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9)
2023(11319)
2022(9689)
2021(8794)
2020(7453)
2019(17316)
2018(17216)
2017(32461)
2016(18083)
2015(20583)
2014(21137)
2013(20912)
2012(20145)
2011(18469)
2010(18968)
2009(17636)
2008(17646)
2007(16293)
2006(14354)
2005(13235)
作者
(55591)
(46329)
(46315)
(44014)
(29399)
(22207)
(21403)
(18226)
(17613)
(16728)
(15786)
(15573)
(14895)
(14767)
(14596)
(14352)
(14265)
(13725)
(13495)
(13297)
(11873)
(11668)
(11369)
(10656)
(10648)
(10549)
(10314)
(10287)
(9605)
(9566)
学科
(81838)
经济(81745)
管理(47281)
(45484)
(34250)
企业(34250)
方法(31342)
数学(27275)
数学方法(27034)
中国(25364)
(24217)
地方(23382)
(18028)
业经(17862)
(17124)
农业(16158)
(16105)
(14773)
贸易(14763)
(14540)
银行(14506)
(14258)
金融(14250)
(14201)
(14046)
地方经济(12873)
(12618)
(12463)
理论(12248)
环境(12108)
机构
学院(265707)
大学(264022)
(108072)
经济(105512)
研究(97187)
管理(95495)
理学(80249)
理学院(79178)
管理学(77652)
管理学院(77149)
中国(73504)
科学(60663)
(58473)
(51418)
(51147)
(50394)
研究所(46386)
中心(44602)
(43335)
业大(40580)
农业(40158)
财经(38711)
(38577)
师范(38155)
北京(37561)
(34766)
(34730)
(34452)
经济学(32628)
(31540)
基金
项目(167820)
科学(129724)
研究(124360)
基金(116745)
(101832)
国家(100879)
科学基金(84281)
社会(76300)
社会科(72104)
社会科学(72082)
(68339)
基金项目(61222)
教育(57756)
(57209)
编号(52714)
自然(52534)
自然科(51266)
自然科学(51247)
自然科学基金(50294)
资助(48412)
成果(44534)
(41744)
重点(38383)
课题(37942)
(36489)
(34276)
发展(33455)
(32906)
创新(32103)
科研(31713)
期刊
(128954)
经济(128954)
研究(81540)
中国(61587)
(48214)
学报(43815)
(39149)
科学(38707)
教育(36236)
管理(34674)
农业(32428)
大学(32232)
学学(30034)
(27270)
金融(27270)
技术(24643)
业经(22877)
经济研究(20600)
财经(19064)
(17270)
问题(17213)
(16429)
图书(14677)
技术经济(13464)
统计(13277)
(13271)
商业(13197)
(13149)
理论(12402)
(12246)
共检索到419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郑信军  葛碧莹  唐婷婷  
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树东  夏学楠  张文秀  
本研究对229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4-6岁幼儿园中班、大班儿童实施《学前儿童数感发展测验》,探究视听模块及类比数量模块等数感能力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4-6岁儿童数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4-6岁年龄段,类比数量模块能力显著高于视听模块能力。两个模块各个子能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模式存在差异,4-6岁年龄段,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能力都保持快速发展,5岁是数点、口头应用、读数、书面应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数字线和感知估计能力在这一时期则发展缓慢; 4-6岁儿童数感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鹏举   魏西笑  
<正>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和短视频行业迅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短视频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自2019年来,抖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知识、艺术和非遗传播平台,国家级非遗在2019年总共获得33.3亿次点赞。~①同年4月,抖音平台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伙人计划合伙人”计划,鼓励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用抖音记录和传播非遗。
关键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伟群  周红霞  康梦娜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课题组将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引入技校生群体,检验生态体验式德育对技校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接受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时间越长,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表明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有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态体验式德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程度来提升其道德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骁鸣  
Erick Cohen的旅游体验现象学研究没有为现象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后续学者的工作也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文章从胡塞尔的体验学说开始,延伸到现象学运动中其他重要人物对这一学说的发展,最后尝试勾勒出现象学体验学说对旅游体验研究的3个方面启示:(1)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即以焦点-边缘的视域结构为基础的生活世界;(2)推出一些新的研究命题,如对于旅游的意义的研究;(3)引入或创立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多模态方法和富文本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刘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斌  张澍军  
国内学者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旅游现象时,由于未能对旅游体验等概念进行现象学的澄清,导致旅游现象学研究始终在心理学意义上进行。本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与目前代表性观点就上述问题的方法论进行商榷。本文认为,旅游世界从本源上讲是由形式上不在场、但本质上又时时牵扯在场的生活世界及其"资粮"构造并呈现着自身,旅游体验则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刘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体在存在中对于世界因缘整体性的领会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正在构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儿童学概论。纵观多种儿童学概论的著述呈现了儿童学探究的学际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浜田寿美男的《儿童学序说》所提供思路为线索,从生物学家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umwelt)的概念出发,通过恩斯特.马赫、詹姆斯.吉布森的问题视角与探究方法,重新认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与指向,从中尝试发现儿童学基本原理的一个出发点。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嗣元  昝飞  
本研究采用自编聋生青春期情感发展趋向调查问卷,从自我情感趋向、亲情趋向、友情趋向以及异性交往趋向等几个方面对63名在校聋生进行了青春期情感发展趋向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自我情感方面,大多数青春期聋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学业成就和个人能力等呈现更加重视的趋势;在亲情方面,随着青春期聋生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两代人隔阂有加重趋向;在友情方面,青春期聋生更加看重友情的质量;在异性交往方面,青春期聋生对美好的爱情更加憧憬和渴望,但是也发现有部分聋生对异性交往的看法存在一定误区。建议学校和家庭应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儿童是世界新来的生活者。儿童的成长建立在享用生活、享用教育、享用世界的意义之上。儿童通过享用生活的美好,学习去创造美好生活。儿童的学习是享用。享用凸显了儿童对世界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了儿童的精神性的获得与转化。享用教育生活既是儿童发出的主体行动,又是获得培育的心灵体验。作为儿童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转化精神、生成主体性的方式,享用建构了儿童与学校生活的本质关系。学校是儿童精神之安居的家园,儿童在学校的家园感带来自身存在与生成的合一。儿童的享用是学校教育生活是否美好的根据之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徐英  
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旅游场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然而,针对旅游场内旅游体验的内容、机制和规律的深入研究依然还有很多学术上的空白或薄弱之处,其中,以互动仪式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对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影响的研究即属此类。为了拓展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全面探讨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解释旅游体验情感能量聚集现象时所具有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并借助于特纳的"反结构"理论对柯林斯"结构观"下的情感能量匹配理论做了修正,进而将这种改进纳入格雷本的神圣游程模型,使之成为可以系统解释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的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