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7)
- 2023(11977)
- 2022(10128)
- 2021(9301)
- 2020(7721)
- 2019(16979)
- 2018(16856)
- 2017(31722)
- 2016(17484)
- 2015(19859)
- 2014(20143)
- 2013(19569)
- 2012(18139)
- 2011(16187)
- 2010(16482)
- 2009(15516)
- 2008(15541)
- 2007(14120)
- 2006(12591)
- 2005(11671)
- 学科
- 济(64273)
- 经济(64176)
- 管理(63534)
- 业(56441)
- 企(48480)
- 企业(48480)
- 财(32433)
- 方法(24177)
- 制(20889)
- 数学(20826)
- 数学方法(20563)
- 中国(20220)
- 农(19519)
- 务(16597)
- 财务(16547)
- 财务管理(16501)
- 技术(16290)
- 企业财务(15678)
- 业经(15457)
- 体(14772)
- 财政(14531)
- 银(13762)
- 银行(13739)
- 地方(13608)
- 贸(13292)
- 贸易(13285)
- 行(13060)
- 易(12989)
- 策(12390)
- 学(12361)
- 机构
- 学院(246299)
- 大学(244220)
- 济(103028)
- 经济(100672)
- 管理(92534)
- 研究(84253)
- 理学(77833)
- 理学院(77082)
- 管理学(75911)
- 管理学院(75431)
- 中国(67474)
- 财(59819)
- 京(51120)
- 科学(47412)
- 财经(42455)
- 所(42454)
- 江(40581)
- 中心(38992)
- 经(38273)
- 农(37607)
- 研究所(37236)
- 业大(32514)
- 北京(32339)
- 经济学(31595)
- 州(31158)
- 财经大学(30924)
- 院(30678)
- 范(30442)
- 师范(30114)
- 农业(29114)
- 基金
- 项目(155249)
- 科学(122306)
- 研究(118973)
- 基金(111236)
- 家(95306)
- 国家(94501)
- 科学基金(81231)
- 社会(75497)
- 社会科(71665)
- 社会科学(71652)
- 省(61315)
- 基金项目(57080)
- 教育(55430)
- 划(50996)
- 自然(49671)
- 编号(49044)
- 自然科(48527)
- 自然科学(48516)
- 自然科学基金(47651)
- 资助(45822)
- 成果(42205)
- 课题(35531)
- 部(35274)
- 重点(35229)
- 制(34691)
- 创(33323)
- 发(33135)
- 性(31619)
- 创新(31315)
- 国家社会(31138)
- 期刊
- 济(121192)
- 经济(121192)
- 研究(80998)
- 中国(59449)
- 财(52040)
- 管理(37277)
- 农(35191)
- 学报(34704)
- 科学(31827)
- 教育(31040)
- 融(30050)
- 金融(30050)
- 大学(27501)
- 学学(25875)
- 技术(24606)
- 农业(23385)
- 财经(22184)
- 经济研究(19482)
- 经(19039)
- 业经(18612)
- 问题(14993)
- 贸(13898)
- 会计(13291)
- 技术经济(12653)
- 财会(12504)
- 国际(12157)
- 科技(11838)
- 坛(11748)
- 论坛(11748)
- 版(11689)
共检索到399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雅莉 赵青平
一、问题的提出 1997年初,我国经济通过实施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软着陆”,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两头在外”的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于是,启动内需成为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货币政策上七次降息。在连续六次降息、对总需求牵动不大的情况下,1998年后我国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每年约增发国债1000亿元,旨在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带动民间投资,启动民间消费。这些虽然使当年GDP增长率达到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于振英
中国人民银行自 1996年至今多次降低利率 ,但却不能圆满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此为背景 ,并结合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的特点 ,采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 IS- L M模型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并从这些因素出发 ,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利率 体制转轨 效果 敏感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江其务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再构造陕西财经学院江其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下简称"两大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我国现行体制缺乏"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基础,因此,如何使"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起来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恕立 宋阳 王若波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进程中 ,原有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都已表现出了不适应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弊端。在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比较之后 ,有必要以新的变量———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以更好地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卞志村
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鲜明的"V"型反弹曲线,表明这一政策组合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各种乐观数据的背后,中国经济仍然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物价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事实上,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一直延续,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增长率分别为4.4%、5.1%、4.6%、4.9%、4.9%和5.4%。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慧 杨晓波
一、经济学经典著作中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论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凯恩斯、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其著作中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的论述,各具特色:(一)凯恩斯《通论》中以财政政策为重心的政策主张凯恩斯在《通论》中,...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戎 刘力菲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博弈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共同纳入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中,通过同时施加短期和长期识别假设,分析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研究发现,在财政冲击发生的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显著提高,表明货币当局在财政政策扩张时采取了宽松货币的协调配合的策略。依据上述实证发现,本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加以改进,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效果,产生财政拉动效应。这一结论从制度优势的角度对文献中发现的财政拉动效应的经验事实给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也为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本文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制度优势,协调不同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政策效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金春雨 徐悦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是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利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不同强度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债务可控三大经济目标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下行时期,低强度的税收政策与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协调组合能够快速地促进经济恢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经济过热时期,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有效地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平稳时期,高强度的财政支出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实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政府债务三大调控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政策目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合理比重,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期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再平
我国自1980年之后基本走上了一条财政分权的道路,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分权体制进一步制度化。但由于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当前财政分权存在着行政集权和财政分权的矛盾、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财政秩序混乱以及转移支付等方面的问题,纠正目前财政分权的负效应,既不能重新集权,也不能进一步分权。规范分权、致力于创造财政分权的条件,是我国未来财政分权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说,用法律来规范财政活动,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增强预算的民主性和透明性,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经济转轨 财政分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庆康 徐云程
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即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用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在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今天,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正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这两大政策工具作为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地位自然也越来越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体制转换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改造中国人民银行河南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在我国体制转换这一特定时期,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才能既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换,是个严肃又复杂的问题。通过对各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靳云汇 刘明志
中国经济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经过十余年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改革也带来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后转轨时期,这一时期货币政策转向间接调控的任务更紧迫也更艰巨。本文则将就转轨时期货币控制的特点、货币政策转轨面临的制约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