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6)
2023(10765)
2022(9075)
2021(8143)
2020(6870)
2019(15392)
2018(15366)
2017(28548)
2016(15520)
2015(17628)
2014(17789)
2013(17167)
2012(16420)
2011(15136)
2010(15516)
2009(14925)
2008(14531)
2007(13612)
2006(12363)
2005(11611)
作者
(45908)
(38523)
(38386)
(36700)
(24614)
(18322)
(17389)
(14912)
(14494)
(13847)
(13315)
(12804)
(12674)
(12494)
(12333)
(11844)
(11476)
(11217)
(10983)
(10955)
(10027)
(9405)
(9379)
(8902)
(8631)
(8545)
(8539)
(8538)
(7801)
(7635)
学科
(82355)
经济(82253)
管理(49203)
(39396)
(33525)
企业(33525)
方法(25458)
数学(21737)
数学方法(21491)
(19517)
中国(19495)
地方(19309)
(17903)
(16483)
(16307)
(16198)
贸易(16191)
业经(15853)
(15792)
(14100)
地方经济(13108)
(12498)
(12171)
金融(12164)
(11892)
银行(11869)
(11436)
环境(11282)
理论(11078)
农业(10222)
机构
大学(231561)
学院(230580)
(104560)
经济(102370)
研究(83183)
管理(81277)
理学(68175)
理学院(67396)
管理学(66211)
管理学院(65786)
中国(64181)
(51142)
(49193)
科学(47212)
(42174)
财经(39067)
研究所(37436)
中心(37361)
(37325)
(35523)
(35085)
经济学(34285)
北京(31105)
经济学院(30456)
业大(30393)
(30004)
(29260)
师范(28930)
(28751)
财经大学(28422)
基金
项目(142994)
科学(112216)
研究(106684)
基金(103607)
(89590)
国家(88863)
科学基金(75474)
社会(70188)
社会科(66523)
社会科学(66509)
(55316)
基金项目(53131)
教育(48982)
(45746)
自然(45356)
自然科(44291)
自然科学(44277)
自然科学基金(43464)
资助(42875)
编号(42191)
成果(36398)
重点(32565)
(32299)
(31349)
(31151)
课题(30750)
国家社会(29874)
(28960)
教育部(28112)
(27732)
期刊
(129066)
经济(129066)
研究(76476)
中国(52856)
(41675)
学报(35746)
管理(34244)
(33765)
科学(31648)
大学(28048)
学学(26463)
教育(25955)
(23715)
金融(23715)
农业(22185)
经济研究(21518)
技术(21362)
财经(21267)
(18540)
业经(17773)
问题(16615)
(15487)
国际(13654)
技术经济(12494)
世界(12385)
统计(11549)
(11050)
(10906)
(10251)
理论(10166)
共检索到375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恒山  
市场经济新体制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出路问题,是处于改革新阶段的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此略陈管见,并祈教正。 经济特区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后果 一般而言,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境内划出的具有一定范围、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实行某些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商到该地投资办厂或从事其它业务活动,以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等,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经济区域。它只有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起到上述促进和示范作用,才具有“特别”的价值和长期存在的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迟福林  
At present the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re in a critical stage. How to make them in line with the new situation,home and abroad,and from the point of realities for their promotion of advan Cages and establish new developmental goal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seeking for ...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许经勇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经济特区创办初期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 ,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平等竞争原则相背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特区原来实行的特殊的优惠政策必然要作相应调整 ,甚至逐渐淡化。伴随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政府管理体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其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力的强弱 ,这就要求特区政府必须转变职能 ,把工作重心放在创造高效率的市场环境上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乌日其其格  
蒙古是目前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之一,曾有长达70年之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步伐始于90年代初期。对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是蒙古经济转轨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私有化进程虽步履维艰,但使蒙古的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成为蒙古步入西方式自由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步骤。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佟宝昌  胡仁霞  
俄罗斯作为新独立的国家已存在快两年了。这是实行激进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两年,也是政局剧烈动荡、形势变幻莫测、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的两年。本文试对俄罗斯两年来的政治经济形势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康埈荣  
一、问题的提出推行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正处于从旧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轨时期。在体制转轨中,新旧体制同时发生作用,二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使得经济运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新矛盾。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建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月昇  
一、体制转轨中政府与市场的特殊关系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体制转轨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不过,相比之下,政府在体制转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体制转轨国家来说,政府的工作不仅仅是对市场失灵进行弥补,而且是首先必须与全国人民一道建立市场经济,然后才谈得上市场失灵以及对它的弥补。对于正在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如何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经过体制改革而发展成为法制健全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长学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以其发展成就充分阐释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关键一招。在我国面向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中央给予了经济特区新的时代定位。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深化改革引领现代化战略、在高端层面参与全球对话、探索高质量发展样板、打造世界级城市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经济特区应围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健全收入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推动新一轮全面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幸福智慧城市、建设一流软环境等方面,继续引领下一步改革探索。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江春泽  
作者认为转轨经济学是比较经济体制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和发展,本文提出了转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并以中、德两个国别案例为基础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铭羽  沈红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扶贫机制张铭羽,沈红以1992年为突破点,中国经济改革的体制目标,已经明确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十多年,市场经济一直引导着经济实践和认识。这个过程使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前所未有的转轨阶段,原本以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蕴  
转轨经济学对转轨问题国际比较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评析了转轨内涵及定义、正确认识转轨前计划经济体制及体制转轨过程等转轨经济学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转轨经济学比较研究具有针对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作者指出,新时期转轨问题比较研究的重点应转向对转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程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情况的比较,在该研究发展方向上,转轨经济学有可能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创新力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铭羽  沈红  
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原本以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迅速在地区之间、个人之间收入的不平衡趋势中表现出来。对此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差距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扶贫是保护落后,贫困问题只能随着整体国力的增强得到缓解,只有整体国力的增强才能最终解决贫困;另一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