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5)
- 2023(11574)
- 2022(9615)
- 2021(8777)
- 2020(7250)
- 2019(16308)
- 2018(16177)
- 2017(30327)
- 2016(16368)
- 2015(18735)
- 2014(18875)
- 2013(18615)
- 2012(17595)
- 2011(16253)
- 2010(16226)
- 2009(15616)
- 2008(15033)
- 2007(13597)
- 2006(12359)
- 2005(11667)
- 学科
- 济(88289)
- 经济(88181)
- 管理(49673)
- 业(41733)
- 企(33279)
- 企业(33279)
- 方法(29164)
- 数学(25819)
- 数学方法(25674)
- 中国(24274)
- 财(19717)
- 地方(19278)
- 农(19172)
- 制(18825)
- 业经(16878)
- 学(16185)
- 贸(14762)
- 体(14756)
- 贸易(14752)
- 易(14368)
- 银(13587)
- 银行(13566)
- 融(13510)
- 金融(13503)
- 地方经济(13308)
- 行(13118)
- 环境(12982)
- 农业(12448)
- 和(10700)
- 体制(10665)
- 机构
- 大学(245873)
- 学院(243548)
- 济(118548)
- 经济(116473)
- 研究(92752)
- 管理(87260)
- 理学(73593)
- 理学院(72767)
- 中国(72558)
- 管理学(71811)
- 管理学院(71349)
- 财(55895)
- 京(52513)
- 科学(50396)
- 所(46499)
- 财经(43326)
- 研究所(41617)
- 中心(40475)
- 经济学(39365)
- 经(39346)
- 农(36840)
- 江(36805)
- 经济学院(35128)
- 北京(33843)
- 院(33148)
- 财经大学(31936)
- 业大(30736)
- 范(30272)
- 师范(29967)
- 农业(28528)
- 基金
- 项目(153817)
- 科学(122317)
- 研究(115167)
- 基金(114361)
- 家(99394)
- 国家(98649)
- 科学基金(83857)
- 社会(77984)
- 社会科(74095)
- 社会科学(74083)
- 基金项目(58731)
- 省(56615)
- 教育(52135)
- 自然(49840)
- 自然科(48670)
- 自然科学(48654)
- 划(48011)
- 自然科学基金(47827)
- 资助(47199)
- 编号(44057)
- 成果(37738)
- 部(36288)
- 重点(35280)
- 国家社会(34298)
- 发(34293)
- 制(33564)
- 课题(32093)
- 教育部(31700)
- 中国(31543)
- 创(31359)
- 期刊
- 济(139899)
- 经济(139899)
- 研究(82883)
- 中国(54438)
- 财(44224)
- 管理(35954)
- 学报(35463)
- 农(34750)
- 科学(33822)
- 大学(27943)
- 学学(26479)
- 融(25623)
- 金融(25623)
- 经济研究(24084)
- 教育(23722)
- 财经(23649)
- 农业(23268)
- 技术(21009)
- 经(20603)
- 业经(18439)
- 问题(18247)
- 贸(16519)
- 世界(15558)
- 国际(15004)
- 技术经济(13190)
- 业(12502)
- 统计(11912)
- 经济问题(11293)
- 现代(10511)
- 经济管理(10459)
共检索到391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已非短期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能解释,其间的诸多表象与潜在问题昭示着近10年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正在走向终结;亦昭示着中国新一轮以体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关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一般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是"下台阶论",即中国经济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将不再可能继续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幅,未来将退守到6%左右;即便如此也是全球的"一枝独秀"。二是"长期高速增长论",即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只要投资在未来仍然保持高增长(比如20-25%),则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低于8%,此种观点往往特别强调行政周期对投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井安 王学人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近年来,人口红利效应已呈现出衰减迹象。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值得认真重视。对此,我们提出,应当未雨绸缪,早作应对,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培养高层次带头人才以及加快人才管理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把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
文章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即在过去30年中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剩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章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和论证在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乃至消失后,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避免"人口负债",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小勤 汪红梅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红利"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程度和变动趋势,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结论认为,2002~2013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其数量优势、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整体经济效率并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分析可得,由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迁移推迟了大中型城市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发达城市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与欠发达城市中人力资本的高边际收益得到显现,与中等发达城市的低人力资本红利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陈波
本文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置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之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何以使分权化体制下的金融资源得以释放的同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本文验证了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我们发现,在分权化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作用不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而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分权化的制度环境,但它本身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效应是含糊的。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洪银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涂舒 周宇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卫民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曾经以人口红利释放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但随着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减,经济转型中人口数量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作用有赖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文章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作为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可以用劳动效率来替代。中美两国劳动效率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管理红利,实证计量结果则表明管理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8%。基于此,认为中国应加大管理要素投入并提高管理对数量庞大的劳动者的有效激励,充分提高劳动努力程度,提升劳动效率,从而为稳定中国的中高速增长、推进供给侧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