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7)
2023(8409)
2022(6259)
2021(5635)
2020(4277)
2019(9234)
2018(9346)
2017(16953)
2016(9523)
2015(10615)
2014(10996)
2013(10245)
2012(9395)
2011(8533)
2010(8795)
2009(8314)
2008(8114)
2007(7635)
2006(7008)
2005(6098)
作者
(28593)
(24061)
(23692)
(22820)
(14905)
(11247)
(10788)
(9275)
(9258)
(8511)
(8142)
(8016)
(7832)
(7679)
(7572)
(7259)
(6895)
(6889)
(6871)
(6747)
(6206)
(5929)
(5867)
(5612)
(5410)
(5393)
(5369)
(5249)
(5066)
(4986)
学科
(37020)
经济(36964)
(26632)
(26585)
管理(23253)
农业(17925)
(16440)
企业(16440)
中国(14595)
业经(14305)
(11844)
(9922)
(9780)
地方(9771)
(9358)
方法(9112)
(8885)
发展(8335)
(8318)
农业经济(7648)
(7525)
银行(7501)
(7260)
数学(7215)
数学方法(7143)
(7033)
金融(7026)
(6633)
体制(6480)
教育(6341)
机构
学院(137314)
大学(134110)
(51483)
研究(50740)
经济(50067)
管理(47153)
理学(39672)
理学院(39219)
管理学(38397)
管理学院(38157)
中国(38119)
(32559)
科学(31055)
(28888)
(25670)
(25175)
农业(24256)
中心(23419)
研究所(23251)
(23121)
业大(22731)
(20381)
师范(20139)
财经(19087)
(18376)
(18077)
(17998)
北京(17752)
(17223)
技术(15970)
基金
项目(90907)
科学(70646)
研究(69513)
基金(63510)
(55986)
国家(55390)
科学基金(46134)
社会(44401)
社会科(41466)
社会科学(41455)
(37559)
基金项目(33064)
教育(31240)
(30480)
编号(29882)
自然(26967)
自然科(26306)
自然科学(26295)
自然科学基金(25795)
成果(25751)
资助(23958)
课题(21569)
(20996)
重点(20714)
(19136)
(18756)
国家社会(18550)
(18313)
(18147)
(17601)
期刊
(69020)
经济(69020)
研究(41022)
(37883)
中国(34883)
学报(25723)
农业(24382)
科学(22607)
大学(19940)
教育(19541)
(19210)
学学(18843)
管理(16379)
业经(15367)
(15314)
金融(15314)
技术(10952)
(9687)
(9676)
经济研究(9514)
财经(9472)
问题(9329)
农村(9297)
(9297)
农业经济(9212)
(8237)
业大(7841)
社会(7548)
农业大学(6920)
图书(6596)
共检索到216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方垚  
乡村治理体系化的目标是要形成"党建引领"和"三治融合"的结构统一体,要将治理体系之"体"在乡村社会的最深处牢固地建立起来,以引领庞杂的乡村社会生活之"系"。这是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治理模式,并将指向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团结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化是乡村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它必须要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本文以嘉兴L村为例,从该村乡村治理体系化的探索实践中,梳理了"体"与"系"的发展逻辑,并研究了实现"体"与"系"一体化的关键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曹璐  
近年来,乡村发展成为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随着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将成为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当前政府和社会大量投资进入乡村地区,乡村地区各类建设需求和建设行为均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乡村规划的引导。目前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对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的差异认识不足。目前一些地区的乡村规划仍然套用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不符合乡村地区的实际建设管理需求,甚至部分规划编制内容和乡村实际发展需求脱节。城市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敖翔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性跨越的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协商民主、治理效能等的结构统一体,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强健的治理体系化之“体”来引领多元的乡村社会生活之“系”的过程,就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化的过程。体系化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新方向新要求,既是新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打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宾  周向阳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都存在明显不足。自主治理理论通过改变传统博弈模型的前提条件对传统模型进行了拓展,有效地规避了科斯定理的"市场失灵"问题和庇古理论的"政府失效"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多层次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模型的博弈分析方法,为解决不合作博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成为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新方向。自主治理理论修正了理性人假定,强调了利他动机的存在,开创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于中国这样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大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自主治理理论的普适性不够,对社会资本的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文  司婧雯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实践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国家富强既需要吸收经典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也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困境,破解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要“化中国”,立足于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实现“实践—经验—理论”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二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突破和重构既有经济学理论的范畴和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化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雪霖  
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启动以来的核心议题。基于全国多个城市的田野调查经验,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炼为通才型治理与专才型治理两种理想类型。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要素中"人"与"事"的分离与并存、社区事务的边界模糊与职能交叉性、社区事务的动态性与非均衡性分配以及社区内生资源稀薄性等特性,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社区组织与之相匹配。研究发现,通才型治理模式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性质、社区公共事务的特性以及国家治理体制更为契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治理优势,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而乡村生态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短板,基于此,有必要深化乡村生态治理的相关研究。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新体系不仅是基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生态振兴等现实逻辑,其实践也有深厚的理论基石,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治理理论、西方乡村生态治理理论中优秀成分的承继与发展,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相关政策体系设计滞后等困境。基于此,必须实施靶向精准的路径,破解这些问题:一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政策支撑新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共识凝聚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组织振兴新体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兆东  罗玉茹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最关键的小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善治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审计的需求入手,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特征,构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针对乡村治理涉及的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项目,探索审计业务类型协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姬超  
乡村治理事关我国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演变,新的农村主体类型不断出现,农村和城镇、村民和干部、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类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城乡结构演变之所以能够对乡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1)中老年人构成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2)乡村治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不一致,导致治理主体在事实上的缺位;(3)村民与村干部的地位、信息不对等,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的风险进一步增加;(4)农村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紧张关系由此产生。矫正和修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从根本上调整非均衡的城乡发展结构,也要充分重视基层政治行为背后的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动因,实现农村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的一体化。通过制度调适,将农村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纳入治理体系,提高地方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从而激发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栾彦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相继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亟待改革。国际社会期待构建更公平、开放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以及更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我国也应以此为鉴,出台相应对策,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体系改革。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新方向(一)提高新兴国家在IMF、WB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范章  
这次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金融体系及政策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所酿成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奈件下,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的金融风险及危机,却通过美元的无约束发行,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金融)风险,惟一选择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燕  赵文宁  顾朝林  
文章梳理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认为现行"乡政村治"模式面临着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弱化、其他新型农村治理主体涌现的新形势,并从推进实用型乡村规划出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与公共物品供给和乡村规划改革研究。文章将乡村治理领域划分为公、共、私三大范畴,重点讨论如何借助新兴"乡村组织"实现基于"共"的公共物品供给,以及据此改变乡村规划中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的具体策略和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国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谭文平  
自治和行政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工具,两者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自治主导型、自治行政均衡型、行政主导型等不同的治理路径,进而形成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等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以三种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为例,集体资产产权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行政均衡型治理路径并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宜选择行政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江西余江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安徽天长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广东东莞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别以自然村、行政村、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理绩效。乡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以兼具自治和行政双重职能的行政村为基点,基于治理事项的具体要求、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关联及其治理能力和资源选择适宜的治理路径和基本治理单元,或下沉至自然村等,或提升充实行政村(能力和资源),或上升至乡镇等,形成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并加强各基本治理单元的治理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绩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世军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指向。乡村治理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国家繁荣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治理环境随之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乡村治理体系亟待重构。目前,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以下桎梏。一是治理主体缺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引发了其家人亲眷的“次生外流”。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在乡村治理中缺位,农村世代相承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为继。二是社会结构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