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73)
2023(4616)
2022(3680)
2021(3649)
2020(2821)
2019(6543)
2018(6716)
2017(10479)
2016(7144)
2015(8107)
2014(8600)
2013(7410)
2012(6800)
2011(6379)
2010(6638)
2009(5758)
2008(5444)
2007(5172)
2006(4585)
2005(4192)
作者
(18171)
(14939)
(14886)
(14361)
(9340)
(7117)
(7054)
(6022)
(5881)
(5504)
(5131)
(4977)
(4851)
(4787)
(4761)
(4713)
(4668)
(4503)
(4472)
(4179)
(4140)
(3844)
(3644)
(3598)
(3569)
(3433)
(3274)
(3273)
(3196)
(3127)
学科
教育(19662)
(15450)
经济(15423)
管理(12949)
中国(12120)
(9044)
理论(8263)
(7506)
(7032)
企业(7032)
教学(6946)
方法(5754)
(5270)
(5213)
(5051)
(4890)
数学(4863)
数学方法(4758)
(4493)
发展(4014)
(3890)
技术(3756)
研究(3612)
思想(3579)
(3561)
银行(3548)
高等(3536)
政治(3506)
(3490)
金融(3483)
机构
大学(90226)
学院(86244)
研究(35365)
教育(27900)
(23952)
管理(23482)
经济(23005)
(22982)
师范(22810)
(21645)
科学(21138)
中国(19678)
理学(19616)
理学院(19239)
师范大学(18762)
管理学(18587)
管理学院(18393)
(17918)
研究所(16360)
技术(15718)
(15577)
中心(14770)
北京(14518)
职业(14468)
(14356)
(13021)
(12990)
业大(11987)
(11946)
农业(11259)
基金
项目(54503)
研究(47184)
科学(43360)
基金(34292)
教育(30817)
(29584)
国家(29160)
社会(26000)
社会科(24201)
社会科学(24198)
(23655)
科学基金(23485)
编号(22463)
(22009)
成果(21677)
课题(19860)
(16926)
基金项目(16708)
资助(14054)
重点(14006)
规划(13938)
(13521)
项目编号(13356)
自然(13273)
自然科(12952)
自然科学(12946)
(12806)
(12802)
自然科学基金(12685)
(12273)
期刊
教育(49024)
研究(36720)
中国(30506)
(27772)
经济(27772)
学报(14464)
(12922)
职业(12580)
大学(11932)
技术(11912)
科学(11362)
(10276)
学学(9470)
农业(8735)
管理(8272)
技术教育(8193)
职业技术(8193)
职业技术教育(8193)
(6327)
论坛(6327)
高等(5795)
(5497)
金融(5497)
成人(5411)
成人教育(5411)
(5371)
高等教育(5022)
财经(4914)
业经(4731)
图书(4729)
共检索到145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惊铎  
知性论道德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 ,而丧失了魅力源头。而今道德教育面临第二次解放 ,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 ,诱发道德体验。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 ,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 ,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何文明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对500名参加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的中职生跟踪调查,发现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率、有价值的道德教育方式,中职学校引入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惊铎  
生态体验范畴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凸显教育中的美善和谐因子。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凸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位是一种教育隐喻。生态体验教育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前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现代社会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技术理性的支配 ,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主体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 ,从而与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联系。主体道德教育的生活特性 ,使它必须保持可能生活与日常生活间的必要张力 ,以日常生活为根 ,不断地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章乐  
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并非群体成员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工具所建构的关于群体过去的共同记忆,因此它不是关于过去的客观重现,而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还具有规范群体价值观和习惯、保存和丰富群体传统以及缓解个体和群体痛苦的作用。然而,集体记忆也涉及选择性遗忘和压迫等道德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道德问题,道德教育在发挥集体记忆的凝聚和认同作用时,还应通过对话建构“共享”的集体记忆,并培养学生集体记忆中的人类意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风强  李德显  
当前德育主要基于道德规范,忽视个体明见性。如果德育要在个体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它必须触发个体明见性的情感体验,后者才是德育在个体内心发生教育影响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并不是它表面所显示的那种基于道德规范的实践,德育始终是要建立在个体内隐的、生成于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原生意识之上。这样的德育不仅可以把我们引向我们心心念念的道德世界,也可以让个人在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自我呈现中产生自主的道德行动。这种德育路径不是原来的结构外烁,也不是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破坏性批判,而是借助现象学还原到我们生命的原初体验,它既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也可以阻断对个体生命的无意识集体控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体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 ,体验具有生命性、个体性、情感性、意义性与不可言说性。从思维图式的视角看 ,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以“体验”之思审视教学 ,体验教学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 ,是师生以整全的生命投入教学之中 ,在与自我、他生命和世界的相遇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铁军  
上海是国内远程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笔者选择了复旦大学网络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寻找到现已毕业的几位全日制学生,了解到他们在网院学习的一些感受。 教育部已在2003年明确要求全国网院停止招收全日制学生,这一规定使得此前毕业的几届网院全日制学生,几乎成了“绝版”。当然,“绝版”并不一定就值得重视。但他们毕竟全程认真体验了中国最初的远程教育,这体验或许粗浅,这教育或许不够完善,但却显然具有标本式的意义。 标本留有历史符号,但也具现实启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明譞  
有个朋友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在建筑事务所工作了七八年,觉得个人发展遇到了瓶颈,就考了雅思,然后申请去英国大学读一年期的硕士学位。一年之后朋友学成归国,见面自然就想问起他在英国的学习经历和体会等。他说:他在英国经常看书到凌晨两三点。这是因为老师布置了大量的课后阅读材料,课上则要求大家一起讨论。在英国期间,有一次因中国的家要搬家,他想回国看看,但是老师却不允许他回国,理由是他只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刘  程琦  周武忠  
从更为基础的哲学角度研究旅游体验的本体具有重要意义,现象学为这种内在反思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文章对于一次典型的观光旅游体验进行了现象学描述,发现原有的知觉、意义和情感体验分别转化为旅游世界的本真发现、符号意义的自在给予和角色转换的情感超越,此时旅游体验流显现出自由的本质。通过进一步的意向结构分析,旅游体验实际上是被意识所构造,由意向作用对感觉材料进行统握的结果。这种旅游体验的"构造"观也引发对于旅游理论和概念新的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