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3)
2023(4859)
2022(3957)
2021(3977)
2020(3148)
2019(7225)
2018(7501)
2017(11441)
2016(7686)
2015(8740)
2014(9286)
2013(8072)
2012(7493)
2011(6951)
2010(7227)
2009(6342)
2008(6168)
2007(5678)
2006(5131)
2005(4710)
作者
(19889)
(16376)
(16230)
(15663)
(10216)
(7778)
(7614)
(6525)
(6364)
(6041)
(5682)
(5465)
(5302)
(5244)
(5173)
(5103)
(5033)
(4891)
(4843)
(4564)
(4476)
(4221)
(3939)
(3935)
(3862)
(3737)
(3617)
(3566)
(3471)
(3407)
学科
教育(19749)
(15776)
经济(15745)
管理(14482)
中国(12743)
(10692)
理论(8565)
(8436)
企业(8436)
(8092)
教学(7145)
(6151)
(5820)
(5473)
(5379)
方法(5029)
(4571)
(4098)
发展(4093)
银行(4085)
数学(3990)
(3972)
(3969)
数学方法(3868)
研究(3816)
技术(3719)
(3694)
金融(3687)
地方(3644)
学法(3594)
机构
大学(97042)
学院(92824)
研究(38077)
教育(28547)
管理(25855)
(25593)
经济(24540)
(23908)
师范(23718)
(23292)
中国(22930)
科学(22872)
理学(21385)
理学院(20976)
管理学(20214)
管理学院(20005)
(19558)
师范大学(19443)
研究所(17706)
(17023)
技术(16597)
中心(16297)
北京(15819)
(15519)
职业(15108)
(14475)
(14011)
(13124)
业大(12815)
农业(12132)
基金
项目(57153)
研究(49276)
科学(45175)
基金(36055)
教育(31578)
(31130)
国家(30670)
社会(26738)
社会科(24775)
社会科学(24772)
科学基金(24626)
(24368)
编号(23475)
(22856)
成果(22824)
课题(20497)
基金项目(17580)
(17505)
资助(14797)
重点(14659)
自然(14356)
规划(14267)
自然科(14007)
自然科学(14000)
项目编号(13995)
(13982)
自然科学基金(13726)
(13362)
(13318)
(12698)
期刊
教育(49985)
研究(39136)
中国(33531)
(31739)
经济(31739)
学报(15654)
(14207)
职业(12847)
大学(12830)
科学(12495)
技术(12475)
(11755)
学学(10241)
管理(9738)
农业(9529)
技术教育(8342)
职业技术(8342)
职业技术教育(8342)
(7148)
金融(7148)
(6768)
论坛(6768)
高等(5935)
(5768)
图书(5675)
成人(5505)
成人教育(5505)
财经(5215)
高等教育(5139)
业经(5138)
共检索到161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庆元  李霞  
教育应该关涉人的生存,认识人的生存特性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实践表征着人与世界之间最为本源性的关系,也是人之为人的深层根据;悟性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实践与觉悟是人"本源性"的生存特性。体悟教育彰显人的这种"本源性"的生存特性,是人生存状态的澄明与回归,因而它是回归人本真存在的教育,并且可以引领人走向美好人生。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常艳春  
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愉快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教师应该是最为从容和淡定、最为悠然和安静、最为纯正和优雅、最为阳光和高尚、最善读书和思考,并且引领学生思考和读书的一群智者。那么,如何把"慢"融入教学,让"慢"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呢?一、慢,才能建构知识的意义现代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周贵礼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志勇  于军  
生活世界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迅速,但也表现出了一个误区就是脱离残疾人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会使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丧失存在的意义基础。本文力图通过对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反思和生活世界内涵意蕴的阐释,探究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本真意义,使残疾人体育教育摆脱隔离和遗忘生活世界的现代困境,进而使残疾人体育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伍蕊  
无论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培训,都应以提升工作绩效为落脚点。在企业,培训是一件难事。领导高度重视,却在经费支持上"四两拨千斤";业务领导一边要求提供培训机会,一边却又对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配合不足;员工该培训的没去培训,不该培训的被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终身教育"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潮。本研究借助福柯的"话语实践"分析框架,运用N-Vivo8.0对UNESCO的"终身教育"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终身"的哲学根源是回归人的价值理性,彰显人、制度和合作的力量。这正是"终身教育"拥有如此强劲生命力的根源之所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咸卫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与公开追求真理的地方,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点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的人才培养的场所。育人是大学的本真。大学具有教学与科研的两大基本功能,大学的功能可以发展,且还在发展,但其本真不可改变。那么,大学如何处理好功能与本真的关系,如何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它们更好地为育人本真服务,这是事关我国大学健康和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石磊  
老子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在宏观层面上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从微观层面上将其具体化,探究出具体的职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竞争原则。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建翔  
“体悟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自身的设计特点 ,体现了一系列信息时代教育创新的原理。“体悟式教学”对基础教育相关问题的讨论有启发价值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於军  季成  曲林迟  
服务是基础,体验是桥梁,领悟是体会与理解,自我满意是目的。一、什么是顾客体悟管理?顾客体悟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体验管理,让顾客心灵在服务体验中产生震撼,并由此让其在现场沉思和事后反思中认识、领会到体悟内容,即体验的内核,产生对服务和自己的双重满意,增强其高峰体验水平和体验记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庞茗月   戚万学  
在计算性思维主导的智能时代,现代教育在技术的霸权统摄下从主动“思”育人转变为被动“无思”授予,教育活动呈现出必须智能化、精打细算代名有效教学、教育主体失去价值操劳、供需脱离教育之外等追逐“存在者”的失性症候,教育的真实“存在”由此被遮蔽。本研究援引海德格尔面向“思”的教育主张,提出生发智能教育的无蔽之“思”、培养面向“思”的完整的教育主体、“泰然任之”之态回归技术“本己”力量是智能教育的应然本性,分析这种哲思化的教育实践在觉悟智能教育技术应用风险、期备思之本性转变、解蔽教育主体命运、澄明教育生态本位等方面的借鉴价值。研究最后从思想性生成的教育内容、情镜式参与的教育方式、“为我的”身体面向的教育目的三方面给出智能教育回归“存在”的可为之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家成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叶澜“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陈鹤琴、陶行知在长期、曲折的办学实践中分别创构了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教育理论——"活教育"与"生活教育"。虽然二者的理论侧重点不完全一致,但其秉持大爱精神与植根儿童命脉,注重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求索中的人本精神,提倡"中西融通"与凸显办学路向的文化自觉,均昭示了他们作为现代教育家的价值共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教育创新精神,对当代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和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国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忠华  
启发式教学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高校推行启发式教学?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位。我们必须真正找出症结所在,以探寻改革之路。一、推行启发式教学的制约因素目前高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启"的不够,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发"的不足。那么,到底是哪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