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9)
2023(10166)
2022(8312)
2021(7715)
2020(6516)
2019(14489)
2018(14371)
2017(28249)
2016(15123)
2015(16567)
2014(16515)
2013(16680)
2012(15030)
2011(13284)
2010(13538)
2009(12804)
2008(13105)
2007(12110)
2006(10655)
2005(9665)
作者
(42741)
(36360)
(35891)
(33793)
(22939)
(17500)
(16180)
(14041)
(13634)
(13118)
(12356)
(12078)
(11509)
(11371)
(11134)
(10804)
(10761)
(10442)
(10413)
(10230)
(9017)
(8826)
(8718)
(8487)
(8206)
(8144)
(8072)
(8036)
(7400)
(7299)
学科
(84467)
(71662)
经济(71560)
(67893)
企业(67893)
管理(57917)
(44845)
农业(29942)
方法(28370)
业经(27686)
(23830)
数学(20910)
数学方法(20750)
(17992)
财务(17976)
财务管理(17959)
企业财务(17071)
(16867)
中国(16674)
技术(16491)
(14742)
(12904)
(12268)
理论(11761)
(11503)
(11393)
贸易(11389)
(11132)
经营(10809)
企业经济(10711)
机构
学院(224328)
大学(215082)
(98802)
经济(97107)
管理(94123)
理学(81479)
理学院(80794)
管理学(79838)
管理学院(79439)
研究(68641)
中国(56569)
(53206)
(45218)
(43111)
农业(40491)
科学(39451)
业大(37445)
财经(36047)
(34825)
(34535)
中心(33027)
(32814)
研究所(30908)
经济学(29239)
经济管理(27861)
(27123)
经济学院(26620)
商学(26282)
财经大学(26138)
北京(26085)
基金
项目(146417)
科学(118211)
研究(109204)
基金(109088)
(93556)
国家(92536)
科学基金(81875)
社会(73355)
社会科(69207)
社会科学(69192)
(59114)
基金项目(58456)
自然(51883)
自然科(50797)
自然科学(50786)
自然科学基金(49974)
教育(47855)
(46828)
编号(44088)
资助(42780)
(36506)
(33868)
成果(33717)
(33187)
(31958)
重点(31427)
(30772)
创新(30760)
国家社会(30515)
(30079)
期刊
(117389)
经济(117389)
研究(62386)
(56916)
中国(43547)
农业(38208)
(37644)
管理(35589)
科学(32637)
学报(31045)
业经(26862)
大学(25157)
学学(24610)
(24094)
金融(24094)
(19655)
技术(19476)
财经(18160)
经济研究(16507)
问题(16015)
(15668)
教育(14559)
农村(13920)
(13920)
农业经济(13549)
技术经济(13522)
世界(12599)
(12057)
商业(11716)
现代(11635)
共检索到332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董昕  
解决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尤其是持久性迁移意愿。文章以房租收入比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住房支付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房租收入比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显著,而且存在拐点。在拐点之前房租收入比与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住房租赁价格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房租收入比对迁移意愿并不显现出负向影响,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倾向于选择住房价格较高的大城市,而不是住房价格较低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昕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提高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持久性。本文在总结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阻碍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提出要以户籍为先导、以土地为重点、以住房为基本,减少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阻碍,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昕  
人口的持久性迁移意愿直接影响人口流向以及城镇规模的变化,要改变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键是引导人口的迁移方向。本文重点研究住房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将住房价格对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细化为购房与租房两方面,采用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等作为变量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均显著;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住房的销售价格已经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而住房的租赁价格尚未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因而,可以利用住房市场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来引导人口流向,因城施策合理选择住房保障的范围和方式,使住房政策成为引导人口迁移的手段...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宝瑞   石晓军   秦国庆   朱玉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畅通城乡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地级市的社会流动性水平,并将地级市特征信息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进行匹配,实证考察了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社交和心理融入,进而提升其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据此,文章建议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以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安居落户。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爱东  吴国锋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推广,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跨区、跨省迁移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而自发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迁往何地是遵循经济理性原则的。基于经济理性选择理论,从收益成本的视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测算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区统计数据,测算2013年各省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省际迁移收益矩阵、人口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分析表明:各省区内迁引力差距巨大,而外迁拉力基本一致;农业转移人口是流入本省区城镇还是流向外省区城镇,主要取决于本省区的内迁引力,内迁引力大于外迁拉力的省区即为人口净迁入省区。进一步的预测分析表明,各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香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城镇化的必要选择。同时,住房市场和城镇化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立足于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消费效应作用渠道的探索,分析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产城融合和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目前完善我国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迪  崔宝玉  霍梦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途径,不同就业身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可能会存在差异。本文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样本,应用Logistics模型和PSM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自雇和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规模城市自雇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存在明显分异;②超大、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而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却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③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大、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却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本文建议不同规模城市应实施精准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超大、特大城市,优先推进自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小城市,优先推进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大城市,兼顾自雇和受雇2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静静  王英杰  
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八个年度九个省份的微观数据,构建纳入住房支付能力的哈里斯-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运用Probit方法,检验住房支付能力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别控制了劳动者职业特征、健康状况和家庭负担之后,较低的住房支付能力均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就业的概率。因此,提高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住房支付能力,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流动,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静静  王英杰  
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八个年度九个省份的微观数据,构建纳入住房支付能力的哈里斯-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运用Probit方法,检验住房支付能力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别控制了劳动者职业特征、健康状况和家庭负担之后,较低的住房支付能力均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就业的概率。因此,提高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住房支付能力,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流动,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九杰  孟凡友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家庭决策模式等影响农民工的持久性迁移决策。本文选择教育水平(表征人力资本 )、迁移距离和进城时间 (反映社会资本 )、迁入 -迁出地收入差距 (影响家庭内部劳动力区域配置 ) 4个变量 ,利用深圳市农民工持久迁移意愿调查资料、描述统计及判别分析技术 ,探讨了农民工自身因素与迁移行为的关系。基本结论是 :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较短的进城时间、较低的收入、较低地位的职业及工种、较差的居住社区环境 ,导致农民工的非持久性迁移取向 ;迁移距离并不是持久性迁移的主要障碍 ,迁移距离越远的农民工表现出的持久迁移意愿越强 ;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民工久留与否的首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小君  张宁  王丽丽  
运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经济、社会心理和制度四个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城市的意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愿意落户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落户城市的类型主要受文化程度、承包地、房产、城市生活适应性、签订就业合同状况、接受职业培训状况、参加社会保险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宁光杰  刘丽丽  
文章运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数据,采用OLS、PSM、标准logit模型等方法估计市民化意愿(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分别使消费水平显著提升,长期居住意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高于转户意愿。政府应适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结合"户籍化市民化",重点推进"常住化市民化",以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在消费结构方面,有市民化意愿者会显著降低食品支出占比,明显增加在住房和请客送礼方面的消费比重以促进融入城市。有转户意愿者还会显著提高教育支出比例,而有长期居住意愿者还将大幅增加医疗消费份额。因此,政府应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融入城市的条件,致力于完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智  郑循刚  
从农业转移人口构成类型、户籍地与迁入城市的视角,分析了市民化意愿的状况及资本要素禀赋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总体不高,个体工商户、省内户籍、迁入特大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加愿意成为市民。经济收入高、消费节制、户籍影响小、社保参加度高、机关单位熟人数多、公共文体参与度高、年龄小和女性等特征对市民化意愿的总体影响为正向,但不同群体间可能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分析认为革除体制弊端、提升资本存量、关注分层需求、因城施策是提高市民化意愿的有效渠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宝玉  霍梦婷  
利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动态人口监测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考察了流动特征和政府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内流动、流入本地时间越长、流入城市等级越高以及与家庭成员一起流动能显著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与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住房、缴纳住房公积金、在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也均能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只能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却不能增强其落户意愿。社会保险还存在着缴纳和受益领取的异地接续困难,缴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会显著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此,政府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特征和需求,提供精准性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并帮助其随迁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更快融入城市,消除城乡在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户籍差异,建构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政府还应大力打造省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并以乡村振兴助力城市化发展,吸引并留住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