由,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口号式的教育命题本身语义模糊,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中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思",以从理念上准确把握其本质,并在行动中科学地践行其意旨。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新忠  卢瑶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龙头,"985"工程院校实现教育家办学是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实需要,对显著提升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实力具有引领作用。目前,39所"985"高校校长在学识积淀、教育思想以及办学行为等方面距离教育家办学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校长自身追求有关。改善这一局面,让教育家当校长,让校长成长为教育家,需要继续改革高校办学体制、完善校长遴选标准及程序、全面提高校长修养、切实改进校长办学行为,也需要社会各界营造支持氛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玲  
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能追求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仅共同塑造着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整体精神气质,同时还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责任感、实践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历史演进为这两种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提供了文化基础,院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将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育全过程的成熟培养模式尚待形成。建议通过价值文化引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企协同培育以及持续发展与评估等四条路径,实现这两种精神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全面融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成立平  
专家型校长办学既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应具有懂教育、懂行业、懂学校、懂职业、懂企业等五种特质。成长为专家型校长,需要本人自觉自我完善、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搭建发展平台、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冀生在《科学时报》8月14日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把教育事业交与教育家,坚持由教育家办学,主要指的是热切地期望我国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能够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独到和善于治校的教育家。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是大学人的主体,治学育人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要领导和治理好这样的大学,对于我国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玉顺  
校长由普通管理者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是其不断丰富办学经验、完善办学思想、取得办学成就、积累专业声望、收获专业荣誉的过程;"成才"为校长从普通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奠定了基础,"成名"是校长由优秀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的转折期,"成家"是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长期富有成效的专业实践的收获期;内驱力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力量源泉,个性品质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校长教育家的成长。对校长教育家成长机制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学校管理者持续不断的专业化在促进教育发展和管理者个人发展方面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骅  
大学校长最重要的素质当属治校理念 ,如何将治校理念贯穿于权力的行使之中 ,并与治校风格、治校艺术统一起来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校的成败。我国高校办学大都缺乏特色 ,原因之一是不少高校领导人缺乏治校理念。目前亟需培植适宜大教育家成长的土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立  
文章指出:大学校长应当成为教育家的问题虽几经呼吁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在仍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创建较为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大学校长要正确把握时局,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更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家。文章还对如何改革教育和干部制度,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茂聪  侯洁  
教育家办学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教育家群体的涌现及教育家办学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山东省潍坊市取消了校长和学校行政级别,以职级制管理为核心,进行了校长选聘、任期交流、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并在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构建新型政校关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实现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