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1)
- 2023(7078)
- 2022(5975)
- 2021(5590)
- 2020(4797)
- 2019(11302)
- 2018(10863)
- 2017(22206)
- 2016(12034)
- 2015(13606)
- 2014(13542)
- 2013(13469)
- 2012(12698)
- 2011(11383)
- 2010(11435)
- 2009(10755)
- 2008(11009)
- 2007(9916)
- 2006(8668)
- 2005(7612)
- 学科
- 济(63540)
- 经济(63477)
- 管理(38005)
- 业(34695)
- 方法(31771)
- 数学(29084)
- 数学方法(28901)
- 企(28829)
- 企业(28829)
- 财(14897)
- 中国(13341)
- 农(11892)
- 学(11857)
- 地方(10841)
- 贸(10178)
- 贸易(10172)
- 务(10027)
- 财务(10016)
- 财务管理(9995)
- 易(9690)
- 融(9650)
- 金融(9648)
- 业经(9379)
- 企业财务(9318)
- 制(9298)
- 银(8578)
- 银行(8544)
- 行(8161)
- 农业(7748)
- 环境(7396)
- 机构
- 大学(183679)
- 学院(178891)
- 济(79047)
- 经济(77610)
- 管理(68961)
- 研究(61343)
- 理学(60009)
- 理学院(59245)
- 管理学(58198)
- 管理学院(57892)
- 中国(47467)
- 京(41229)
- 财(37737)
- 科学(36180)
- 财经(30988)
- 所(30774)
- 农(28725)
- 经(28459)
- 研究所(27869)
- 中心(27742)
- 经济学(26444)
- 北京(26290)
- 业大(26224)
- 江(25921)
- 经济学院(24095)
- 财经大学(23564)
- 范(22934)
- 农业(22737)
- 师范(22692)
- 院(22097)
- 基金
- 项目(120656)
- 科学(97046)
- 基金(92965)
- 研究(83363)
- 家(81288)
- 国家(80726)
- 科学基金(70292)
- 社会(56600)
- 社会科(53875)
- 社会科学(53864)
- 基金项目(49734)
- 自然(46915)
- 自然科(45954)
- 自然科学(45939)
- 自然科学基金(45166)
- 省(43498)
- 资助(38971)
- 教育(38719)
- 划(38329)
- 编号(30355)
- 部(28231)
- 重点(26977)
- 成果(24732)
- 教育部(24690)
- 创(24593)
- 发(24577)
- 国家社会(24215)
- 人文(23490)
- 科研(23292)
- 大学(23107)
共检索到261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 张文忠
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内生变量。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住房价格、建筑密度和通勤行为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本文回顾了通勤成本和住房成本间的理论均衡关系,探讨了各种现实情况是如何影响这个理论关系的;并利用大规模调研所采集的北京市微观个体数据,提供了这一互动关系的一些定量证据;最后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在城市管理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宏观含义:考虑通勤成本后的住房支付能力评价,以及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的社会效果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晓旸 刘洪玉 郑思齐
基于异方差修正的久期似然模型,利用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市场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住房异质性特征对住房市场交易风险率的影响效果及其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地铁及通勤设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休闲购物等因素对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速度的影响逐次减弱,且上述影响在大户型住房、预售住房以及小规模项目住房中更加显著。结论可以为市场参与者调整住房交易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政府制定住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思齐
信息经济学理论指出,信息不充分几乎是所有市场的共同特征。在信息问题尤为严重的住房市场中,产生了专门从事搜集和经营信息的经纪服务行业,它的存在是否能够提高住房市场效率,是社会所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也是本领域国际学者的研究热点。相关实证研究表明:经纪服务在降低住房搜寻成本,缩短搜寻时间和提高住房与家庭的匹配程度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微观证据表明,经纪服务所产生的这种润滑效应有助于降低住房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和住房资源的配置效率。
关键词:
经纪服务 市场效率,住房搜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北京市二手住宅的相关数据,基于特征价格模型,在控制住宅的其他特征的条件下,考察空气质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空气质量指数对住宅价格的弹性系数为-2.46,即空气质量指数每降低1个百分点,住宅价格提高2.46个百分点。考虑空气质量在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空气质量较差的西南区域的弹性系数为-4.91,这表明相对其他居民,生活在较差空气环境中的居民对空气质量改善有着更高的支付意愿。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中低端住宅市场的消费者对空气质量改善有显著的支付意愿,而高端住宅市场的消费者由于其所购住宅的空气质量较优,并不愿意为空气质量改善买单。
关键词:
空气质量 特征价格模型 边际意愿支付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晶 丁士军
农户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和收入差异的合理控制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和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湖北宜昌、随州732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下农户收入状况及其结构性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融合组的户均收入水平及不平等状况明显高于非融合组,而融合组和非融合组家庭增收渠道差异导致农户收入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异质性。进一步依据收入结构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现,融合组非农经营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高达70.63%,其边际贡献率为正且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户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诱因。而融合组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贡献率为负,减轻了农户收入总体差异。此外,按产业融合和地区子群对泰尔指数分解后则证实了是否参与产业融合和不同主导产业子群的组内差距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明显大于组间差距。为此,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同时,应当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有效防控产业融合下农户内部收入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勇
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
关键词:
居民储蓄 分布特征 微观数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学智 付争
本文通过对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石油价格相互变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20世纪70~80年代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对美元汇率造成冲击的情形,目前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显著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欧元的诞生虽对美元的霸权地位产生冲击,但其国际地位仍无法与美元相提并论,这从其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可见一斑。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影响不大,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以上都表明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商品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功能并未被削弱,而是被强化,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体制"的牢固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则路途尚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继东 刘诚
本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企业的微观波动现状,讨论了企业微观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研究发现:(1)金融危机后企业微观波动(不能通过宏观、行业或企业特征所解释的企业层面的波动)显著增加;(2)企业收入、利润和就业波动的程度和趋势有所不同,就业波动相对平稳;(3)从企业波动对宏观政策的含义看,微观波动可能加剧企业"等待—观望",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更大的短期效应,更小的真实效果。
关键词:
经济波动 企业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守坤 范文诚
不断发现之前未被充分重视的减排因素对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金融分支机构地理信息,构造县域范围以及企业邻近一定距离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指标,结合县域二氧化碳排放栅格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从县域和企业两个角度研究提升金融可得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县域二氧化碳浓度下降4.1%;同时,在工业企业邻近5~15公里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4%~5.4%。该结论通过了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工具变量估计以及考虑其他政策冲击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地区、民营企业以及较大规模企业中,金融可得性的碳减排效应更为突出。机制分析发现,提升县域金融可得性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加县域专利发明数量;提升企业金融可得性可以促进企业能源结构清洁化、增加企业绿色专利发明数量以及减少重污染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发现,提升金融可得性可以缓解县域间碳排放的横向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佩 王洪卫
生育推迟是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将房价和居民生育时间置于同一研究框架来研究有助于探索房价在家庭微观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价的不合理上涨,并达到调整人口数量和结构的目的。但既有关于房价和生育的文献多数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房价上涨对生育率的作用效果,少数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研究也只是从住房选择和房屋数量的角度来研究房价上涨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机制,尚未对房价对生育时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建立家庭生育效用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探讨房价上涨对家庭初次生育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房价显著推迟了家庭初次生育的时间:(1)房价上涨改变了家庭预算约束,房价上升1%,家庭初次生育时间约推迟1.05年;(2)房价主要对中档收入家庭的初次生育时间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对低档收入和高档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3)房价对拥有住房的家庭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收入效应,对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明显推迟了1套房家庭的初次生育时间;(4)高房价对东部地区家庭的初次生育时间决策有显著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关键词:
生育推迟 住房价格 初次生育时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曹洋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就业"空间...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居住 就业 通勤时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樊颖 杨赞 吴璟
商品住房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单元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本文综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该模式下各方成本分担问题。理论分析显示,一方面开发商存在强烈的提高同项目商品住房价格以弥补利润损失的动机;另一方面,在现行预售价格审批制度下,政府也倾向于以提高批准的预售价格作为对开发商的补贴手段。基于北京市2013年和2014年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同等条件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价格显著较高,且这种效应在配建大规模和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开发商为非国有企业、项目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时尤其明显。进一步的福利分析显示,借助上述方式,开发商实际上将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完全转嫁给商品住房购房人,...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配建模式 成本分担 福利分析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吴悠悠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5年十年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构建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变量,并将两类投资者情绪分解为反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投资者情绪,通过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探究中国资本市场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关联性,以及两种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收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散户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情绪具有先导性和传导性的影响;反映微观因素的机构投资者情绪具有"智钱效应",而反映微观因素的散户投资者情绪则存在"愚钱效应";反映宏观因素的机构投资者情绪可以起到市场稳定器作用。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散户 机构 投资者情绪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章韬
企业间的生产活动并非彼此孤立地存在于市场,空间外部性、企业水平集聚外部性对要素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地区统计数据,估计城市间经济联系、城市内企业组织方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空间关联—组织形态—企业生产选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生产率随城市市场规模递增,但同一产业集聚政策可能对城市—企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章元 王驹飞
经济学文献长期以来忽视了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大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低于中小城市居民的储蓄率。本文提出理论假说对此现象给出解释:大城市居民比中小城市居民需要更长的通勤时间(或通勤支出),这会减少他们的闲暇时间,从而更多地购买服务以增加闲暇,而这会降低他们的家庭储蓄率。我们利用中国地级市面板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展开经验分析,并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无法推翻上述假说。本文指出的经济现象和提出的理论假说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建立了城市规模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第二,为中国制定拉动内需和城市人口与产业管理等系列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鼓励发展大中城市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带动服务业发展,大中城市不应限制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外来劳动力流入。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民储蓄率 通勤成本 服务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