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3)
- 2023(13174)
- 2022(11223)
- 2021(10305)
- 2020(8507)
- 2019(20164)
- 2018(19917)
- 2017(37760)
- 2016(20879)
- 2015(23526)
- 2014(23806)
- 2013(23737)
- 2012(22635)
- 2011(20573)
- 2010(20866)
- 2009(19067)
- 2008(19004)
- 2007(17151)
- 2006(15161)
- 2005(13848)
- 学科
- 济(96659)
- 经济(96576)
- 管理(54952)
- 业(50388)
- 企(37291)
- 企业(37291)
- 方法(35292)
- 数学(31169)
- 数学方法(30841)
- 中国(29655)
- 地方(28564)
- 农(27802)
- 业经(19891)
- 财(18980)
- 农业(18450)
- 学(17673)
- 贸(16970)
- 贸易(16957)
- 易(16277)
- 制(15775)
- 地方经济(14711)
- 环境(14513)
- 银(14171)
- 银行(14139)
- 融(14114)
- 金融(14111)
- 发(13932)
- 行(13653)
- 和(13250)
- 理论(12856)
- 机构
- 学院(295320)
- 大学(293894)
- 济(120790)
- 经济(117861)
- 管理(109044)
- 研究(106761)
- 理学(92118)
- 理学院(90900)
- 管理学(89314)
- 管理学院(88724)
- 中国(80857)
- 京(66835)
- 科学(66066)
- 所(54906)
- 财(54622)
- 农(53377)
- 研究所(49483)
- 中心(49453)
- 江(48052)
- 业大(44972)
- 北京(42682)
- 财经(42393)
- 范(42251)
- 师范(41849)
- 农业(41799)
- 州(39519)
- 院(38757)
- 经(38132)
- 经济学(36350)
- 省(34258)
- 基金
- 项目(191997)
- 科学(149535)
- 研究(141386)
- 基金(135170)
- 家(117545)
- 国家(116499)
- 科学基金(98906)
- 社会(87827)
- 社会科(83155)
- 社会科学(83127)
- 省(77402)
- 基金项目(72250)
- 划(65011)
- 教育(64615)
- 自然(62997)
- 自然科(61451)
- 自然科学(61433)
- 自然科学基金(60272)
- 编号(58851)
- 资助(55137)
- 成果(47929)
- 发(47010)
- 重点(43628)
- 课题(42061)
- 部(41374)
- 创(39242)
- 发展(37630)
- 展(37028)
- 创新(36797)
- 科研(36305)
共检索到462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金莹 汪德根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 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兵 黄震方 陈肖静 范楚晗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协同发展 认知分异 南京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
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席广亮 张姗琪
流动性反映了空间在区域中承担的功能,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分析的重要视角。梳理流动性理论的沿革与大数据时代下的范式转变,基于行为、社会、思想、虚拟维度构建人的空间流动性概念模型,探讨从空间流动性对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积极意义。在此框架下,聚焦行为维度展开实证分析,使用南京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从流承载力、流中心性和流控制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南京都市圈街镇流动性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街镇划分为枢纽节点、扩展节点、集散节点、次边缘节点和边缘节点5类,并分析各类节点及其关联流的空间特征。基于此,结合现有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拥江发展、南北夹心式发展和多元跨界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划实践思路。研究扩展了流分析在都市圈研究和规划中应用框架,可以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倩雯 邓小鹏 常腾原
引入波纹-溢出效应概念,使用平稳性检验、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探究南京都市圈六个城市住宅价格的时空联动性。实证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房价之间存在明显的波纹-溢出效应,其中南京是波纹效应的源点城市,其他城市房价之间也存在空间联动效应;在不同时间,各城市间住宅价格的空间相关性有所不同,即存在时空联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边美婷 马晓冬 赵洁 车前进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立新 吴必虎 晋秀龙
南京都市圈中的南京滁州二市不仅跨市、而且跨省,经济上分属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其旅游合作具有典型性。基于"核心-边缘"理论,通过南京滁州的对比,分析了二市跨区域合作在政府合作意向、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联系等方面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创新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当前蓬勃开展的相类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泓,陈修颖,顾朝林
从非场所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都市圈概念和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徐州为例,剖析了其发展条件,提出了徐州都市圈发展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非场所理论 都市圈 空间组织 徐州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何菲菲
都市圈物流体系建设是现代都市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有效支撑都市圈商贸物流枢纽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都市圈物流发展条件及战略要求,提出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积极优化都市圈物流网络空间组织,形成以南京枢纽为核心的“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多层级物流网络。以多式联运深化统筹公铁水航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引导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物流发展体制机制及战略资源投入,不断提升都市圈物流体系竞争能力及服务能力,促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物流体系 物流网络 南京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胡琬晶
在危机经济时代背景下,以中国重点区域京津冀为研究对象,从机场群和城市群的界定入手,构建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6—2020年京津冀地区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机场群与城市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近5年来京津冀地区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两系统始终保持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状态,北京作为大都市,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及波动状态影响最大;但从各区域看,北京的强中心发展与周边区域机场、城市的发展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天津、河北区域的协调程度仍处于良及以下水平,说明首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强烈,大都市圈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圈发展视角设计了危机经济时代的四大对策,为加快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胡琬晶
在危机经济时代背景下,以中国重点区域京津冀为研究对象,从机场群和城市群的界定入手,构建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6—2020年京津冀地区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机场群与城市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近5年来京津冀地区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两系统始终保持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状态,北京作为大都市,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及波动状态影响最大;但从各区域看,北京的强中心发展与周边区域机场、城市的发展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天津、河北区域的协调程度仍处于良及以下水平,说明首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强烈,大都市圈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圈发展视角设计了危机经济时代的四大对策,为加快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