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0)
2023(8693)
2022(7144)
2021(6348)
2020(5168)
2019(11358)
2018(11153)
2017(20557)
2016(11663)
2015(12662)
2014(12632)
2013(11970)
2012(10828)
2011(9647)
2010(9584)
2009(8794)
2008(8339)
2007(7348)
2006(6398)
2005(5474)
作者
(35611)
(29734)
(29617)
(27807)
(18673)
(14253)
(13251)
(11785)
(11444)
(10231)
(10213)
(9847)
(9532)
(9201)
(9127)
(9051)
(9048)
(8783)
(8490)
(8461)
(7608)
(7165)
(7053)
(6808)
(6772)
(6446)
(6389)
(6375)
(5981)
(5959)
学科
(43213)
经济(43149)
管理(30857)
(28374)
(20024)
企业(20024)
中国(18251)
方法(17179)
数学(15364)
数学方法(15244)
(13719)
(10500)
(10413)
地方(10032)
农业(9793)
业经(9036)
(8954)
(8261)
贸易(8261)
(7983)
环境(7564)
(7398)
(7154)
劳动(7137)
城市(7027)
理论(6756)
(6665)
技术(6627)
银行(6622)
(6395)
机构
学院(162060)
大学(161498)
(64211)
经济(62768)
管理(59368)
研究(58567)
理学(51985)
理学院(51310)
管理学(50320)
管理学院(50039)
中国(41389)
科学(38980)
(36344)
(34580)
(30335)
业大(30192)
农业(29096)
研究所(28180)
(27288)
中心(25887)
(23854)
财经(22348)
(21637)
(21186)
北京(20967)
师范(20804)
(20502)
经济学(19946)
农业大学(19735)
(18750)
基金
项目(118557)
科学(92696)
基金(86523)
研究(79567)
(78956)
国家(78290)
科学基金(65963)
社会(52411)
社会科(49587)
社会科学(49576)
(46764)
基金项目(46758)
自然(44280)
自然科(43334)
自然科学(43315)
自然科学基金(42520)
(40279)
教育(36128)
资助(33559)
编号(30198)
重点(26971)
(25412)
(24998)
(24691)
计划(24066)
创新(23127)
科研(23035)
成果(22887)
国家社会(22359)
课题(21863)
期刊
(66309)
经济(66309)
研究(43704)
学报(33806)
中国(33721)
(32107)
科学(28670)
大学(24521)
学学(23703)
农业(21260)
(19886)
管理(19595)
教育(15403)
技术(11815)
业经(11572)
经济研究(11384)
(11322)
金融(11322)
(11038)
财经(10809)
问题(10793)
业大(9847)
(9444)
(9387)
科技(8605)
农业大学(8492)
(7879)
资源(7845)
商业(7638)
城市(7273)
共检索到230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潘杰  秦雪征  刘国恩  
基于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入户调查(URBMIS)数据,本文用Probit模型详细估计了各种体形指标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发现即使控制了人力资本等因素,体形对就业仍然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即存在"体形歧视"。进一步通过对各个年龄段的研究发现,处于事业发展早期的年轻人(18~30岁)其就业状态最易受到体形影响,且女性因肥胖及男性因消瘦而受到歧视的现象更为显著。我们还就此估算出此年龄段女性和男性"最佳就业BMI值",分别为20.1和24.7。通过传导路径分析,我们发现对女性的体型歧视往往受到"审美渠道"的影响,而对男性的体型歧视则更多地受到"健康渠道"的影响。我们的模型还显示,城市劳动力的就...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邵汉华  
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创新形态,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利用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与结构的二维视角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能够扩大就业规模,优化技能层面就业结构,且规模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呈现出先量变后质变的边际递增趋势;(2)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技术创新补偿效应、网络基础设施配置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推动劳动力就业量质齐升;(3)在科教资源丰裕、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劳动力市场扭曲严重的地区以及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就业促进作用尤为明显;(4)智慧城市建设的就业规模效应通过行业间溢出实现,而就业结构效应主要源于劳动力技能偏好,存在就业极化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化转型下城市高质量就业提供新方案,为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仁船,杨军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莹莹  
本文通过整合劳动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研究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就业影响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的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其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特大城市中,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在中小城市,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是负向的,但不显著。(3)无论是本地劳动者还是外来劳动者,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其个体就业概率的影响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瑕  
刘少波在《人口学刊》1985年第6期上发表的浅谈劳动力的流向规律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就业战略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劳动力的流向并不是杂乱无章、任意发生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的必然性,遵循一定的规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宏  王冲  牛文庆  
通过对矿业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对比分析,认为矿业城市的城乡就业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度增长;第三产业较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增长速度快,而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减少,出现严重失业;国有企业、制造行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大,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行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经济转型初期,矿业城市国有企业的破产、资产重组等减员增效,结构性失业严重,而非公有制等经济单位吸纳失业人员有限,导致失业人员大量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