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64)
- 2023(18982)
- 2022(15918)
- 2021(14777)
- 2020(12286)
- 2019(27480)
- 2018(26960)
- 2017(50570)
- 2016(27770)
- 2015(30682)
- 2014(30779)
- 2013(30077)
- 2012(28273)
- 2011(25847)
- 2010(26132)
- 2009(24504)
- 2008(24167)
- 2007(21883)
- 2006(19601)
- 2005(18077)
- 学科
- 济(122275)
- 经济(122131)
- 管理(83108)
- 业(75400)
- 企(61297)
- 企业(61297)
- 方法(45139)
- 数学(39213)
- 数学方法(38788)
- 中国(34790)
- 财(32986)
- 农(31771)
- 制(27872)
- 学(26831)
- 业经(25781)
- 地方(25036)
- 贸(23281)
- 贸易(23268)
- 易(22657)
- 银(21452)
- 银行(21400)
- 农业(20597)
- 行(20566)
- 融(20412)
- 金融(20404)
- 体(19834)
- 务(19083)
- 财务(19023)
- 财务管理(18981)
- 环境(18336)
- 机构
- 大学(405449)
- 学院(404042)
- 济(175091)
- 经济(171610)
- 研究(148164)
- 管理(145765)
- 理学(124012)
- 理学院(122555)
- 管理学(120511)
- 管理学院(119761)
- 中国(113180)
- 科学(88324)
- 京(86139)
- 财(84355)
- 所(76412)
- 农(72792)
- 研究所(69039)
- 财经(65600)
- 中心(65576)
- 江(62292)
- 业大(59879)
- 经(59612)
- 农业(57179)
- 经济学(55354)
- 北京(54646)
- 院(52927)
- 范(52848)
- 师范(52211)
- 经济学院(49503)
- 州(48638)
- 基金
- 项目(261797)
- 科学(205680)
- 基金(191321)
- 研究(188148)
- 家(169672)
- 国家(168260)
- 科学基金(141763)
- 社会(122574)
- 社会科(116233)
- 社会科学(116205)
- 省(100214)
- 基金项目(99284)
- 自然(90542)
- 自然科(88461)
- 自然科学(88431)
- 自然科学基金(86912)
- 教育(86680)
- 划(85763)
- 资助(78900)
- 编号(73304)
- 成果(61580)
- 重点(60111)
- 部(59149)
- 发(56714)
- 创(53951)
- 课题(53152)
- 国家社会(51899)
- 创新(50752)
- 教育部(50546)
- 制(50074)
- 期刊
- 济(202639)
- 经济(202639)
- 研究(127771)
- 中国(85946)
- 学报(69849)
- 农(67075)
- 财(66348)
- 科学(62061)
- 管理(56741)
- 大学(52676)
- 学学(49913)
- 农业(44796)
- 教育(43420)
- 融(42327)
- 金融(42327)
- 财经(34928)
- 经济研究(33944)
- 技术(32653)
- 经(30201)
- 业经(30098)
- 问题(26247)
- 业(23903)
- 贸(23393)
- 国际(21284)
- 世界(20720)
- 版(20407)
- 技术经济(19725)
- 统计(18015)
- 科技(17703)
- 现代(17317)
共检索到628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炜
10年间,两次同样以扩张为导向的政策调控实践的效果并不尽相同,新一轮调控过后出现的通胀持续高位运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和结构性失衡加剧等诸多问题,昭示着中国经济体制环境在10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两次调控政策的效果差异,分析了中国10年来的体制环境变化情况,并进而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体制根源,以此试图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本质及各种经济问题出现的体制必然。基于这种分析思路,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此轮政策调控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在体制层面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体制性约束 扩张性政策 政策效果异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晓刚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成因,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力投资政策的不到位是中国失业问题严重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
失业研究 中国 成因 体制与政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济广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中华 马全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晗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经济已经迷失了20余年,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对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借助DSGE模型对日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日本对外贸易额不升反降的原因、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负利率政策配合使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选取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日本的货币发行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这五个指标,建立VAR模型,就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提出了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晗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经济已经迷失了20余年,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对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借助DSGE模型对日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日本对外贸易额不升反降的原因、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负利率政策配合使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选取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日本的货币发行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这五个指标,建立VAR模型,就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海鸣
1998 年6 月开始启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1998 年下半年投资和GDP增长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此次扩张并未充分实现预期的内需扩大的政策目标。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内需扩张存在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的情况,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扩张强度以寻求短期均衡的指导思想,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策效应 政策选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阎坤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其出台背景、实施原因、政策绩效、可持续性等问题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戴圆晨教授的新作——《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对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具体来说,本书的特点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围绕财政赤字这个“轴心”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财政政策的采行其实反映了人们对财政赤字认识的转变,即从“赤字有害”到主动利用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曾芸
在中国经济发展总量得到实质性提高的今天,重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着眼点不仅在于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契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约束,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财政政策也因此面临着如何权衡缓解经济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从中国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单纯的反周期调节可以拉动经济走出低迷,却无力恢复经济的自主增长动力,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长期内部失衡更需要财政政策着眼于整个改革过程和整个经济结构。本文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面临双重失衡的判断,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内外失衡的概念,并探讨了两种失衡条件下财政政策的运行原理,同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国强 冯涛
在经济学家对政府、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持久努力探索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有关政府、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分权改革导致的政府间竞争以及市场功能扩张性政策既是中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后改革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政府、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政府间竞争 市场功能扩张性政策 经济增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它对财政政策调控具有全方位的基础性影响。本文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分析了三个阶段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正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它对财政政策调控具有全方位的基础性影响。本文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分析了三个阶段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正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庞明川
转轨以来,中国已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宏观调控。转轨前期四次紧缩性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转轨中后期的扩张性与"有保有压"政策则收效甚微,出现了政策绩效与预期相脱节的现象。其原因除了调控政策本身的发展演变以及受到中国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影响外,更为重要的在于受到转轨进程中不同阶段体制基础的制约。因此,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同时,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要适应当前所面临的体制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为宏观调控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基础和外部环境。
关键词:
宏观调控 体制性基础 政策绩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从整体上说我国目前经济下滑的势头已经基本止住,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经济回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我国经济可能在停滞阶段停留较长的时间。因此,在这个阶段所确定的宏观政策就不能仅仅继续已有的阻止下滑的扩张性政策,有必要采用推动经济回升进入新的景气阶段的扩张性政策。按此要求,宏观扩张性政策的调整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 扩大内需必须同结构调整结合,并逐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2) 扩大内需的主体必须由政府转向企业和居民。(3) 政府的扩张性政策靠扩大政府需求还是减税。(4)扩大内需是突出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5) 扩大投资需求是突出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技术改造投资。
关键词: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宏观扩张性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