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5)
- 2023(12600)
- 2022(10732)
- 2021(9729)
- 2020(8204)
- 2019(18382)
- 2018(18403)
- 2017(35721)
- 2016(19599)
- 2015(22290)
- 2014(22629)
- 2013(22430)
- 2012(21376)
- 2011(19625)
- 2010(20320)
- 2009(19556)
- 2008(19237)
- 2007(17803)
- 2006(16433)
- 2005(15474)
- 学科
- 济(98158)
- 经济(98033)
- 管理(60514)
- 业(53285)
- 企(42447)
- 企业(42447)
- 方法(33583)
- 数学(29114)
- 数学方法(28790)
- 中国(27051)
- 财(24963)
- 农(24279)
- 制(23129)
- 地方(21458)
- 学(20173)
- 业经(19872)
- 银(17086)
- 银行(17052)
- 体(16787)
- 行(16378)
- 融(15941)
- 金融(15933)
- 农业(15706)
- 贸(15569)
- 贸易(15558)
- 易(15061)
- 环境(14232)
- 地方经济(13967)
- 务(13646)
- 财务(13599)
- 机构
- 大学(300321)
- 学院(298770)
- 济(134383)
- 经济(131572)
- 研究(107989)
- 管理(106840)
- 理学(89792)
- 理学院(88744)
- 管理学(87250)
- 管理学院(86702)
- 中国(84060)
- 财(68033)
- 京(63878)
- 科学(61539)
- 所(55897)
- 财经(52120)
- 研究所(49632)
- 江(47838)
- 中心(47805)
- 农(47356)
- 经(46889)
- 经济学(43526)
- 北京(41054)
- 业大(39297)
- 范(38965)
- 经济学院(38926)
- 师范(38578)
- 院(38291)
- 财经大学(38199)
- 州(37291)
- 基金
- 项目(181600)
- 科学(142848)
- 研究(135633)
- 基金(131984)
- 家(114440)
- 国家(113514)
- 科学基金(95787)
- 社会(88428)
- 社会科(83739)
- 社会科学(83720)
- 省(69805)
- 基金项目(68228)
- 教育(62296)
- 划(58697)
- 自然(58265)
- 自然科(56842)
- 自然科学(56823)
- 自然科学基金(55800)
- 资助(54603)
- 编号(54198)
- 成果(47356)
- 重点(41568)
- 部(41513)
- 发(40080)
- 课题(39372)
- 制(37925)
- 国家社会(37249)
- 创(36909)
- 教育部(35896)
- 性(35625)
- 期刊
- 济(163868)
- 经济(163868)
- 研究(101241)
- 中国(63196)
- 财(53619)
- 学报(44919)
- 农(44640)
- 管理(43144)
- 科学(41292)
- 大学(34742)
- 融(33800)
- 金融(33800)
- 学学(32765)
- 教育(31837)
- 农业(29288)
- 财经(27892)
- 经济研究(27185)
- 技术(25543)
- 业经(24289)
- 经(24193)
- 问题(21943)
- 贸(18099)
- 国际(15791)
- 技术经济(15745)
- 统计(14639)
- 理论(14554)
- 世界(14417)
- 业(13737)
- 商业(13622)
- 版(13460)
共检索到479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庞晓波 赵振全
一、体制变动的经济效应概述 体制变动效应与一般的政策效应是两回事。一般的政策效应虽然也有扩张性与紧缩性之分,但它是以既定的体制或体制不变为前提。而体制变动效应来自于体制,通过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和经济运行过程的变化实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中,体制变动是全方位的。就主要方面讲,价格制度要转变,产权制度要转变,市场组织要转变,企业制度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转变。任何层次上的转变都表现为传统计划方式的废弃和市场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东霞 何一鸣
本文主要分析比较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对正确认识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及今后改革发展趋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制度变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本文研究2000年以来财税体制变迁、地方"土地财政"模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用2000-200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以来税收收入有利于中央的调整没有改变地方政府的增长取向,而是显著改变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方式。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财政倚重房地产业,并通过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发挥其联动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关键词:
财税体制 土地财政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索菲 张晓峒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也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总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的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或潜在利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路径选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产权结构主要通过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后,尽管农村一直普遍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形式,但在农户层面上农地产权完整性和完全性不断增强。农地产权结构的不断变迁支撑着中国农业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
农地产权结构 农业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凤林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受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在预期不足和要素流动受限制的条件下,结构转变极有可能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因此,劳动力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结构变动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守英 颜嘉楠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小国 贾兴梅 成祖松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15个省(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验证了人口流动会拉大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距这一观点,并建立人口流入量与对应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解释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平 李梦欣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地方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一些省市保持着稳定的中高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负增长。本文基于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双视角,比较分析"新常态"后我国地方经济分化的现状和特征,探索形成地方经济增长分化局面的双向内生动力源。研究认为,制度初始架构构成演化路径生成机制的内在支撑,技术层面的差异识别与缓慢扩散多向度约束了科技突破与结构变迁的交互力量,经济系统内的创新效应路径分流与动力重塑机制弱化组合引起了地方经济增长趋势分岔。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包容性制度环境,破除传统科技范式,以解除规模报酬递减结构负锁定;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消解经济增长路径依赖性低迷,以增强地方经济对新常态的适应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平 李梦欣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地方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一些省市保持着稳定的中高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负增长。本文基于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双视角,比较分析"新常态"后我国地方经济分化的现状和特征,探索形成地方经济增长分化局面的双向内生动力源。研究认为,制度初始架构构成演化路径生成机制的内在支撑,技术层面的差异识别与缓慢扩散多向度约束了科技突破与结构变迁的交互力量,经济系统内的创新效应路径分流与动力重塑机制弱化组合引起了地方经济增长趋势分岔。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包容性制度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锋华 泰来提·木明
本文利用新近发展的面板协整技术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来判断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情况,然后使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能源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存在一种结构变动,进而促使经济发展在跨越某一阶段后减少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研究结果表明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并且存在着以能源强度为门槛变量的非线性转化关系,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时,经济增长是以资本和能源消耗为基础的;而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时,经济增长则依靠于资本和劳动投入,且两者的影响程度趋同,而对于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下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魏巍
本文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等5个二级指标和23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效应,发现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具体而言,对于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呈负相关,制度变迁并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恒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NP的扩展,生产的经济实力的扩展。对实际GNP增长作出贡献的要素,应包括劳动和资本投入,教育、创新、规模效益、科学发展以及其他要素的进步。在经济转轨时期,确立一种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自由的投资体制将是我国能够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经济增长,实现未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渠立民
从制度视角剖析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能使我们看到取得的成就,也使我们发现需要改进之处。中国经济的增长表明,首先在主观理论上,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共识;其次,坚持了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第三,从比较优势上看,中国特有的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制度安排为制度试验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基于"晋升锦标赛"的评价官员的激励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也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追求效率的时候忽视了公平。因此,必须做好下一轮的制度调整,目前有两个迫切的任务需要面对:一是官员对谁负责的问题;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冲突。毕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
关键词:
发展共识 经济增长 制度调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灵机 徐文华 熊桂生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一致性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而我国在制度转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了不一致或就业弹性偏低的现象,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政府政绩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制度等问题作出新的安排。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