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6)
- 2023(13392)
- 2022(11147)
- 2021(10240)
- 2020(8458)
- 2019(19046)
- 2018(18822)
- 2017(35657)
- 2016(19321)
- 2015(21652)
- 2014(21947)
- 2013(21622)
- 2012(20341)
- 2011(18679)
- 2010(18651)
- 2009(17759)
- 2008(17289)
- 2007(15586)
- 2006(13959)
- 2005(13107)
- 学科
- 济(97177)
- 经济(97058)
- 管理(57348)
- 业(51456)
- 企(40479)
- 企业(40479)
- 方法(34261)
- 数学(30219)
- 数学方法(30000)
- 中国(27065)
- 财(23192)
- 农(22743)
- 制(21025)
- 地方(20370)
- 学(19345)
- 业经(18731)
- 贸(16264)
- 贸易(16254)
- 体(16112)
- 易(15837)
- 银(15602)
- 银行(15575)
- 融(15471)
- 金融(15464)
- 农业(15321)
- 行(15027)
- 环境(13920)
- 地方经济(13664)
- 务(13043)
- 财务(13005)
- 机构
- 大学(286372)
- 学院(283920)
- 济(133185)
- 经济(130781)
- 研究(107513)
- 管理(101736)
- 理学(86407)
- 理学院(85408)
- 管理学(84115)
- 管理学院(83576)
- 中国(82916)
- 财(63157)
- 京(60988)
- 科学(60830)
- 所(54727)
- 财经(49312)
- 研究所(49278)
- 中心(46971)
- 农(46625)
- 经(44855)
- 经济学(43891)
- 江(42634)
- 经济学院(39192)
- 北京(38980)
- 业大(38560)
- 院(38388)
- 财经大学(36564)
- 农业(36418)
- 范(35386)
- 师范(34985)
- 基金
- 项目(182939)
- 科学(145204)
- 基金(136120)
- 研究(133641)
- 家(119660)
- 国家(118766)
- 科学基金(100650)
- 社会(89526)
- 社会科(85072)
- 社会科学(85055)
- 基金项目(70197)
- 省(67952)
- 自然(62071)
- 教育(60775)
- 自然科(60634)
- 自然科学(60612)
- 自然科学基金(59608)
- 划(58043)
- 资助(56210)
- 编号(50624)
- 成果(43066)
- 部(42620)
- 重点(42030)
- 发(40091)
- 国家社会(39219)
- 制(37844)
- 创(37514)
- 教育部(36881)
- 课题(36860)
- 性(36278)
- 期刊
- 济(153616)
- 经济(153616)
- 研究(93086)
- 中国(62143)
- 财(50304)
- 学报(45311)
- 农(43640)
- 科学(41850)
- 管理(41041)
- 大学(34922)
- 学学(33231)
- 融(29582)
- 金融(29582)
- 农业(29196)
- 教育(27393)
- 财经(26744)
- 经济研究(26460)
- 技术(23671)
- 经(23234)
- 业经(20676)
- 问题(20107)
- 贸(17816)
- 世界(16708)
- 国际(16032)
- 业(15763)
- 技术经济(14787)
- 统计(13701)
- 版(13068)
- 经济问题(12430)
- 策(12081)
共检索到447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关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一般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是"下台阶论",即中国经济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将不再可能继续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幅,未来将退守到6%左右;即便如此也是全球的"一枝独秀"。二是"长期高速增长论",即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只要投资在未来仍然保持高增长(比如20-25%),则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低于8%,此种观点往往特别强调行政周期对投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已非短期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能解释,其间的诸多表象与潜在问题昭示着近10年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正在走向终结;亦昭示着中国新一轮以体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红利"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程度和变动趋势,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结论认为,2002~2013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其数量优势、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整体经济效率并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分析可得,由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迁移推迟了大中型城市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发达城市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与欠发达城市中人力资本的高边际收益得到显现,与中等发达城市的低人力资本红利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诚
在世界市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资产价值崩溃等现象的背后,是市场经济体制性失效。资源性商品价格会因为投机性活动的失范和泛滥而暴涨暴跌。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当前应当着手的不是仅仅调节供求,更不是供求力量双方相互指责,而是为如何克服世界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失效,克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利用这种体制性失效,放任美元市场、借贷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虚拟经济部门中垄断力量的盲目扩张和操纵市场造成的困难,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世界市场经济体制而共同努力。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市场经济 体制性失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晓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200美元增加到1 700美元,城市化水平从17.9%上升到43%,国家财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由30.7%迅速下降到2.5%。面对这巨大的经济成就,国内外许多专家试图作出解释,其中有些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有捏造成分,是一种假象,存在巨大的泡沫,在泡沫破灭后会很快出现长期下滑。真是这样吗?凡是到过中国的任何外国人看看从南到北、从东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霞辉
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中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 ,本文在作者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 ,给出了肯定答案。该模型的基本结论是 ,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增长进程分为加速和减速增长两个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表现为快速工业化和过去利用效率过低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城市化。目前的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即加速经济增长时期 ,而且这一过程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从中长期看 ,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快速增长。
关键词:
增长理论 中国经济 长期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坤荣 李子联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机制 约束条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井安 王学人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近年来,人口红利效应已呈现出衰减迹象。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值得认真重视。对此,我们提出,应当未雨绸缪,早作应对,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培养高层次带头人才以及加快人才管理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把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
文章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即在过去30年中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剩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章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和论证在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乃至消失后,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避免"人口负债",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小勤 汪红梅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